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故事说不完

屯留吴云芳

<p class="ql-block"> 我亲眼见到红旗渠了,是林县一位70多岁的老人,带我们去看,路上他给我们讲了当年竣工通水后,人们喜极而泣的情形,以及修建红旗渠的许多感人事迹,那时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他的父母爷爷奶奶辈人都参与了红旗渠的建设。而他在青壮年时曾参与了红旗渠的维修修补。从红旗渠回来随他家人一起吃饭时,他的女婿又给我们讲了电视剧《红旗渠》的拍摄时他参演群众演员的事情。我似乎懂了,一代代的林县人民仍然在建设着红旗渠。红旗渠的故事永远说不完,红旗渠精神永远闪光芒。</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去石城镇红旗渠的源头看看。</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河伯娶媳妇的故事,来到红旗渠纪念馆,看到纪念馆广场上雕塑《西门豹治邺》,又手机恶补了一下历史,才知出自《史记 滑稽列传》,所说的河神就是浊漳河之神,古时的邺地,就是今天晋豫冀交界的临漳县一带,林州也曾属邺。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历史治水名人,曾立下赫赫功勋。西门豹初到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一带)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百业待兴,于是立志改善现状。后来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挖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我猜想当年林县人民修红旗渠一定深受西门豹治邺的功勋精神鼓舞,红旗渠工程深入民心,民心所向,万众一心。这真是凝心聚力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9年中央授予红旗渠建没者集体“最美奋斗者”时的事迹介绍:20世纪60年代,30万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为改善恶劣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匮乏状况,坚持苦干10个春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纵横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形成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孕育产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说林州是精神之城当之无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