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师说:邓石如,可以说是清篆的鼻祖。清之前的小篆一直沉浸束缚在二李(李斯、李阳冰)的范式之下。从他之后篆书可以说是真正的复兴繁荣了起来,有了真正的改观。“想法大于技法”邓石如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融入篆书,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模式。康有为评其为“集篆之大成”者,还把他作为划时代的一个标志。成为篆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邓石如篆书六条屏《白氏草堂记》墨迹,现藏于日本,每屏纵180余厘米,横46厘米。</p> <p class="ql-block">此贴的书写内容是节录唐代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也叫白氏草堂记)其中一小段。是在他62岁时写的,也是他篆书的代表作,为其篆书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邓石如的篆书即古朴典雅又独创出新,打破了僵化的传统格局,一改大气不敢出的铁线范式。难怪他这样自负道:“何处让冰斯(唐代李阳冰、秦代李斯)?”。</p> <p class="ql-block">他的线条张弛有度,结体匀称而不失灵动,用笔自然,功力情致并重,体势刚毅,气韵豪迈醇厚。</p> <p class="ql-block">老师讲:他每一个字都雄浑大气,整体比较规矩,没有太多的变化,它的用笔就是一个中锋,线条粗壮方圆结合,中宫比较松,线条外放字形外拓。</p> <p class="ql-block">老师说过:此贴中的字可以写得非常大,用笔尽力压着写,压到笔根,要敢于折笔。它所有的线条不刻意的去求变化,圆转的时候很圆,转接笔的时候接的很实,一般不会出现虚接。是临习篆书之名帖,建议大家放开胆子练一练。</p> <p class="ql-block">邓氏篆书线条个性特点尤为突出:1、线条有了粗细变化,一字内笔画间粗细有差别。横画粗,长竖线有明显粗细变化。</p> <p class="ql-block">2、不少长画的尾部呈粗鼓形,就像浑圆的水滴凝结在枝条下端,这种尾部的突起是其篆书点画变化生动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3、在篆书的书写性上发挥了毛笔柔毫特性,他是以长锋柔毫“书写”,极大的发掘了篆书的艺术性和表情功能。大家可以试着用长锋羊毫笔书写临习。</p> <p class="ql-block">邓石如在书法理论上也有颇多创见。“计白当黑”之论把“笔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体化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则把虚实对比的艺术理论阐释得明白如白话。</p> <p class="ql-block">邓石如一生不慕富贵,旷达平和,钓雨耕烟,灌花酿酒,洗去的是庸脂俗粉,尘泥污垢,浸润出来的却是经史子集里的书卷气质和一身的仙风道骨。</p> <p class="ql-block">作为震古烁今的书法大家,邓石如是以创新赢得世人尊敬。</p> <p class="ql-block">与他同时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p> <p class="ql-block">书法史上以“我自成我书”自负的“浓墨宰相”刘墉,当时见到邓石如的字,拍案惊呼道:“千数百年无此作矣!”</p> <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橦树,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再往南走,就到了一个山石间的水沟,石涧两旁有古松、老杉,树身粗大的将近十人之围,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长枝条上摩云霄,低垂的枝柯轻拂着潭水。像旌旗一样竖立,像车盖一样张开,盘曲伸展如龙蛇游走。</p><p class="ql-block">古松下多灌木丛,茑罗枝叶蔓生,互相纠结交织,互相承接遮盖,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时的气候,仍像八九月的秋凉时节。</p><p class="ql-block">地下铺着白石做为出入的信道。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凭借高崖积石作为假山,在空凹处卡进小土堆和土块,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其上。绿荫浓密,红色的果实繁多,也说不出它们的名字,四季都是这个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