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个年代

叶正华

出门做香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我刚满19岁,与生产队的社员们一起到江西吉安做传统老法香菇,是我第一次出门做香菇,也是我知青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参与做香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当年,全队男劳力都要外出去香菇寮,一部分去江西景德镇香菇寮守菇,一部分去江西吉安新寮做樯。在出门前要将生产队里的稻谷、黄豆等农作物收割入仓,挖掘稻根(叫“掘杆脑”)烧灰,准备次年肥料,并把最优质的稻谷挑到蛟垟粮站完成缴粮任务(俗称“交公粮”),备足冬、春天家里烧火做饭的柴火后,才能安心出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出前几天,必须做一番准备工作,如挑选好出发日子,一般是农历的逢三六九日;我们出门那天到蛟垟乘车,因是好日子,出门人多,而且龙南到龙泉只有一班客车,我们挤不上车,只好返回家里。第二天我们几位青年走路到岭后坐回头车,为大家占好座位,总算顺利到达龙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龙泉到龙游上火车是最佳线路。我们虽然是到江西吉安县,我们的行程却是到新余下火车转乘新余钢铁厂小火车,然后步行半天到达目的地吉安县油田公社青山大队。向东家借了一些米和盐等生活必需用品,要了几捆稻草,走了二个多小时山路才到做樯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凡是能做香菇的地方都是远离村庄的偏远深山老林里,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十几个人要安顿下来,困难何其多,万事开头难。但是,前辈们却习以为常。用他们的话说,十二三岁就跟大人出门,年复一年过的都是菇民生活,无论碰到什么环境,都有办法建起香菇寮。经过勘察,我们有幸寻到一处废弃多年的牛棚,经过清理改造成了我们的卧室。床铺比较简陋,十多个人共挤一个大床,没有棉垫,只是用稻草铺垫,而且棉被比较单薄。香菇寮的标配是挖一个大火堆塘,靠烧火取暖。我们还新搭建了茅草棚,用于洗漱和存放柴火等。在旁边还搭建了一个简易厕所。毛竹的作用真多,搭棚要用它,香菇寮用的竹刷、筷子、笊篱、茶筒,箩筐都要用到它,还可以把毛竹的竹节弄通,一支接一支连起来,能把很远的泉水接过来成为香菇寮的自来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到山上做樯,感觉很新鲜,吃过早饭,我拿出一双“折绕”请长辈教我扎“绑腿”。所谓“折绕”,就是一条长布带。一头平,一头开叉,将平的一头从鞋帮处开始围,把裤管包在内里,一圈一圈往上扎,一直围扎到腿肚上方,再用开叉部分分成两半捆住,叫“绑腿”。看见大家都这样做,我就好奇地问为什么?他你说,山高林密,荆棘丛生,毒虫很多,“绑腿”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绑腿”的技巧在于控制松紧度。太松了容易脱落,太紧了脚会疼,也迈不开步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到山里,尽管森林很茂盛,但能做香菇的树木品种不是很多。能做香菇的树木主要是:枫树、乌榆、橄榄、金栗、泽栗、红栲、马料等二十几种树。我们这里主要是枫树,而且都是比较大的枫树。常规伐木均先从基部伐倒,然后去桠、截断。惟有砍伐菇木必先爬上树干剔除枝条,再下树收拾好枝条,然后按设定着地方位开伐。其作用在于,先剔桠可以减少巨大的树枝在放倒时压坏幼林,损坏了遮荫凉柴。再就是能让树干按选定方向直接着地。爬树是菇民必须有的本领,看到他们腰插斧头柴刀、肩背绳索,负重徒手爬上树顶,站在摇摆不定树上挥手砍伐十几公分的树桠,真是佩服之至。砍伐菇树很有讲究,要选定倒地的方向,一般是向上山倒。在树平地面处开砍,弯腰砍伐很吃力,一般都是一只脚跪着砍,而且要求树蔸脑要砍平,背面略高前面一点点,才能使树能按设定方向倒,一般是两人同时砍,有时也有四人同时砍,二个人砍一面,你一下我一下,很有节拍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菇树倒地后,压在下面的枝桠都要砍掉。每株树要保留部分树枝用来控制菇树干燥进度,叫留抽水。有时树干倒地悬空 了,还要用撬棍撬,使整株树都伏地为止。这样能使树干吸收到泥土的水份,这才叫做落础。剁花技术性很强,我们生产队掌握砍花技术的也只有传祯叔金妹大伯等少数几位经验丰富老菇民。剁花要根据山水环境、树龄材质而决定剁花的深浅、稀密。遮樯衣,主要是防止烈日暴晒,起到遮阴保护作用,保持阴湿,才能使菇树自然发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香菇寮生活比较艰苦。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点烧“松灯”取光照明。松灯光线暗淡,烟雾乱窜。第二天起床后,两个鼻孔黑乎乎的,很不舒服。做樯的香菇寮几乎没有什么蔬菜。吃的菜主要是到供销社买一点咸鱼干、到东家那里买些罗卜青菜。猪肉偶尔会买一点,每餐只烧一个菜,每餐做饭后的米汤加点盐在锅里烧成米羹,每人都会喝一碗。由于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多,伙计们的饭量大的有些惊人,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两斤多大米。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就起床吃饭,吃完饭立马上山做樯。中午回寮吃饭每人都要背点柴回来,都不会空手回。中午不休息,午饭后就上山干活。下午一般是天空昏暗下来才收工,回到寮天空已完全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遇雨雪天,不能上山做樯,大家就在寮里各自忙私活。。有的破蔑,有的编箩筐,有的削扁担,有的剥黄省绳,有的编草鞋。大家互助精神很好,能者为师,互教互学。他们教我破篾,说很简单,对半对半就可以。但我总是破不均匀,一段厚,一段薄。只得学编箩筐,总是编不成形。经过一个冬天,总算是编好一只箩筐,其实一些折角等关键部位都是别人帮忙编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香菇寮的文化生活是很枯燥的。雨雪天大家围在火堆塘边烤火聊天,讲讲故事,唱唱山歌。传祯叔最会讲故事。他讲的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程咬金靠三板斧出道》、《桃园三结义》。我们香菇寮里年纪大的都会讲故事,但他们都是文盲,靠长年累月的菇民生活围在火塘边听故事听来的,听多就熟记了故事情节。他们也会讲“山寮白"给我们的听,我把它称为黑话、暗语。“山寮白”是菇民在长期劳动生产中约定俗成的菇山语言,没有文字,大家只知读音。这种菇业隐语的产生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它既适应深山密林环境需要,又防止技艺对外露泄。菇山话可分五类。一是回避不吉利的字眼:如受伤叫“挂彩”,死了叫“老了”,老鼠叫“罗爽”,老虎叫“蒲篓”,野猪叫“山乌背”等;二是回避鬼神不敢直言:如鬼叫“崇”,菩萨叫“泥块”神仙叫“白胡须”等;三是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如小偷叫“地雄”,贼偷窃叫“刷去”等;四是为了技艺保密:如香菇叫“香老”,砍树叫“做樯”,小菇叫“香丁”等;五是生活避讳:如饭叫“天”,柴刀叫“弯”,斧头叫“棒”,吃饭叫“呼舔”,烧饭叫“烧寮”,猪肉叫”碗佬”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唱山歌是龙庆景菇民的交流方式,龙南大赛(大庄)村叶耀庭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香菇寮写了一本《菇业备要全书》,是民菇民口传文学。它是身居深山,几近与世隔绝的菇民解决精神文化饥渴的食粮。其内容几乎全是宣扬传统道德的故事,其中有:孝梯之道(如孟 宗哭竹生笋、郭巨埋儿,田紫荆故事);除邪救世(如陈夫人、法清除妖救世的故事);包公为民惩恶;董永卖身葬父及薛仁贵征西、珍珠塔等故事。故事唱完,笔锋一转,“禾字加日本是香,香菇原是树上生……”,开始转入香菇的正题。香菇正题先唱刘伯温启奏朱皇钦赐龙、庆、景三县做香菇,紧接着唱菇农外出踏樯前的思想和物品准备,然后唱出门以后所经过的路线和地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章唱判山场,说高山、低山、中山做香菇各有好处,以及判山中要注意“四水归内都判来”,“判成日后无交争”。第三章唱伙计、同邦之间要同心,“第一伙计要同心,百般生意人做成,合本只要如同命,出入帐项记分明”。第四章唱出门做菇,身处异乡,处事为人、待人接物要有礼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五章唱各种菇木的名称和特点,以及出菇的好坏。一共点了二十种菇木名称。第六章唱山上守菇要注意十二方面的事。第七章唱开香菇行经商要讲货真价实、诚信,做到"公平交易有名声,厘毫莫欺方寸心"、“烟茶莫论贵贱客,言语奉敬悦人心。”第八章唱离菇篷下山,账目要算清,菇梢要遮好,钱财要放妥,回程一路要小心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惊蛰为做樯的截止日期,过了惊蛰我们就着手准备回家。回家,对大家而言,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回家的路上,一定要买一些饼干之类的东西分发给家乡的小孩吃,寓意出门发财且平安回家。我们上田村这个风俗习惯的养成,很有意义。上田人把出门做香菇叫去担饼了,小孩子都盼着大人早点担饼回家有饼吃。只要听说有人出门回来,全村小孩都会跑来接饼,家里人也很高兴,立刻从我的行李中找出小饼干每人发二个,很是热闹。然后还会把大饼送给亲戚和邻居。回家分饼干,相当于告诉村里人,出门客已平安回家,值得庆贺。</span></p> <p class="ql-block">部分插图照片下截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叶正华</p><p class="ql-block">2023、3、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