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 面</p><p class="ql-block"> 悟生</p><p class="ql-block"> 由于一直生活在土生土长的小县城,因而,故乡、家乡、老家这些很文学又有浓情乡愁的词语很少挂在嘴边或者出现在零零散散的文字中,就是现在住的地方步行十几分钟,也就能到达那个充满儿时记忆且有温度的老院子,那个有父母“在”的家。有人电话里问我在哪的时候,回答:我妈这里或者是任家庄。</p><p class="ql-block"> 甘谷县城以前是四面有城墙的围城,城墙里面的除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外的是各种名称的巷,城墙以外的大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庄了。任家庄,就是东城墙外面的第一个庄。说是城墙外面,其实就仅仅是隔了一条马路,马路以东便是任家庄,马路以西便是城墙,城墙下面是一条从东门到石灰窑有一里地的城壕,城壕就相当于京城的护城河了,城壕的水很平缓的流到石灰窑边与二城子的水汇集后向东大渠里流去,那里的田地都靠这渠水灌溉。小时候城壕是很宽的,小孩子跳不过去,城壕里的水是从“官渠”里流过来的常流水,那时候水很大,城壕两边是形态各异且很茂密的老柳树,夏天“被儿袄”(秋蝉)藏在枝叶间不停的叫,会爬树的小伙伴爬上树抓被儿袄,而我只能仰头紧张的期待着什么,麻雀更是成群结队的穿梭在柔嫩的柳条间,天很蓝,云很白,阳光明媚。色彩斑斓的小蝴蝶和城壕边绿绿的兵草、野菊花、半碗花相映成辉。猪娃家对面城壕边有三棵白杨树,树干虽然有碗口那么粗,但长的很高很高,亭亭而立,所以大家都叫“钻天杨”,杨树叶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缤缤纷纷的,杨树上常有叫“牵牛”和叫“嗡嗡嗡”的金色的或者花点的甲壳虫,小伙伴们抓到就拿缝被子的白线栓在后腿上,使劲的轮圈,直到轮晕,它就会飞起来,我们就拽着线,跟着跑,不飞了再轮,接着再飞。母亲和邻居阿姨们在城壕边上洗衣服,边洗边拉家常、边说笑,大人小孩一片欢悦的景象。城壕便是我儿时抹不去的但也不算是唯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东城墙就被城墙内马巷里的人和城壕边任家庄的人挖透了,谁挖就是谁家的,挖了就做了自家院子,家里男丁多的,自然就挖的面积大,小时候去过马巷里的一家,看到城墙挖透了,用“柳栽子”围成篱笆墙,这家能看到那家院子里。后来听说挖城墙的人缴了一点点钱,成了合法的院廓子。那时候很疑惑,我们家为什么就不能也抢挖城墙,占个院子?后来才明白,我们家是从城里迁到任家庄的,没有本庄人的底气或者是没赶上趟。更或是父母亲本份的原故。</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离城壕也就二三十米的距离,从城壕进巷南边第三家的“大场门”进去,就是我们三家姓杨的小巷堂。我们出出进进,庄里人就称我们是“大场门”里的人,大场门的门扇是老木板门,很是厚重,晚上关门,都是大人的事,门扇里面常有读不懂的粉笔字,是一个叫“疯狗求”的疯子写的,字写的很规矩很漂亮,写的是古文,又是繁体字,没人读懂。过几日来用袖子擦掉,又写点新内容。听说“疯狗求”是旧社会里的高中生,不知道怎么就疯了。常疯疯癫癫,居无定所,每家每户讨着吃。一个人常自言自语“地上铁牛跑、天上铁鸟飞”、“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半碗花儿会说话”等等没有人能听懂的疯话,也有人说“疯狗求”不疯,是高人。因为我们是小孩子,不明白疯子和高人的区别,也常跟着“疯狗求”后面起哄、扔土基子。等长大了。有人回想这样疯话,对应起拖拉机、飞机、电灯、电话、楼房、大喇叭广播等等,惊呼,这疯子不是疯子,是“神”人。也有人说“疯狗求”能看到未来。</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勤快又爱干净的人,三家的小巷堂里母亲每天打扫的干干净净,常有柳湖小学的学生放学不回家,跑到小胡同里绊“翻翻”、绊烟盒、打弹子,我也约了小朋友打过“日本”和“早关”,每天巷堂里会被学生和小朋友弄的很脏,第二天母亲依然清扫的很整洁。</p><p class="ql-block"> 小巷堂里我们和“亲房”是一个院子,院子里东面房子是一个很大的“马鞍架子”的房子,说是特殊年代办“学习班”(犯错误的人受教育学习的地方)的教室。中间砌了一道墙,我们两家就各住一半。由于是“马鞍架子”房的原因,由于一家一半的原因,我们家占的面积图形基本上是正方形的。紧靠南边还有一个窄窄的“角房子”。那个角房我小时候一直锁着,说是里面堆的都是没用又舍不得扔的“垃圾”。角房门前是“柴披”,堆放着填炕用的麦柴、混杂的锯末、铇扎子和铇叶,紧挨“柴披”的是一间小小的南房,南房边上是“圈”(茅房),圈墙是从石灰窑拉来的烧过的“铁”煤砖垒起来的,圈墙并不高,大人站起来的时候是可以露出头的,圈墙外面有一棵很是茂盛的香椿树,春天,香椿长出嫩叶的时候,我们每天可以辦几朵香椿,母亲就做上一盘香椿拌豆腐,这是我小时候觉得最美味的食物。甚至碟子我们都会舔的干干净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