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平 / 彩瓷源头在潞州

萬卷書樓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漳河之水,在上党的长治县境内,有一分支水系,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称她为陶清河。陶是陶瓷之陶,清是水清之清。陶清河,她并不湍急的水流,水文缓缓潺潺。很早以来,此方水土却孕育出一河两岸的潞商泥瓦匠人,因使用陶土烧造陶瓷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早在北宋时期,以潞州八义镇为代表的上党红绿彩瓷的发明和大量烧造,即行销各地,谱写出了中国第一首用泥土烧造彩瓷的“china”交响曲。上党彩瓷之歌,一唱就是千余年,典雅高古的乐曲,唱响了漳河两岸,唱响了天脊上党,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人类使用陶器的历史已很久远,早在一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即有陶器的烧造发明和使用,陶器皿被人类的广泛使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性标志。</p><p class="ql-block">从陶器到瓷器,虽是烧造温度提高和陶土到瓷土的慢慢变化和演进,但经过三四千年岁月,时间到了千余年前的我国北宋时期,在古上党潞州的八义镇,人类在陶瓷制作史上的又一标志性进步“红绿彩瓷”诞生了。至此,漳河水系、太行之脊、“其所高,与天为党”的上党潞州成为“中国彩瓷”的故乡。</p><p class="ql-block">长治潞州老城炉坊巷出土的红绿彩瓷器。</p><p class="ql-block">宋、金两朝,以红、绿、黄低温釉为主色调的“红绿彩”瓷器成为这一时期的成熟和鼎盛期,以上党潞州八义镇为代表烧造出产的瓷器不仅是广大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而且由于彩瓷烧制的精美适用、做工考究,“红绿彩”瓷器也曾一度成为宋、金两朝上党瓷器匠人上贡朝廷的御用品。遗憾的是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上党潞州八义镇烧造的完整的“红绿彩”瓷器实物如今只能在美国、日本和国内几处国家级的博物馆才能见到。物以稀为贵,由此彰显出“红绿彩”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的出现以及在民间的广泛使用,“开创了中国五彩瓷器之先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红绿彩”瓷器是我国磁州窑系继剔花、白底黑花等装饰技法之后,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它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瓷烧成之后,再由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勾画或添涂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以低温烧成的瓷器。专家、研究者将这种装饰艺术称为“宋(朝)加彩”或“金(朝)加彩”,一个加字体现了这类瓷器二次烧成的难度和特点。这是著名瓷器专家、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在1979年第10期《文物》《论红绿彩瓷器》对上党“红绿彩”的高度概括。</p><p class="ql-block">八义窑址坐落在如今的长治县八义、东山两村之间的大片地带。这里距长治县9公里,山岭绵延,沟壑纵横,村子周围烧制瓷器用的高磷土、煤炭、水等资源异常丰富,陶清河源出壶关柏林镇,由南向北进入长治县,穿八义村西而缓缓流过,为千余年前八义镇的烧瓷工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也成为宋金时磁州窑系一处名副其实的“官庶皆用其瓷器”的重要产瓷基地。20世纪30年代,村里的百姓修房建屋时陆续发现有70余处烧瓷窑址。我国著名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上世纪50年代考察长治八义窑后,在其著述中多处提及这里彩瓷的研究价值。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国家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此处考古,又发掘30余处烧瓷窑址,共有瓷窑遗址108座,发现的“红绿彩”瓷片标本更是不计其数。《山西市县志》《文物世界》等书籍有考证记载。</p><p class="ql-block">由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教授主编、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陶瓷学会组织编写的极具权威性的《中国陶瓷史》以众多出土的陶瓷文物和考古资料为依据,用大量的笔墨记载阐述了八义镇烧制“红绿彩”瓷器的辉煌历史。在我国的瓷器烧制史上,八义镇烧制的“红绿彩”瓷器可谓中国瓷器的“浓墨重彩”,八义是中国彩瓷开先河之地。 </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从长治城区出发,经过1小时的行程,驱车进入八义村。该村南北纵向1公里范围,目前古窑址区已全部被村民的房屋所压盖,除有个别地点因故深挖取土,暴露出烧瓷遗迹外,地表看不出窑址痕迹。在村的北头,高丘之上,坐北向南有一处大庙,村里的百姓都叫它“龙虎庙”。</p><p class="ql-block">据说是为纪念宋金时期八义村为朝廷烧造“龙床虎枕”而建庙祭奠,历代维护修葺,至今香火不断。“龙床虎枕”即用龙的形状烧造龙瓷床、用虎的形状烧造虎瓷枕。专供宫廷。龙瓷床到目前没见有实物传世,虎瓷枕倒是在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有珍藏,且《中国文物报》《考古》《文物》许多专业报刊杂志有磁州窑系“虎枕”发现的报道。在庙的周围我们没有找到相关“龙床虎枕”的碑刻记载,只是当地百姓祖祖辈辈传下的口碑。有老人口述,村里以往曾经发现过能代表八义窑烧瓷水平的“红绿彩瓷器”,如今完整的实物无迹可寻,但村里能见到地表零散的古时装瓷胎的匣钵和碎瓷片。大庙的西南方100米有一处山西省人民政府1965年设立的“八义窑址”文物保护标志。风雨剥蚀,给石碑打上了时间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颇具唐风、工艺极高的宋代红绿彩菩萨造像瓷俑(残器)。</p> <p class="ql-block">只见这处老院子大门紧锁,杂草丛生,横石当道,不知多少个春秋没有人入内。大门门楣上雕刻有三个字,因字体古怪,又模糊不清,我们疑为“烧陶城”。村里的百姓叫它“烧瓷城”。村民七嘴八舌,话题就从这座神秘的“老城”引出。</p><p class="ql-block">相传,金朝官兵入侵潞州,金人守城将领早闻八义烧造“红绿彩”瓷器闻名于世,为讨好皇帝,即命令八义的窑工匠人为金朝太宗皇帝完颜晟的宫里烧造御用实用器物,这是八义瓷器进入宫廷的开始。时间大约在公元1130年左右。随着金朝对我国北方统治的不断加强,潞州的地方官给金朝廷的献媚也不断加深,有一年,潞州州官突然要求八义的窑工为金朝廷烧造瓷器“龙床虎枕”,龙床要求能躺皇上;虎枕要求能舒服入眠。几年的光景,八义窑的虎枕烧出不少,个个红黄黑色彩相间,朝廷、王公、大臣、地方官用去不少。但就是皇上龙床屡烧屡败,在潞州官员的逼迫下,为烧出龙床,窑工们不得不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老窑工为祭炉,迫使女儿纵身投入火炉,待火停器物出窑,龙床还是东倒西歪没有成功。老窑工被杀了头,无奈老窑工的徒弟还得继续师傅的未竟事宜。又经过多少次的失败,终于有一天,徒弟发明了窑中“支点法”将龙床烧好,停火出窑的头天晚上,徒弟未将这一喜讯告诉任何人,独自一人左思右想:师傅也被杀了、心中的恋人、师傅的女儿也祭了炉,自己还傻乎乎的为别人烧龙床,世道太不公平。</p><p class="ql-block">悲愤之下,将瓷窑用土填了起来,默默远走江西景德镇。因当时在八义瓷窑为皇上试烧龙床的窑口百余座,人们始终不知道是那一座成功地烧出了“龙床”,乱刨乱挖终未有结果。</p><p class="ql-block">就是到了清朝末年,村里的人们还依据祖辈们讲述的故事,不时地寻觅。有位农夫虽然没有寻见龙床,但刨出了一窑“红绿彩”碗,虽破碎居多,仅几个完整之碗,取道京城出卖,就捐了个县令。故事传的有鼻子有眼,致使“红绿彩”瓷器的价值历代不菲。收藏家梦寐以求。</p><p class="ql-block"> 再说这座古老的“烧瓷城”,八义镇东山村的胡老汉说,老一辈人讲,明清时期,村里不断有人寻物觅宝,一天,有人真的找到了为皇帝烧制的龙床,因器物过大,精妙绝伦,此人无法下手处理,更怕引来杀身之祸,于是花重金买了此处的地皮,在上面修建了这座“城”。一住几代,地下的事情代代秘不示人。一直到解放初期,“城”中出了个南下干部,恐于战争年代不测,南下时告诉了远房亲戚,此事便被传开。“烧瓷城”至今还保存完好,城下是否有龙床?不得而知。对故事里的事,我们将信将疑,很多也无从查证落实。但总感觉应该费些笔墨,将这鲜为人知、史籍中不曾有的资料如实记录,希望能随着我们对八义窑历史的不断深入研究,从而水落石出。这大概也就是我们八义之行正要找的民间百姓对八义镇烧瓷所折射出的文化和人文底蕴所在,同样也是解读八义镇历史上烧制“红绿彩”瓷的又一页答案。</p><p class="ql-block">在我们从八义镇古窑址采风回到长治这段时间里,说来也巧,在两三年时间的长治市旧城改造当中。我们又先后在市区的东大街、英雄南路、石头街、梅辉巷、炉坊巷等多处建筑工地的基土之中发现了大量的同八义窑烧制年代相同、风格一样的“红绿彩”瓷片,在这些“红绿彩”瓷片中具有立体形状的人物瓷器造型备受关注,特别是人物的脸部刻画,做工非常精细、考究,巧夺天工,栩栩如生,非同一般。我们从基土中见到和采集的多件观音菩萨、仕女、童子、动物等实物瓷片可以证明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上党烧造彩瓷的辉煌历史,如同流淌着的陶清河一般,一波一折抒写出的是她们古老的年轮。这里烧瓷历史很早就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也每每疾书,为上党的陶瓷烧造业喝彩,为漳河两岸的烧瓷历史鼓与呼。</p><p class="ql-block">《中国古陶瓷图典》(冯先铭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讲道:“红绿彩,瓷器釉上彩之一,是北方磁州窑系所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等,多在白釉碗、碟上加绘红、绿等彩的花鸟纹,在宋、金窑址中出土比较丰富,以往的窑址调查中,宋、金地层不分,因此白釉红绿彩旧称“宋彩”。</p><p class="ql-block">《中国陶瓷史》(冯先铭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记载:“山西长治八义窑,在窑址采集到了一些红绿黄彩绘碗的标本,纹饰布局具有地区特色,以花卉为主,多数画折枝花,里口红彩画粗细线纹二至三道,线纹之间以绿彩点饰,分布在四面,外部露胎处呈紫色,足上有五个支钉。”“景德镇的元青花作品是否有北方磁州窑系画工劳绩,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探究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中国名瓷欣赏与收藏》(周丽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说:“从传世的宋代彩色釉瓷器看,其色泽除绿、黄、褐、黑、白外尚有红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属五彩瓷的先声。”</p><p class="ql-block">《古陶瓷》(陈德富,四川大学出版社)写道:“我国五彩瓷器起源于宋元时期的磁州窑系的红绿彩瓷。”</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处)记曰:“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厂,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山西省人民出版社)很明确地提出:“长治八义窑烧制的红绿彩瓷,色泽鲜艳,笔意豪放,充溢着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是磁州窑系中名贵品种,为后世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山西民间古陶瓷收藏展览会在太原召开时,我们收集来的八义窑“红绿彩”瓷片标本奉献给大会与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共享。这些碎瓷片标本,备受来自祖国大江南北陶瓷专家的青睐,更为广大的陶瓷收藏家、研究人员提供了三晋大地所特有的“红绿彩”瓷一睹为快的机会。展览大厅内,“红绿彩”瓷标本用真实的身躯,静静地对每一位在它身旁停留的人们述说着潞州八义窑“红绿彩”瓷精美的工艺和辉煌的过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