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犹如梦中情人 不敢再见

硕荫…曹荣林(上海)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苏州,离上海很近,但很久没去了。原因有二,一是国内的名胜都被搅得天翻地覆,除了人就是收钱。二是想将苏州的美好储存在记忆里,这样还是可以时不时的去回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的时候每到中秋时节,便会想到苏州 因为有个稻香村的苏式月饼,实在是很好吃。月饼拿在手上就觉得沉甸甸的,是因为很油酥的缘故,倘若用拇指和食指去拿,来不及送到嘴里饼就会掉落下来。所以我都是捧着吃,当时的年代,核桃仁、瓜子仁和松子仁都是稀罕物,我会小心翼翼的将其挑出,放在一旁,慢慢品尝。这样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到了九十年代重温稻香村月饼 已经是硬邦邦的了。不知是人变了还是物变了,不去理论,如同两个恋爱中的男女 在被分居两地后重逢,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彼此有了隔阂,于是就忽即忽离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又可比作名媛,精致得体,哪怕是旗袍上的一个小小葡萄纽扣,从作料到做工以及大小匹配,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如同拙政园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树,都按照五行方位而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无不阴阳之间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里有就读学生的 是应该考虑去苏州逛逛的 除了游玩 还可以沾点仙气 因为苏州是个出状元的福地 自科举以降 苏州在历史上一共出了60名状元 约占了全国的10%其中清朝时期 一共有状元114名 苏州籍的就有27名,占了全国的23% 说它是个“状元窝”那是一点都不为过。从我老师那里得知还有一所范仲淹创建的苏州学府,现名苏州中学。近代耳闻能详的名人有钱伟长、李政道、茅以升 顾廷龙等 当然也包括我的老师翁闓运。</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更喜欢的还是姑苏城里唐伯虎点秋香的那点道听途说,不说真伪,就不风流不枉才子的做派,以及才子佳人的绝配,也只有在姑苏城里的气息,方能显出妥帖。让人想入非非,盼着额骨头碰到天花板。</p><p class="ql-block"> 倘若你能放缓节奏,游荡在巷里,一定要去茶楼坐坐。尤其是阳春三月的时候,来一壶碧螺春,点一盘苏州豆腐干,自然不可少了听一曲评弹,享受其中。很像饭桌上的那碗酒酿圆子。一口圆子是糯的,一勺汤是甜的,加上点点的糖桂花,就像吴语声腔。软绵绵,嗲兮兮。想到老人们常说的宁与苏州人相骂,不与宁波人嚼话。可见香甜。很想学但很难,而评弹的曲调,那就是江南水乡酿出来的那种诱惑。是抛去酱香的清酒,引诱你上口,然后不知不觉的喝,直到被它搞的醉生梦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是我记忆中的苏州,一开始我已经摆明了不去的理由。我还真怕看到穿着旗袍混搭着牛仔裤的模样,也不敢去问苏州中学的老师还能像罗振玉 王国维等的教学方式来对待学子们。唯有酒酿圆子那个味道还有些许,至少还是遇得到,听得见,还在杨调、蒋调中徘徊。宾白与声音想学也学不来,开派看来更难。可琵琶与二胡倒是还能凑活 就像那稻香村的月饼,虽不好吃,但终究还是中华老字号。此物送人不丢面子,可让我吃,不了,月饼是此,苏州亦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