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和4A景区,距银川城区60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驱车前往走了一段高速路后拐入104省道,笔直的道路前方就是贺兰山脉。这里看到的贺兰山位于昨天看到的西夏王陵的北边。</p><p class="ql-block">贺兰山是我国为数很少的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脉,南北长约220公里,宽度约30公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海拔3500多米的主峰亦称贺兰山,是宁夏和内蒙的第一高峰。由于贺兰山脉阻挡了来自西北高寒气流和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巨大,成为了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前行20多公里后到了三岔路口,这附近有多处景点,我们右转前往贺兰口岩画景区。贴着山根继续前行了一段,左边是连绵不断的灰色贺兰山,右边是几乎寸草不生的乱石戈壁,呈现一派苍凉荒芜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到了景区停车场,水泥路变成了石块路,原生态环境倒是有了,可是车颠簸的难以忍受,这或许也算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景区大门竖立着一块巨石,上书贺兰山岩画,简朴而有特色。一进门后是太阳神广场,太阳神是贺兰山岩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尊立体雕塑是原作放大100倍后制成。</p> <p class="ql-block">过了太阳神广场是银川世界岩画馆,作家冯骥才题赠的“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准确的概括了馆藏的意义。岩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早期生存生活的记录,馆中展出了全世界各地已发现的部分岩画样品和图片,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十分相似。岩画的图案、线条都很粗犷、简单甚至笨拙,有些像幼儿所画习作。</p> <p class="ql-block">中国岩画总量在15万幅以上,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在这里见到了曾经去看过的花山岩画,临水危崖上的岩画印象深刻。对于贺兰山岩画介绍的更加细微,专家认为,贺兰山岩画跨越了5000年的历史,古时这里是游牧民族的天地,羌戎、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党项族人轮番登场,留下了大量记录他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岩画,迄今已发现了3万幅之多。</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线条虽然很简单,但也有不少很奇异,令后人难以理解其含义。由于岩画产生的年代基本处于各游牧民族活动期,放牧、狩猎、动物的形象生动,图案众多。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产生的抽象符号很费解,幸有馆内整理和收藏了一批对照图谱,拍下来方便到实地时比对辨认。</p> <p class="ql-block">出了展馆前往景区,看到路边建了个祭祖文化区,还原古人祭祀的场景和道具。按照巨石制成的路标继续向前,到了贺兰山岩画景区的核心地段贺兰口。这里立着三块国保碑,一块是贺兰山岩画碑,贺兰口是分布在贺兰山各处的岩画中最集中的一处,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地方。另两块是明长城贺兰口1、2号烽火台碑,明代时为抵御蒙元势力的侵扰,在北线大修长城,沿长城一线设九边重镇把守,宁夏镇(今银川)是九镇之一。贺兰口作为最重要的隘口,与建在深山处的多个烽火台和宁夏镇守军一起,构成多层级防御体系。由于贺兰山中段海拔高,山势险峻难以翻越,仅在贺兰口修筑了关口和城墙。时过境迁,关口与城墙等防御建筑设施已不复存在,只有残存的烽火台记载着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中部山体较大,海拔也较高。贺兰口的海拔1400多米,是一段几公里长的山谷,有一说是地壳变化的原因形成,当地俗称"豁了口"。远观贺兰山一直以为就是一座草木不生的灰石山,走到跟前才发现在山石嶙峋,危岩耸立之中,依旧有绿色的植物在石缝中顽强生长。</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谷的河道旁竖立着解说牌告知:每年7-9月是这里山洪爆发的频繁期。贺兰山夏季雨量充沛,而植被稀少,雨水从陡峭山间顺势而下,从各处快速汇聚山谷形成山洪,其水势令“观者无不动容”,故另有一说此山谷是洪水历年冲击形成的河谷。今天是2022年9月12日,也许雨季已过,也许古时水流曾经相当之大,反正没能看到“动容”的一幕,连小溪都没有看到,只看到干涸的河床。 </p><p class="ql-block">据说在山谷深处有古人砌的一段石墙,以减缓纾解洪水和泥石流的冲击,明朝万历年间曾经重修并立碑为证。残墙在全长约30公里的山谷深处,太远没去。有关重修水关及土围墩是贺兰山军事文化的组成部分,明朝人也在石壁上刻字记录了事情始末,不知为何这段距今最近的题刻还不如几千年前的清楚。</p> <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岩画了,在约1公里长的河床两岸峭壁上,差不多百步一景,分布着约千幅岩画。生活在游猎时期的先民们以石块为工具,把当时的生活场景和喜怒哀乐刻画在永恒的石壁上,这对专家们研究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提供了翔实依据,对游客也一饱眼福增长见识。</p><p class="ql-block">看着一幅幅凿刻在石壁上白描肖像,构图虽简单,形象却很生动。题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画面上,用圆表示睁眼用等号象征闭眼的简单明了。多人图中可以看出里面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哭有笑。不知为何胡子刻得很细致,头发却画得像三毛流浪记。</p> <p class="ql-block">经过几千年的风吹日晒有些岩画的画面已渐模糊,在耀眼的阳光下很难辨认,还好景区除了在岩画附近树立说明牌,又用红点标注出具体位置,方便了游客辨识。</p><p class="ql-block">流传着一种说法,世界人面像岩画最多在中国,中国人面像最多在贺兰山,贺兰山人面像最多在贺兰口。贺兰口的岩画以人面像居多著称,但不少动物题材的岩画也很精彩。这幅狩猎图描绘的是一个猎人拉弓射箭,一群动物在奔跑的场景,线条简练富有动感。不过如果没有解释和标注,一下真找不准地方,也难以看明白含义。在动物与手印这幅中,专家分析一群动物中的那个清晰的手印象征着这群动物是“我的”,表明此时已经有了私有化的意识,这个刻得手印清晰逼真,已经不是简单的白描。双羊出圈图中长犄角留着胡子的两只山羊惟妙惟肖,可用横竖几条线表示栏杆很牵强,古人那时大概只会二维图,还没有立体概念,如不注明很难想象那些横竖道画的是栏杆。</p> <p class="ql-block">在河谷中有一块像人脚一样的巨石,上面有两个巨大的“脚印”,旁边刻着“仙人履迹”。传说这是远古仙人来此凿开山口时留下的痕迹,这是贺兰口形成的又一种说法。据说当地先祖踏了仙人的足迹后有了身孕,从而繁衍出了突厥族后来的鲜卑贺兰部。当地农村有些不怀孕的妇女,到这里来踩一踩仙人的大脚印,回去不久就怀孕的说法流传了很多年。</p><p class="ql-block">前面看到头戴饰物或留着发髻的女性岩画,显示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这幅“女人花”是13个花瓣(圆环)围成的女性人像,即追求美也显示权利,俨然是个高高在上头戴皇冠的女王,长着八字胡须的男性位居其下,这应为母系社会的形象写照。</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最著名的“太阳神”岩画经常出现,太阳神广场、景区大门、博物馆内、门票路标上,在国际上也是鼎鼎有名,已经成为贺兰山岩画的标志物。这幅岩画的原型不同于其他岩画大多刻在5米左右高度,而是位于距地面20米处的峭壁上,居贺兰口岩画高度之首。沿着崎岖小道爬到跟前,近睹风采令人心头一震,形象威武很有气场。太阳神面部呈圆形,双环双眼炯炯有神,光芒四射,远古人能把同心圆画得如此精准,而且五官各部相当对称十分不易,头部放射出光芒线条分别是24、12、6根,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代表着太阳历中的24节气、12个月和半年。岩画是一种象形文字,是生活的浓缩和历史的积淀,世界各地的古人都崇拜太阳,认为大自然万物以及生命的全过程都与太阳息息相关,贺兰山人把太阳人格化,把对生命的理解和生活的体验用高超的技艺刻印在这里,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这面石壁高大完整位居阳面,良好的条件为先民集中制作岩画提供了有利条件,好几十幅人面像和动物像同时出现在这里,更可贵的是旁边有不少西夏文字题刻,1000多年前能征善战的西夏人就发现了早于他们数千年的岩画,并且给予解读和引申让人称奇。这两幅人面像的头饰与西夏党项族发式极为相似,被西夏人奉为先祖,不知李元昊是否据此下的秃发令。人面像旁边五个西夏字汉文意思是“能昌盛正法”。</p> <p class="ql-block">这幅猴头像也十分别致,充分利用地势特点,刻出左眼深陷右眼微出,头戴小帽,形似孙悟空,巧合的是其上山体高矮有序,酷似五指山,不知吴承恩老先生是否由此得到的灵感。</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以岩画的形式展现给世人,仅贺兰口一地就已发现了五千多幅岩画,丰富多彩的内容为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考证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于旅游者了解个大概,欣赏几幅代表作足矣。</p> <p class="ql-block">忽然间游客中爆发出惊叫声,原来山间中跑过来一群岩羊,岩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些岩羊跳来蹦去、穿梭自如、个大的头羊在岩壁间跨越如履平地,无愧“峭壁精灵”之美誉,小岩羊虽然也灵活自如,但明显气力不足,时有腿软打滑的时刻,引发游客们一阵阵揪心惊呼。岩羊体色发灰与贺兰山颜色相近,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由于岩羊距离远还不时跳跃,手机拍清很困难,网上截张图配上。幸好在走出贺兰口的山坡上又发现了几只,得以近距离接触它们,这几只岩羊不怕人,可以想见近几年对动物的保护措施已经比较完善了。据说每到黄昏的时候,岩羊都会从贺兰山深处出来觅食,除了这附近水草相对丰盛,也摆放着一些人工喂养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在返回停车场的路上,途经韩美林艺术馆,里面有不少书画、雕塑等作品,似与岩画有关。馆外有个平台是个绝佳观景处,背靠巍巍贺兰山,远望滔滔黄河水,这一山一水成就了富饶的塞外江南——宁夏平原。</p><p class="ql-block">最初知道贺兰山是缘自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事实上岳飞从未到过贺兰山,其笔下的贺兰山泛指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那时虽然西夏已经不是最强盛时期,依旧是衰败南宋的强敌,岳飞纵有横扫胡虏的壮志,也只有空悲切。千年之后九州一统的今日,作为普通公民也能“驾私车踏到,贺兰山缺”,或可告慰历朝历代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先辈们。</p> <p class="ql-block">明日继续宁夏之旅,前往中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更多图文关注</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微信公众号“行乐四方”</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