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杜诗范记岳阳楼</p><p class="ql-block">●刘建宽</p><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人以文起,地以文名。岳阳楼成为江南名楼,得益于韵味深长的文化内涵和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在岳阳楼的历代题咏中,杜甫的《登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拔筹折桂,迄今为压卷之作。可谓:“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p> <p class="ql-block">诗人杜甫到了晚年,漂泊在岳阳城下,以舟为家,在《登岳阳楼》中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诗作悲壮苍凉,催人泪下,命意之宽阔、壮伟前人所无。</p> <p class="ql-block">杜甫弃官寓秦,辗转入蜀。颠沛流离的十个年头里,寄食故旧友朋,穷愁潦倒,已无回朝为官的希望。但他仍以炽烈的热情关心国家大事。他在秦州、夔州写下的数百首律诗,诗风一变,达到唐人难以企及的高峰,成为唐代最辉煌的杰制。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放舟出峡入洞庭泊岳阳城下时,已经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并患半身麻痹和老年气管炎,视力减退,靠饮药维持生命。他心爱的小女在半路上夭折,只能草草在岸边埋葬。散了架的乌皮几用绳子捆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寸寸皆是补丁。住不起旅馆,只好以船作为“浮家”。但杜老诗人没有消极,反而爱国之情更加强烈,吟咏之声更加雄浑。面对湖山吐属心声,给岳阳楼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吟唱。</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杜诗《登岳阳楼》是热情的迸发,那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理性的思考。滕子京原任环庆路(今甘肃环县、庆阳县一带)都部署兼庆州(庆阳县)知州,遭人诬告,宋仁宗庆历四年被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谪守巴陵。此时,约请谪居邓州的好友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公不曾亲登岳阳楼,但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开出一种新的写法,拓出一种新的境界,即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归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高尚的志趣。</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是苏州人氏,公元1015年进士及第后,曾任苏州知州,官至陕西经略安抚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的一生光明磊落,不是潦倒的文人,而是有建树的、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和军事家。身居高职而持家俭素,乐善好施,创办府学。他不畏权贵,力主改革,关心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得到老百姓的敬爱。“先忧后乐”,他是言行一致的,这更增加了《岳阳楼记》在人们心中的分量。</p><p class="ql-block">(2023.3.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