洛阳桥 泉州人的灵魂 世界文化遗产

心自圆明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万安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人们只能靠渡船通行,每逢大风涨潮,海难事件层出不穷,于是当地人取名“万安渡”,以祈求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得以修建,是源自隋唐时期中原人南迁的结果,当时中原洛阳人带着先进生产技术来到泉州,他们修建了这座无比坚固的跨海大桥。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7年耗银1400万两。全部从民间募集。蔡襄在母亲的支持下,变卖了自家田产的八停,捐给了洛阳桥工程,堪称表率。</p><p class="ql-block">目前桥面上留存石亭2座,石刻2尊,石塔5座等。洛阳桥设计者在修建这座桥梁时,创造性地发明了两种加固桥梁的方式,“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泉州的灵魂所在。</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称“万安桥”,为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与古刺桐港系列码头、航标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航海交通设施体系,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桥中亭附近有宋代摩崖石刻、蔡襄祠、昭惠庙等遗迹。</p><p class="ql-block">“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已成为泉州人的精神气质,代代相传,述说着泉州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谱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辉煌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p><p class="ql-block">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频临出海口,在这样的地段上修建桥梁,保证桥梁基础的稳定是一个很大问题。如果使用打桩修建基础是不适用了,于是设计者采用了“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解决了软土地基上修桥的关键问题。所谓的“筏形基础”是指用船在满载石头,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据桥梁专家推测,洛阳桥的筏形基础宽约25米,长1公里,提高江底标高大约3米以上。解决桥基础外,设计者考虑到江水团结对桥墩的破坏,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种蛎固基法”,就用在桥下养殖牡蛎,“以蛎房散置石基,益胶固焉”。</p> <p class="ql-block">二是创造性地运用浮排桥架设技术。构成桥梁的每块石头长约12米,宽度和厚度约0.5米,总重量超过7吨。由于当时设备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吊装。当桥梁建设者上涨时,他们用木排携带石梁,并将其载入两个桥墩之间。当潮水退去时,石梁很容易放在桥墩上。简而言之,这种方法是激浪涨舟,浮运架梁。</p> <p class="ql-block">首先,筏形基础的创造性使用。桥梁建设之初,首先在垂直于桥体设计的水下,用石块铺设宽度远远超过桥体的石坝作为基础,然后在石坝上修建桥墩,桥墩上架设石梁。洛阳桥筏形基础宽25米,长500多米。</p> <p class="ql-block">从桥南街走到洛阳桥,沿着宽阔的桥面走向中亭。中亭是座小岛,这里上有几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掩映着红砖小屋。</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洛阳桥上仍然保存有北宋时期的六座石塔、四尊石将军,以及历代所立的二十六方石碑石刻,而其中又以桥北段西侧的月光菩萨塔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在汉传佛教中,月光菩萨也被称为月神,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就是月光菩萨的圣诞。月光菩萨塔是北宋时代的作品,相传这座月光菩萨像的眉心处曾镶嵌有一枚夜明珠,为北宋的藩国所捐赠,夜晚能照亮江面。</p> <p class="ql-block">小屋的北侧,竖立着一列面北转向面东的碑刻,此为历代重修洛阳桥的碑刻和题字。</p> <p class="ql-block">观音像另一侧供奉着三尊神像,居中为上帝公像,石桌前也有一个香炉。</p> <p class="ql-block">在中亭岛的西侧,有一尊观音石雕像,与周边环境比起来,稍显突兀。</p> <p class="ql-block">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名桥胜谈》中详细说明了“种蛎固基法”,“先在水中抛大块石,铺满桥址,形成水下一道 矮长堤,然后利用浅海里的蛎房进行繁殖,将基础胶固,便成整体。次于础上安砌石墩。”</p><p class="ql-block">牡蛎有在石缝隙里生长的习性,加上可以分泌粘性物质,这样就可以把桥墩和桥基础紧密凝结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上首次将动物用在加固桥梁的先例,另外洛阳桥的桥墩被修建成船型。这种桥墩使用坚硬条石交错垒砌,如同一条小船,桥墩的两头尖以减弱浪涌对桥墩的冲击。是不是很巧妙?古人的智慧确实不容小视,这就是洛阳桥近千年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不在洛阳的洛阳桥,桥头的将军像,镇风石塔看起来都饱经岁月洗礼,游客太多了,跟着人群桥上匆匆走了个来回,看了会儿白鹭,居然在这里看到了紫荆花。</p> <p class="ql-block">蔡襄,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境蔡坑(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蔡坑自然村)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p><p class="ql-block">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提倡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宋英宗即位后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p><p class="ql-block">蔡襄精于书法,其书学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