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课 <p class="ql-block">金凤区第四十小学吴小妮老师执教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设计思路:因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用公式计算。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感到很困难,不易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更注意加强了直观的课件演示和学生观察相结合,让学生领会用排水法可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用排水法中的“物体完全沉入水里后的总体积—原来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了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发展智慧的舞台,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出示乌鸦喝水的课件让学生发挥想象,迁移乌鸦喝水的思维,引导学生想到可以利用排水法来求出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p><p class="ql-block">出示一个梨,同学注意认真观察,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深刻地体会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排水法。从而总结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物体完全沉入水里后的总体积-原来水的体积。这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p><p class="ql-block">课堂实践、综合练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综合练习中,主要安排学生练习课本29页第7题的基本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优化设计第39页我会做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发散,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同时,鼓励用好它的简便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课后作业设计,</b><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意在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实验操作的可行性,让实验的结论更准确。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被测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容器与方法,让测量过程中水面变化更加明显,方便测量,从而减少误差。通过数学日记的练习,既关注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span></p> 课后反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问题一定是具有冲突性的,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无法轻易的找到解决方法。当一块石头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似乎很难将割补的方法与这块石头的体积联系起来,但学生因在学习这一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引入时,有了乌鸦喝水故事的经验,很容易想到可用排水法来测石头的体积。引导学生从关注现象发现到关注本质揭示的过程,最终理解“水面上升的体积等于小石头的体积”的内在关联,在问题引领下学生的思考聚焦到数学的本质上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聚焦难点,问题链引领思维广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有开放性解题策略的问题,最容易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用问题来抓住知识核心,聚焦知识本质,用问题、活动来驱动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培养创新发散思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节课层层追问,“冰冷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化作“火热的数学思考”,课堂的思维密度、深度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这离不开老师高观点视角的教学设计和充满智慧的问题设计与课堂组织,在老师的优质问题链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对话中不断得到生长,把知识本质凸显的清晰明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金凤一小跟岗小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供稿人:吴小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