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之前有段时间,网上流传过这样一张PPT。</h3></br> <h3>北大徐凯文教授,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曾做过一次小范围调查。</h3></br><h3>令人震惊的是,这项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这个职业,子女自杀率排在榜首,是第二名的<strong>4倍</strong>之多。</h3></br><h3>老师这个拥有光环和滤镜的光鲜职业,瞬间被击得粉碎。</h3></br><h3>要知道我们上学那个年代,特别羡慕老师家的娃。</h3></br><h3>在家有人给辅导作业,在校常被优待照顾,假期不担心没人做饭,最幸福的还要数每年寒暑假的亲子游。</h3></br><h3>总之,这些只有老师家孩子的专属福利,常让别的孩子羡慕到垂涎三尺。</h3></br><h3> 图片来源:电影《老师好》<h3>这一切是局外人看到的,但如果身陷其中,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h3></br><h3>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和你分享一个故事。</h3></br><h3>央视经典催泪节目《等着我》中,有期节目诠释了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摧毁。</h3></br><h3>故事主人公的父母都是南大教授,在那个年代堪称中国顶级知识分子。</h3></br><h3>黄林森对于儿子黄小海的控制欲比较强,管他的时候也是非常严格的。</h3></br><h3>平日,这位善于用批评教育的老父亲,每当情绪激动时还会动手甩儿子耳掴。</h3></br><h3> <h3>这让黄小海非常不能接受,他转向母亲求助,“如果有人每天扇你耳光,你会怎么想?”</h3></br><h3>哪知母亲的回答是,<strong>“被扇个耳光,能占用你多少时间?”</strong></h3></br> <h3>黄小海彻底绝望了,但他也只能默默忍受。</h3></br><h3>直到有天他考上了北大,心想终于要逃走了,但不料志愿被父亲改成了南大。</h3></br><h3>这种令人窒息的控制击垮了他,他逃离家40年之久,直到摄制组找到他。</h3></br><h3>在知乎中,有不少网友说,教师父母是角色代入高手,好多时候自己都搞不清该叫他“爸爸”,还是要称“老师”。</h3></br><h3>也有网友表示了对父母的理解,因为他教过很多优秀学生,自然会陷入“对比”的内心挣扎。</h3></br><h3>并非每个教师父母都是孩子的“冤家对头”,也并不是所有教师家庭都会把孩子养成“问题少年”。</h3></br><h3>但我想说的是,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教师子女都会感到,自己的日常,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strong>汝之蜜糖,彼之砒霜。</strong></h3></br> <strong></strong><h3>老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可为何自家孩子体验“糟糕”?</h3></br><h3>在众多评论中,我观察到这样一点,那就是“父母每打一巴掌,却忘了给孩子一颗糖。”</h3></br><h3><strong>面对这种高权威型父母和压抑的家庭环境,孩子得不到任何鼓励和认可,在频频打击之下根本抬不起头来,是很容易出心理问题的。</strong></h3></br><h3>其实不管是老师还是权威型父母,最容易以这三种姿态,触及孩子脆弱的内心。</h3></br><h3> <h3><strong>过度教育</strong></h3></br><h3>在医学界,有个词叫“过度医疗”,比如一名癌症患者,原本可以活2年。</h3></br><h3>可往往当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质子治疗等治疗手段多管齐下时,病人损伤了大量元气,结果只活了1年。</h3></br><h3>过度治疗,于患者而言,花费重金不说,治疗过程本身也是痛苦的。</h3></br><h3>这种现象在医疗领域并不少见。</h3></br><h3>同样,权威型父母也存在<strong>“过度教育”</strong>的情况。</h3></br><h3>很多家长会用成绩衡量孩子的全部,当成绩下滑时,先焦虑的那个人就是他。</h3></br><h3>回家后各种教育资源都用上,钱没少花,孩子成绩不明显,反而产生了心理问题。</h3></br><h3>有部家庭育儿剧《小舍得》,相信很多父母都看过。</h3></br><h3>蒋欣在剧中扮演的田雨岚是个鸡血妈妈,为儿子子悠考取重点中学拼尽全力,平日更是对孩子要求极其严格。</h3></br><h3>一年级就报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好多补习班,要求他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班级前二、年级前五。</h3></br>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h3>儿子喜欢什么不重要,在她看来成绩才是第一位的,其它都要给学习让路。</h3></br><h3>子悠天天刷题,几近崩溃,在一场奥数考试中由于做题不顺,情绪突然失控,歇斯底里撕掉卷子。</h3></br><h3>冲出考场后,却遭到妈妈一顿臭骂,<strong>“你就不能给我上进点吗?”</strong></h3></br><h3>彻底崩溃的子悠眼神暗淡、出现幻觉,甚至有抑郁倾向。</h3></br>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h3>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strong>“焦虑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表现出异常焦虑,当遇到重大问题,很可能承受不来。”</strong></h3></br><h3>抑郁情绪里的孩子,往往不会伤人,但会把这股负面力量在自身引爆。</h3></br> <h3><strong>永远正确</strong></h3></br><h3>我的咨询师朋友对我说,高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h3></br><h3>即便心理咨询中,讲起道理也头头是道,就连咨询师也会被他反驳和质疑。</h3></br><h3>咨询师可以随时终止咨访关系,而孩子就不同了,当面对永远无法说过他们的父母,要么叛逆,要么自杀。</h3></br>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h3>为此,他给我讲了一个真实案例:</h3></br><h3>有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是家族同辈中的翘楚,性格极其温柔克制。</h3></br><h3>从小大事小事都要被父母做主,而且不允许她提反对意见。</h3></br><h3>这个女孩在婚姻大事上,不惜以性命相逼,誓死嫁一位身患残疾、性情乖张、婚前就对她各种 PUA 的男人。</h3></br><h3>她知道这是逃离原生家庭唯一的机会,这次她要叛逆,为自己而活。</h3></br><h3>离家出走前夜,她这样对父母讲,<strong>“与其留在你们身边,忍受各种挑剔的爱,不如和他一起,享受真实的恨。”</strong></h3></br><h3>后来,女孩的婚姻果然遭遇不幸,即便如此,她没有觉得对方不好,而是将所有的错都归咎于自己。</h3></br><h3>在我朋友近一年的心理治疗下,她才逐渐疗愈内心。</h3></br>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h3>朋友对我说:</h3></br><h3>越高知型家庭,就越容易出现控制型父母,他们会有种“我这么有文化,一定能当个好父母”的执念。<strong></strong></h3></br><h3>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我是对的,所以你必须得听我的”。</h3></br><h3>但本质上却是“因为我需要你听我的,所以我总能找到为我观点服务的道理”。</h3></br><h3>甚至是“没道理,也要创造道理,即我就是道理”。</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h3></br><h3>一言蔽之,父母的高权威,很容易成为“包裹着恶的伪善”。</h3></br><h3>在亲子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大多时候只能配合父母来演戏,努力演个“完美小孩”。</h3></br><h3>而当他们一旦做得不够好,只会刀刃向内,被迫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而陷入无休止的精神内耗。</h3></br> <h3><strong>喜欢对比</strong></h3></br><h3>我有个当老师的亲戚,她嘴里有一摞“别人家孩子”的案例。</h3></br><h3>女儿考得不错时,她会说,“就这点分还值得骄傲吗,我都不敢告诉你,就这分在我教的好学生里算什么等级。”</h3></br><h3>别人专科毕业,她会说:“看看人家专科毕业,一年可以赚二十万,还自己找了个好老公,没让父母操一点心。”</h3></br><h3>女儿读了研究生,她又会说:“你看看我一波教过的学生,可以赚钱养家孝敬爸妈了,你呢,这么大了还花家里钱。”</h3></br><h3>总之,无论如何也要找出一点比她强的地方,大肆表扬。</h3></br>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h3>就算女儿比别人好,她也会说你不要太骄傲,往后路还长着呢,让女儿越来越不自信。</h3></br><h3>恶性循环,好的运气都没了,她既没找到好工作,也没有稳定对象。</h3></br>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h3>信奉否定教育的父母认为,我怕你骄傲,才用“别人家孩子”激励你不断进步。</h3></br><h3>之前看过董卿的一期访谈,她说小时候父亲总是拿她和别人比,贬低她,这让她非常伤心。</h3></br><h3>这个年纪、这个地位的董卿,当谈起这段往事却不忍落泪,可见父母的贬低在她心中埋下了多大的痛苦。</h3></br><h3><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h3></br><h3>▲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h3></br><h3><strong>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只有当孩子自我感觉好时,他才能做得更好。</strong></h3></br> <h3><strong>真正的教育,要看父母的人格水平</strong></h3></br><h3>我们说回开头的调研:</h3></br><h3>为什么有的老师培育过众多优秀学生,却难管好自家孩子?<br></br></h3></br><h3>因为老师讲授的是知识,而教育的本质却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h3></br><h3>家庭教育的本质也非控制,而是严管厚爱,以及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h3></br><h3><strong>也就是说,孩子什么样,与父母的职业没有多大关系,父母的人格才是教育的磐石。</strong></h3></br><h3><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h3></br><h3>▲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h3></br><h3>在这,给你讲个我同事的例子。</h3></br><h3>有天她接孩子下辅导班,14岁的儿子突然提议去家附近的购物中心逛逛。</h3></br><h3>我同事难堪地说,“糟糕,妈妈今天穿的衣服太难看了,陪你逛街好丑啊。”</h3></br><h3>儿子说,“不会的,妈妈,就算所有人都觉得你很丑,我也觉得你是最好最漂亮的妈妈。”</h3></br><h3>就像她平时总对儿子说:“妈妈希望你学好这个,可如果你学不好,你依然是我最爱的孩子。”</h3></br> 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十而已》<h3>看到这,也许你就豁然开朗,什么是“爱出者爱返”。</h3></br><h3><strong>都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他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与父母的人格、教育息息相关。</strong></h3></br><h3>从他们的身上,不难看出:有一种家庭不幸,叫控制型的父母,最终养出一个问题孩子。</h3></br><h3>其实,只要我们肯把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放在权威之上,就一定能养育出心有爱,眼里有光,不负期望的孩子。</h3></br><strong> 树妈说:</strong><h3>《新中式父母》中有一段经典的话,值得父母深思: </h3></br><h3>“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h3></br><h3>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h3></br><h3>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h3></br><h3>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我们虽不是完美父母,却可以成为成长型父母。</h3></br><h3>和所有父母共勉。</h3></br><h3>文章之后提醒一下大家,以后每周五咱们都会在小树妈妈公众号直播。大家可以在<strong>每周五中午11点,或是晚上7点,</strong>准时在直播间和我们相见。为了避免错过,可以直接点击下方预约</h3></br><h3>另外,大家如果没有时间看直播,又想了解咱们直播的内容,还可以<strong>扫码添加小助手入直播福利群</strong>,会实时发送直播消息,专门解答妈妈们的各种问题哈@树妈小助手。</h3></br><h3> <strong> 如 果 不 想 和 树 妈 从 此 失 联 </strong><strong> 请 一 定 按 照 下 方 提 示 操 作 </strong><strong>设置【 星标</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h3> <h3> 大家好,我是小树妈妈,爱阅读、爱分享、更爱家里的两个娃。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strong>6年</strong>了,收获了<strong>200多万</strong>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strong>300多篇</strong>原创文章。如果你家也有<strong>3-12岁</strong>的娃,那咱们就算相见恨晚,现在关注,小树妈妈还有见面礼送给你。<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onQSmAGJ8hacTrJSDm3S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