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做人之度贵在“三不可尽”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内容提要】衡阳民间有句古训,叫做“切莫把六十岁的饭一餐呷完”,意在告诫人们凡事当要有度,切勿提前透支。“三不可尽”则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诠释:知人不言尽,是修养;责人不苛尽,是气度;敬人不卑尽,是风骨。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知人不言,能看破而不说破;责人不苛,给别人留有余地;敬人不卑,姿态要不卑不亢。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才能既让别人感到舒服,又让自己活得自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做人之度贵在“三不可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做人当有度,然而我们或许并不知道应当如何把握度,在众多古训中,我犹赞同三不可尽说,即知人不言尽,责人不苛尽与敬人不卑尽。诚如《中庸》有言:“庸言之谨,有余,不敢尽。”也即如曾国藩曾说的那样:“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p><p class="ql-block"> 知人不言尽,是修养。知人而不言尽,重在两大要诀:明智不问与看穿不言。明知不问,便是通情达理,《红楼梦》有副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上联说的是“明知”,下联讲的是“不问”。世事洞明的人,通晓世情冷暖;人情练达的人,不让他人难堪。有时候,明知故问的嘲讽,比声色俱厉的责难,更让人心寒。别人的短处,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伤口,若不能医,切忌撒盐。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子可以自己看轻,却不能不留三分给别人。知人不必言尽,责人不必苛尽,知人不评人,知事不闹事。《菜根谭》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自尊心人人都有,但不是谁都懂得好好照看。也许你的一句无关痛痒,在别处就是一场腥风血雨;也许你的一句漫不经心,在别人心里就是一颗铆钉。你不愿身陷窘境,别人也不愿露怯人前。通情达理最好的样子,不是去问悲伤的人,有多悲伤;而是在他难过时,静静地陪在身旁。《道德经》中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知自然不问,无知才会生疑。古人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看穿不轻断,就是过人的智慧。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语言表达,终究有限,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明知不问,比明知故问更加通情达理;看穿不言,比口无遮拦更懂得冷眼旁观。人生在世,与其心躁而话多,不如心静而无言。</p><p class="ql-block"> 责人不苛尽,是气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别人的错误,不必太苛刻,试着宽容接纳。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言:“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待自己要严格,对待别人要宽容,责备别人的过错时,要顾及到对方的感受。真正有修养的人,责备别人时,力度不过七分,给对方留有余地和情面,润物细无声般,对方自会感到羞愧,从心底感激敬重,从而改正错误。责人不苛尽,点到为止,而不是无休止地责怪。以宽容体谅态度对人,这才是君子气度。《菜根谭》有言: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高山多险石,湍流流速太快,都不是生物适合生长的环境。用来与人相比,那么就是说一个人若是自视过高,对人苛求太甚,那么必会沦落到“人至察则无徒”的地步。对于他人的过失,中国古人的智慧就是认为可以进行适当批评,并且要讲究分寸:“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驳斥别人不好的地方,不要过于严苛,要想到他是否能够受得住。吕坤在《呻吟语·慎言》中说,“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犹刺刺不已,岂不快心!然,浅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不留情面地责备别人,直到对方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仍还不止不休,这样做尽管能够逞一时之快,其实却暴露了批评者自己心地狭窄刻薄。所以,君子责人掌握必要的尺度,火候决不超过七分,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使对方感到惭愧,良心发现,从而改过自新。君子责人从不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是始终让别人感到如沐春风的舒适感。责人过于苛刻,就会让对方感觉到嘲讽挖苦的压迫感。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因为厌恶、恐惧而渐渐疏远你。</p><p class="ql-block"> 敬人不卑尽,是风骨。很喜欢一位哲人说的那句话:“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nbsp;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居于下位者,总会不自觉地过于高看他人,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看低。&nbsp;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就是互相尊敬,平等相待。如果对一个人过于尊敬,姿态放得过于低,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讨好的感觉,会有一种谄媚的感觉。这种状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只会被人看低,从而低人一等。尊敬别人与刻意讨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度。不谄媚于上,不骄傲于下,平等看待每一个人,该尊敬的时候尊敬,但不能因而卑躬屈膝。做事有理有据,做人有礼有节。掌握好度的人,进退自如,不容易得罪人,更容易做成事。互相吸引,价值交换,才是人际交往互相尊重的前提。作家蒋方舟说:“能够真正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放低姿态取悦别人,不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还会迷失自我、丧失尊严。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才是赢得他人尊重的砝码。你越是低头,只会显得自己越廉价,别人越是不把你当回事。身处低位,不仰视讨好;身处高位,不俯视傲慢。敬人三分,而不是卑躬屈膝;尊重他人,而不是唯命是从。待人接物,要持有分寸感;敬人的同时,不必委屈和放低自己。敬人不卑尽,谦逊有礼,不卑不亢;有敬重别人的修养,更要有不讨好的骨气。</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做人之度在三不尽: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知人不言,能看破而不说破;责人不苛,给别人留有余地;敬人不卑,姿态要不卑不亢。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才能既让别人感到舒服,又让自己活得自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