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chatGPT真是热,群内不断地展现它写的文案、策略、目录,我们需绞尽脑汁费时良久的工作,它一秒就解决。啧啧称赞它逻辑严谨效率可观,背后不免一阵发凉,有此神器在手,为什么我们还要写作?<br>我始终觉得,不是文字需要人类,而是人类需要文字。中华文化用数千年形创造、传承的文字,一旦被排列组合,便能释放意想不到的力量。它是一张被,也是一把刀。而对文字的掌控与驾驭,似乎一直被人类熟稔拥有,因此我们更需行笔不辍,用文字来温暖自己,激励他人。 我对文字有天然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后来被人们称为天赋。六七岁时,我就把认识的寥寥无几的字组成短句,词不达意地表达内心想法。哥哥是我早期阅读启蒙者,他大我11岁。他用过的课本被我翻箱倒柜找出,囫囵吞枣踉踉跄跄地阅读。三年级,他为我买了一套《365夜故事》,在书籍贫瘠的年代,我是我们村第一个拥有自己儿童读物的人。<br>那两本书被我反复阅读,熟悉到随便抽一个句子,我就能答出它出自哪个故事,并且快速地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它丰富了我的想象世界,让我不断地去构想世界之外绮丽的童话王国,并且潜藏于某个主人公身后,与他一起杀妖打怪。以至于我向同学吹牛,其实我是坠落凡间的什么童子(这些身份随我的心情发生着频繁变化),同学嗤之以鼻,但喜欢听我讲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最后,真对我的仙家身份,隐隐约约地相信起来。 胡诌故事让我稳居伙伴C位,真正有成就感的是“作文串门”。每次考完试后,我的作文会在其他几个班轮流宣读,一时间全校瞩目,风头无两。我憋着劲写啊写,生怕下次作文串不了门。<br>初中来到县城,“村里家”的小心翼翼一度让我对自己丧失信心。语文老师是当地名师,也来自农村,她把对我的殷切鼓励全批写在日记本里,于是日记就成为我主要的写作阵地。不多时,我的作文又开始“走班”,脆弱的自尊心终于结结实实地扳回一局。<br>这个时候的写作,是为了虚荣。 那时候流行一本青春小说——《花季雨季》,作者郁秀竟然年纪轻轻出了本书。再加上风靡全的琼瑶席娟古龙金庸,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也冒出一个想法——要写本小说。初三时,我见缝插针地开始了这项伟大工程。<br>我带着初中的“烂尾工程”进入师范。师范浩如烟海的书籍让热爱阅读的我沉醉不知归路。从此课上课下,茶余饭后的空余时间全用来读书。十五六岁,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节,我的文章中堆叠着华美的词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不负“油菜花(有才华)”的评价。<br>终于,我遇见了史铁生,学到了《我与地坛》,我从他朴实的几乎平肤直叙的文字中感受到力量,对,是力量。十七八岁的我第一次从内心认识到,文字的功能不只是给予人美感,而是带领人走出泥淖。从此,我逐渐放弃文章华丽的外衣,注重其内在的表达。<br>这个时候的写作,是为了表达自我。 伴随着读的是不停地写,写小说,写日记,写作文,写诗歌,写信,写情书(最早的变现业务)……毕业时回头一看,我已不知不觉读了不计其数的书,写了不计其数的文章。<br>参加工作后,为碎银几两,我开始淹没于蝇营狗苟的日常琐碎事物。读书,多是语文教育;写字,无非是QQ空间、朋友圈里三言两语的日常牢骚。后来一只脚踏进作文培训,我的文字几乎全是作文讲义,阅读方法。自己都感觉浑身沾满铜臭之味,了然无诗与远方。<br>这个时候的写作,是为了活着,且更体面地活着。 双减以后,忙碌的生活突然慢下来。一日与几位同行聊天,猛然发现:每个人的经历,均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何不在退潮之际,用文字纪念同行的人,过去的事?于是再次动笔,一年的时间写写停停,完成了三分之二。<br>前几年为做好学校,做好课程,不断地奔波各种学习场合,书也买了一柜又一柜。仿佛是黄土高原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匆匆地向前。现在进入中原,速度放慢节奏放缓,泥沙渐渐沉淀下来,而我终于能心平气和地观两岸风景,品人间烟火。短暂的迷惘彷徨之后,再次择路启程。 看各种类型书籍,报几个老师的课学习。每天早上起床,用固定时间固定方地方坚持写作。将近不惑之年,我愿意在文字中顿悟自己。<br>而今日,AI不断更新迭代,我们在享受其便捷高效的同时,更要坚持握住手中的笔,用文字来对抗逐渐被数字封印的冷漠世界,用文字安慰被切分的自己。<br>——即使被世界疏离,但文字不会。因此,要不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