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藏宝》| 南京博物院 镇馆之宝—— 西汉金兽

村夫草堂

<p class="ql-block">西汉金兽,是汉代金器制作工艺代表作品,于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西汉金兽呈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空腹、厚壁,浇铸成形。根据外形特征,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金兽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一,文物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西汉金兽入藏于今盱眙县南窑庄窖藏。1982年2月10日,江苏省盱眙县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挖水渠时发现西汉金兽;同年西汉金兽入藏南京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金兽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钮,空腹、厚壁,浇铸成形。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p> <p class="ql-block">三,出土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金兽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南窑庄位于盱眙县东南22.5公里。文物系马湖大队公路生产队在南窑庄东南清理排水沟中淤泥时,由社员万以全中沟底挖到的。出土时,西汉金兽盖在铜壶上,金币贮于铜壶内,取下西汉金兽时,有几块马蹄金还嵌在西汉金兽底部的凹陷处,壶内有少量水汽,没有泥土和积水。江苏省淮阴地区及盱眙县文化部门立即赶赴现场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馆在出土地点做了清理发掘。探方东西长3米、南北宽2.4米。地表为0.2米的耕土层,接着是1.4米的灰黄土层,下为黄色生土。西汉金兽离地面1.2米,铜壶置于生土面上。另有一件铜器倒扣在铜壶上,罩住西汉金兽,故西汉金兽颈部留有铜锈绿斑痕迹。铜器仅存碎片,为宽沿、薄壁的铜盆,在直径约2米的范围内清出铜壶上脱落的梅花钉十多枚和西汉金兽面衔环上的小龙头饰一件。确定出土文物系窖藏,窖穴露口处已破坏,现存窖穴下部周壁的直径约2米,残深0.6米。在出土地点之东,有一处汉代遗址,有绳纹简瓦、板瓦的残片。</p> <p class="ql-block">四,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金兽与河北满城二号汉墓(窦绾墓)所出鎏金铜豹相似。虎豹在中国古代视为神兽,盱眙所出金兽,铸成豹形,说明有辟邪压胜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五,文物争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种争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林留根研究员介绍,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仍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是老虎、有人认为是狮子、有人认为是豹子。从其造型来看,应该更加接近豹子。</p> <p class="ql-block">西汉金兽是汉代金器制作工艺的代表作品,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简称“南博”)。金兽重达18.2斤,是迄今中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制金主要有两种工艺:一个是铸造,用模具形成特定形状的黄金制品;另一个是锻造,用敲打、锻打、锤打来塑造金器表面的花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只金兽身上,罕见地发现这两种工艺同时存在。在制作这只金兽的过程中,工匠是先把表面锤击,在同时期其他的黄金工艺上,直至后代,这一技法都不常用。专家杨海涛认为,这种锻造技术,以及金器的猎豹(曾栖息于西亚地区,中国无野外分布)体形,说明当时中外在金器铸造和锻造工艺上已经产生相互影响。</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馆研究员杨海涛认为: 金兽的特征是头大、身短而粗壮。兽头卧伏在上,俯耳瞪眼,颈部有项圈三道,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这些斑纹是铸成后,特意用工具锤击上去的,每个斑纹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从金兽全身满布斑纹来看,将它断为“豹”更为准确。</p> <p class="ql-block">金兽出土后,专家对金兽用途的猜测主要分为几个流派:第一个说法是镇,比如席镇,用来压天子席子的四个角;第二种看法认为金兽是用以镇库,也是国家财富的象征;第三种说法则认为,金兽是一种类似秤砣的度量衡权器,用来衡量重量。从目前考古结果来看,金兽作为镇库的可能性较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