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祥 撰稿 \图片<br>杨绍忠 美篇编辑制作<br>巴哈尔古丽 演唱\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维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新疆的爽</b></h1> <b> 不到新疆,不知人有多爽……</b><div><b><br></b> 据我在新疆二十几载从军生活的感知感受,新疆人(主要指男性)具有以下特质:</div> <b>1、体格强壮。</b>新疆男人身体素质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起南方的白细男,新疆男人无疑具有先天优势。从小喝羊奶、牛奶,长大吃没结婚的羊羔子,结婚后天天羊腰子吃哈,你说这样的男人身体能不好吗? <p class="ql-block"><b> 2、心胸开阔。</b>给口里人的第一感觉新疆男人大气,新疆男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嘎嘎的事情”,在新疆男人眼里博格达峰不算高,塔克拉玛干沙漠也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b> 3、热情大气。</b>新疆人的热情全国有名,和新疆男人成了朋友,酒是少不了的,伊犁小老窖喝给,喝不好吗么感情,喝得吐吗是朋友。在新疆问个路,是不收费的,在新疆尝尝干果,是不要钱的。</p><p class="ql-block"><b> 4、正直诚实。</b>正直诚实是新疆男人的优秀品质,对不诚实的人新疆男人会说他“哎,你这个卖钩子的”,钩子是啥?你懂得。</p><p class="ql-block"><b> 5、幽默风趣。</b>新疆男人很幽默,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新疆男人打交道,你不需要一本正经,你问他:组撒去捏?他说:不组撒。你说:不组撒你要组撒捏。他说:我真不组撒。你又说:你到底组撒?他急了说:组撒老问我组撒不组撒?组撒呢撒!!! ?最后新疆男人只会来一句“么嘛达”解决所有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 6、刚强坚毅。</b>新疆男人生活的环境促成了他们坚毅刚强的品质,在新疆一个女人和男人吵架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哎,你是不是个男人?”吵架的男人立刻就熄火了。一个新疆男人如果软弱,会被人说“不球行”“白球喀”。</p><p class="ql-block"><b> 7、喜爱运动。</b>富有生活情趣的男人都有点小爱好,新疆再没爱好的男人也都会玩个石头(玉石),大多会打打篮球,玩玩排球之类,陶冶自己的性情。 </p> <b>8、勇于进取。</b>小巴郎从小就随父母走南闯北做生意,屯垦战士自解放初就离乡背井戍边西部大开发,无一不体现出新疆人的进取精神。每一个兵团人都可以给你讲述一段战天斗地的故事.<br> <b>9、浪漫洒脱。</b>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民族的融合促成了新疆男人吸收了各族能歌善舞的特点。新疆男人招待外地朋友没有歌舞是不行的,不去草原牧场是不行的,不吼上两嗓子是不行的。<br> <b>10、敢于冒险。</b>冒险精神是人类在挑战自然、创造人类社会中的优秀品质。新疆男人既有“冒死也要登珠峰”的英雄,也有一批在边贸生意中敢于承担风险的生意人。 <b> 实证一:库尔班大叔赶着毛驴上北京<br></b><br> 库尔班•吐鲁木,1883年出生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失去父母,在地主家的羊圈里度过童年。成年后,为摆脱被奴役的生活,他逃到荒漠,艰难生存。<br>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和平解放。库尔班•吐鲁木回到了村里,从此获得了新生。土地改革中,他分到14亩耕地,有了一所房子和一头毛驴。<br> 平生第一次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库尔班•吐鲁木知道这些幸福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给的,他萌生出一个真挚的愿望:“多亏了毛主席,我才有了耕地和粮食。我一定要去北京,去看毛主席,让他尝尝我的丰收果实。”无论见到哪一个干部,他总是说:“让我亲眼看看毛主席,我这一辈子就心满意足了。”<br> 杏子熟了,他就晾杏干;玉米熟了,他就拣最大的留下,准备随时带上去北京。“替我给毛主席写封信,问候问候毛主席吧!”库尔班•吐鲁木老人常常这样请求别人,人们劝阻说:“毛主席太忙了,不要打扰他老人家。”但库尔班•吐鲁木还是先后寄出七封信,还给毛主席寄了杏干和桃干。<br>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库尔班•吐鲁木想见毛主席的心愿越来越强烈。1955年秋季丰收后,库尔班•吐鲁木做了近百斤馕,打定主意骑着毛驴上北京去见毛主席。县里干部和乡亲们再三告诉他:北京离新疆很远,骑毛驴去不了。才劝住了他。<br> 骑毛驴去不成,怎么办呢?库尔班•吐鲁木就几次背上干粮到公路上拦挡汽车,要求司机把他带到北京,司机们也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差不多每个巴扎(集市)天,他总要骑上毛驴到县里了解毛主席的情况。只要听到有党员干部过来,库尔班•吐鲁木总是想尽办法把这些“毛主席派来的人”请到自己家里,煮上鸡蛋染红了请他们吃,领着他们参观,倾吐自己渴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br> 1957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王恩茂等同志到了于田。当王恩茂听到这位老人再三要见毛主席时,专门到了库尔班•吐鲁木家里。王恩茂鼓励库尔班•吐鲁木好好生产,并对他说:“将来有机会,一定设法让你到北京去一次”。<br> 库尔班•吐鲁木的愿望虽然暂时不能实现,但已经陆续收到毛主席和中央办公厅寄来的四封信,包括毛主席的照片。再加上各级干部的关心,库尔班•吐鲁木受到极大的鼓励。他想着:一定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劳动。<br> 1955年和1956年,库尔班•吐鲁木曾两次被选为乡、社积肥模范。1958年6月,和田专区组织优秀农业社主任、技术员和劳动模范去北京参观农具展览会。库尔班•吐鲁木凭着生产生活中的优异表现,入选参观团之列。<br> 1958年6月28日,是这位历经坎坷的老人最幸福的一天。库尔班•吐鲁木来到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br> 此后的日子里,他时常会幸福地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毛主席迈着稳健的步伐朝大家走来,向大家招手致意并合影留念。当毛主席来到库尔班•吐鲁木面前时,他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随毛主席来到藤条圆桌旁,桌上摆放着他送给毛主席的礼物——两袋杏干、桃干、葡萄干及两块手工编织的土布。毛主席握住他的手,亲切问候。这时,站在一旁的记者抢拍下了这一幕。<br> 接见后第二天,毛主席专门派人看望库尔班•吐鲁木,表达了对新疆各族群众的亲切慰问,并送给他10米条绒布。<br> 1959年7月,库尔班•吐鲁木以76岁高龄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新疆入党时年龄最大的党员。1959年10月,他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典,第二次见到毛主席。<br>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库尔班•吐鲁木把对党的深厚感情,化作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强大动力,他听从党的号召,参加互助组,加入合作社,积极积肥、卖余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庄重承诺,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敬仰。后来,库尔班•吐鲁木还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75年5月26日,库尔班•吐鲁木因病逝世,享年92岁。<br> 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传为佳话。在库尔班大叔精神的感召下,一个个新时代的“库尔班”不断涌现。<div> 库尔班大叔的曾外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地,曾于2012---2015年在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服役,驻地就在我们青岛,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靓丽的倩影…… </div> 2017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库尔班大叔的后人回信。习近平总书记说:咱们新疆好地方,民族团结一家亲。库尔班·吐鲁木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优秀代表,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他爱党爱国的故事,让人十分感动。多年来,你一直坚持你父亲爱党爱国的情怀,给后辈和乡亲们树立了榜样。希望你们全家继续像库尔班大叔那样,同乡亲们一道,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b> 实证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的生命托举</b><br><br>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塔吉克族护边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危急时刻跳入冰窟,施救落水儿童,他自己却不幸沉入湖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div><br> <b>义无反顾入水救人</b></div><div><b><br></b> 1月4日中午,正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传来。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得知一个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时,因冰面突然断裂陷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br> 情况危急,拉齐尼·巴依卡来不及细想,直奔孩子落水的冰面。在施救的过程中,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和孩子的母亲也跌入水中。<br> 拉齐尼·巴依卡潜入冰冷的湖水中,终于找到了孩子,并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而后,他又潜入湖水救孩子的母亲。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舍友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一起施救,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br> 10多分钟后,孩子和他的母亲成功获救,但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br> <b> </b></div><div><b> 祖孙三代接力守边</b></div><div><b><br></b><div>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拉齐尼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们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的故事在天山南北传扬。<br>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其拉甫边防连在帕米尔高原上成立。雪崩、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这里是家常饭。<br>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巡逻队将寸步难行。拉齐尼的爷爷 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担任向导,并主动和边防军人一起护边。拉齐尼一家三代接力守边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div></div> <br> 1972年,凯力迪别克走不动了,就把义务向导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巴依卡。<br> 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拉齐尼从小就和边防官兵结下深厚的情谊。从那时起,他立下了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的坚定志向。<br> 2004年,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边防战士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千里边防线上,成为一个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这一年,25岁的拉齐尼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br> “每次边境巡逻,只要拉齐尼在,我们就很安心。”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说,“拉齐尼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帮助大家化险为夷。”因此,拉齐尼也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称为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br> 2011年冬天,巡逻队伍遭到暴风雪袭击。边防战士皮涛在巡逻中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危急时刻,拉齐尼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系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才将皮涛拉出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却被冻得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抢救了3个多小时才挽回了生命。伤势刚好,他就立即回到护边队伍当中。<br> 多年巡逻下来,拉齐尼家的10头牦牛先后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了劳动能力,但他们家从来没要过任何补偿。<br>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拉齐尼说,“为国护边是我们家的荣耀。”<div><br><b> 他的一生短暂而不平凡</b></div><div><b><br></b> 2018年,拉齐尼光荣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3年来,他共提交了12份议案或建议,围绕民生领域建言献策,高质量履行着自己的职责。<br> 以前,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辖区范围内的边境线上护边员少、点多面广、防控任务繁重。拉齐尼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把相关议案带到北京。他呼吁,适当提高护边员待遇、扩大护边员队伍、加强边境管控,实现护边员队伍“留得住、守得住”。<br> 拉齐尼所提议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不仅使得当地护边员人数增加了、待遇提高了,边境线上的基础设施更是得到很大改善。近年来,边境管控水平的提升彻底改变了“巡边靠走、通信靠吼”的传统巡边方式,也彻底改变了牧民护边员们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巡逻线上还建起了执勤房,配备了专业的巡逻车、卫星电话等装备,护边员不再风餐露宿,工作条件得到大幅改善。<br> “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如今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感到为国戍边义不容辞。”凭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爱,拉齐尼把护边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br> 2020年,拉齐尼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他说:“我是代表每一个在边境线上巡逻的护边员来领取这一份荣誉。”“我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国家政策好,我们的生活好。我一定会守好边境线,一代一代守下去,让伟大祖国永远平安。”<br> 话犹在耳,噩耗降临。落水儿童的母亲陈女士自责没有管好孩子,因为救自己和孩子,一位优秀的护边员牺牲了。<br> 他参加培训时的班主任刘居红老师说:“每天我走进教室的时候,他都已经把我们的讲桌收拾得干干净净,黑板擦得干干净净。”</div><div><br> 噩耗传到帕米尔高原,他的妻子正在家里喂牦牛。她含泪回忆道:“去喀什培训之前他还在训练家里的4头小牦牛,他说等这些牦牛训练好了,家里就能有5头牦牛参加巡边任务了。”<br>连日来,社会各界以不同方式悼念拉齐尼·巴依卡。喀什各族干部群众的微信朋友圈都传播着他的英雄事迹,文学艺术界人士纷纷以书法、诗歌和散文纪念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br> 拉齐尼昔日的同事们创作了一首诗歌,纪念远去的“雄鹰”:帕米尔的晨曦是您飞翔的起点,慕士塔格顶峰是您驻足的地方,云端守边的帕米尔雄鹰啊,请带着我们的思念,继续展翅翱翔……<br> 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一路走好!<br> 他用生命托举另一个生命!“帕米尔雄鹰”的精神永远流传……</div> <b> 实证三:我的维吾尔族老大当(爸爸,维吾尔语)的纯情暖心房</b><br><br>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天山的青松根连根,军民鱼水情意深,锦绣河山万年春。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沙奶奶家,郭建光等18名新四军伤员精心养伤历史真实故事的一幕,在我身上真情上演。1973年11月末,我团响应毛主席“11.24”批示野营拉练到了拜城县包孜冬公社,帮助当地群众助民生产。<div> 那一天,我班给老乡放水浇灌麦田,水流很大,水渠决口,我班几个人奋力堵口,班长挥舞着坎土曼(维吾尔族人的一种农具,兼有铁锨、镢头、锄头的功能),左一下右一下,一不小心抡到我头上,顿时血流如注,班长面如土色,几个军帽一起捂在我头上,急忙把我送到了团卫生队,缝了十针。三九的新疆,天寒地冻,零下三十多度,部队还要继续行军,我伤口未愈且经常偏头疼,无奈就把我留在房东尼亚孜大叔家养伤半个月。<br> 尼亚孜大叔是个兽医,每天给我换药敷药,尼亚孜大娘天天给我炖鸡熬汤(那时老百姓生活都很艰苦,包谷面都吃不饱),小儿子玉素甫江天天伴我玩耍弹唱,让我深受感动。<br>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1977年3月,提干第一个月,我便揣着六十块四毛八的工资,带着30公斤大米10公斤清油2双毛皮鞋去看望大爷大娘,几年未见,相拥一起,热泪盈眶。<br> 1988年,我经师首长批准,把小儿子玉素甫江接到部队当了兵,后又于2010年9月将大孙子乌买江,经过巴州军分区李保国司令员(我任作训科科长时的参谋)的批准,按程序应征入伍送到了部队,又于2017年9月将小孙子乃比江,经过南疆军区副参谋长赵鹏章(现西北战区陆军副参谋长,曾是我任高炮团团长时的指挥连副连长)的批准,按程序应征入伍送到了部队,后他们都复员到了地方公安、民政部门工作,了却了我的心愿。</div> <b> 实证四:我和12名少数民族战士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日子</b><br><br>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新疆某部队任作训科长期间,组织了一次全师军事骨干集训,其中有12个新疆常居的少数民族兵骨干,分别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把他们编成了一个队,由我专门训练和管理。<br> 他们整体上有几个显明的特点:<b>一是个头高,</b>都在175至185公分之间;<b>二是形体好</b>,要么虎背熊腰(哈萨克族,蒙古族,乌兹别克族),要么虎背狼腰(维吾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b>三是毛发重</b>,<b>四是膂力大</b>,<b>五是特征明</b>(大眼睛,长睫毛,深眼眶)。<div> 训练中,他们耐力最强,10公里武装越野,他们多冲在前20名内,而且还能帮助体力弱的战友扛枪扛炮,超负荷奔跑……听各团带队领导讲,他们在团队助民生产时,不论是打棱坎,还是挖排碱渠,抡起砍土曼(一种生产工具,兼有铁掀、镢头、锄头的功能)来,都能一个顶汉族战士两个……<br> 半年共同训练中有很多趣闻,现采撷两朵,以飨大家,请笑纳。</div> 集训中,我们亲如兄弟,无话不说,无密可保!曾记得那个满头卷毛乌发酷似库车黑羊羔、叫阿不都的维吾尔族帅小哥,最讨人喜欢,也最机灵,和我也最熟络,但有时也最淘气……他倚仗和我关系最好,时常做些恶作剧,时不时的伸出右手小指和中指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嘴里还洋洋得意的咕嘟着“个几几,穹穹的”话语,意思是你的球把子小小的,他的大大的,戏谑我,挑逗我……司空见惯,满不在乎!我暗打主意,对他们采取惩治措施:全队紧急集合,全副武装十公里越野……<br>三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十公里越野下来,个个如落汤鸡,丧家犬,疲惫不堪,没有了生气!我命令他们全脱仅剩一个裤头,把湿透的衣裤晒在戈壁滩上,揪着耳朵赶到沙坑里(过去新疆的所谓盲流挖沙留下的坑),让他们自我反省……他们不是为自己的家伙引以为豪吗?我令他们互相摩挲,量出尺寸,评出“三甲”(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称号”(冠亚季军)!还真别说,我们那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三个小伙的家伙竟分别达到22/20/18公分,确实令人生畏和吃惊!下课后,我慷慨地罚他们也是奖励他们,搬来一箱原苏联高度白酒俄的克24瓶,叫来烤肉串的老乡烤上10公斤鲜肉,任他们放开酒量,大块朵颐,酣畅淋漓,尽情发挥!他们酒过三巡,如痴如醉,随后便情不自禁地开始了纵情起舞、引亢高歌,那疯狂、那癫狂、那姿态、那模样,至今仍历历在目,难舍难忘……<br> 曾记得还有一个叫“巴特尔”的蒙古族壮小伙,在集训队训练强度那么大的情况下,他竟每天起床号响出操时,裆部总是顶着一把小伞收拢不下去,惹的众战友这个摸摸他屁股,那个拍拍他脑瓜……他来我面前告状:科长,科长,老同志们欺负我,怎么办?怎么办?我给他想了一个办法,到军人服务社买了二尺宽宽的松紧带,缝起来让他套在大腿根上把物件别起来!……还真别说,还真起到了作用!如此情景,如此感觉,让我不由的想起社会上那几句流传的话:不到北京不知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钱少,不到东北不知胆小,不到海南不知身体不好,不到新疆不知男爷们的家伙太小……这最后一句话的内涵在他们身上真实应验,真实体现! <br><br> <p class="ql-block"> 我们同吃同住同训同乐半年之久,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谊,他们雄壮豪爽、真诚率直、吃苦耐劳、努力向上、诙谐幽默、乐观积极的形象每每萦绕在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他们训练全部达标,参加军区组织的军事五项全能比赛,都获得了优异成绩,赛后我把他们其中三人推送到了军校;其他先后复员回乡时,我又把他们举荐给了各自家乡的民政部门,他们经过部队三年的锻炼和磨砺,具备了不同于一般社会青年的三个特质:一是都有一副强健的身板,二是都加入了党组织,三是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因此都受到了当地党和政府组织的普遍重视,后来他们大多就业在了公检法岗位,发展成为了各级骨干领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至今,我们虽远隔万里,但还是“塞上风雨思,域中兄弟情;北随鹓立位,南送雁来声”!</p> <b>(未完待续)</b> <font color="#167efb">撰稿人:王化祥,1972年11月入伍,先后服役于新疆军区陆军第4师11团、4师司令部、4师高炮团,转业至青岛市崂山区政府。曾先后在乌鲁木齐陆军学院,廊坊导弹学院,宣化炮兵学院,山东省委党校,中国海洋大学学习深造。曾先后两次参加核爆炸效应试验和演习。</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