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苦与甜

别样年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的农家妇女,是一个经历过旧社会与新社会生活对比的真真切切的见证者。和子女们相比,她老人家对苦与甜的理解就完全是两码事。因为她所经历的是战火纷飞和国家一穷二白的年代,是物资极度困乏的年代,是国家急需要解决七亿人民吃饭问题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50年代未,正是国家困难时期,父亲和母亲白手起家,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小院子,三间土坯瓦房和一间小伙房。母亲感慨地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了,再也不用流浪了,再也不用看人脸色了。”是啊!这些年父亲和母亲一直住在大伯家,被大妈赶岀来之后,又住在一个好心的邻居家,由于条件不好,母亲的第一个孩子也没能保住。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那可是心里乐开了花。虽然院墙还暂时是用篱笆围起来的,但母亲心里很踏实,每日打扫的干干净净;虽然还是土炕土灶,但毕竟是属于自己家里的,所有权是自己的,就是吃糟糠野菜也感到很满足;后来父亲也在院子里种上了菜,栽上了枣树,两口子就这样依靠着双手的勤劳,日子一天天逐渐好起来,再慢慢地就有了我们姐妹兄弟五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个孩子的降临,对于母亲来说都是幸福的。听母亲说,生我们五个孩子的时候,都是母亲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自己把剪刀在火上烧一烧,然后剪断脐带,并擦洗擦洗,再把孩子包裹好就算完成了。每一次都是邻居将接生的大娘喊来时,母亲都已经生下了;每一次接生的大娘都十分感慨,“这真真是,怎么老是不早说,枝枝(母亲的名字)你可真胆大,万一出什么危险,那可怎么办呢?”就是这样,母亲的命真的很大,我们五个孩子的命也很大,也都很健康。到了后来,我们五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母亲总是说,“不要把娃捂得太实了,要多透透气,大人也一样。”实践证明,母亲一生的身体都很好,在我的印象之中,她老人家从来没有感冒过,发烧过,当然也无其它疾病;受她的基因影响,我们五个孩子的身体也都很好,都很健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家里穷,虽然没有双方父母的帮助与照料,但母亲确有着无尽的力量来确保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听母亲说,在生下我们几个孩子时,家里连一斤红糖都买不起,整个月子里有时都吃不上一个鸡蛋,因此奶水是肯定不足的,经常就是给孩子们喂点面汤,好些的时候能喝点小米粥。由于营养的不足,孩子们经常发烧感冒,但母亲从来没有泄气,为了照料孩子,经常是一晚上不能合眼。女子本柔弱,为母则刚强,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个累字,只要孩子们都好好的,她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欣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痛并快乐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六七十年代,孩子们都慢慢长大了,依靠父亲和母亲挣的那几个工分,远远不能让全家人吃饱饭,于是夏天的时候,母亲便在地到处挖野菜,什么马齿苋、灰灰菜、红薯叶子、荠荠菜、南瓜花等。记得很清楚,母亲将这些野菜要么拌在高梁面窝窝头里,要么做成菜圪塔汤,偶然用南瓜花炒一次鸡蛋,那就是山珍海味也比不上它好吃,往往是父亲和母亲只是象征性的偿上一口,剩余的将是孩子们一扫而光。母亲说,现在能吃上这野菜圪塔子,也算是不错的,她逃荒的时候,别说野菜了,就是谷糠树皮都吃不上,尤其是60年自然灾害,还饿死过不少人呢。如果当时能有野菜,人们也不至于饿死。现在的社会也起码安宁了,不打仗了,就是做做活计,做做饭,这就美着呢。现在这新社会就是不一样,人家毛主席就是好,八路军就是好,现在这社会也就是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2年,生产责任制承包到户,家里5口人一下子分到了十多亩地,母亲肩上的担子就更加重了,由于三个女子都出嫁了,二个小伙子也去了城里,因此,这十多亩地只能由父亲和母亲二人来种。此时的母亲由于之前在给家里擦红薯时,造成了右手残废,仅仅保留了一个大拇指,因此说,母亲只能算是具有半个劳动力的人,但由于家里的条件所迫,母亲硬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全劳力来对待。在那个完全还是农耕文明的时代,所有的庄稼活都要用小农工具来完成,诸如镰刀、铁锹、铁铲、铁钗、锄头、推板、推锨、簸箕等等,这些工具都需要靠人的双手来使用,但母亲是尽其所能、毫不退缩地将每一种工具都要进行尝试,并且淋漓尽致地进行发挥。以左手为主,右手辅助,不找借口,不找理由,一遍遍地在演绎着庄稼人应该做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那繁重的辛苦劳作。时间久了,母亲可能也习惯了,也不会说什么不适应的话,只是偶然向父亲说道:“我这一只手怎么了,什么活计也没有拉下吧!不管是地里的还是屋里的,都没有撂过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有辛勤的劳作,就会有丰硕的收获。一下子全家人的吃饭就不是问题了,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全家人不仅能吃饱饭,而且还能吃好饭,每年的粮食都吃不完,而且还有结余。每年卖上它几千斤粮食,还能有一小块经济收入。从此之后,我们一年四季吃的都是大白馍,穿衣服也逐渐开始用起了“洋”布,土洋结合;后来又渐渐开始在集市上买成衣,母亲她再也不用纺线线、浆纱纱和织粗布了,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母亲的负担减轻了许多,心里也乐开了花,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干起活来也更加地有劲头,而且总是会说:“现在这社会是越来越好了,地都分到屋了,只要你勤勤,只要你肯下苦,那日子会过的越来越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的,的确是的,母亲说的是大实话。一个没有文化的朴素的农家妇女,她对物质和精神并没有更高的追求,在经历过苦难和饥荒之年后,只要能够吃饱饭、穿暖衣就已经是非常的幸福和满足了,更何况,后来家里的日子,已经远远超过这一简单的要求,什么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电话、小汽车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母亲感到无所适从,无所想象。是啊,我们的社会实在是发展太快了,已经远远超过了母亲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当然,孩子们也想象不到,只不过能够迅速地容入到祖国的快速发展当中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当母亲看到周围邻居的晚辈们,吃的好,穿的更好时,总会说:“现在的年轻人真是美咂啦,不用下什么苦,就能吃饱饭,一个个都长的排排气气的。而我们这一辈人都是受大的,这你没有办法呀!谁叫你生在那个年景呀!”我说:“现在社会进步了,不能比了。你看着他们都能吃饱穿暖,一个个都排排气气的,但背后也肯定会有其它的苦恼。生活虽然好了,但人们的要求反而会越来越高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对苦与甜的理解与体会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存环境,也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苦与甜的认知与判断。其实,当我们活到老时,就会充分体会到,人生就是在不断地经历着苦与甜的历程中度过的,不管你是生长在什么环境下,也不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这其中的苦与甜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说,我们对于苦与甜的认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的。在别人看来你很幸福,但你总有很多苦衷別人是无法知道和理解的,“家家户户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历过苦难的人,才知道什么叫甜蜜;遭受过痛苦的人,也才知道什么叫幸福。当今时代,我们经历的苦与我们的父亲母亲相比,也许就不叫苦;从成长和成才的角度来考虑,苦难和挫折未必都是坏事,它能够激发人的斗志,早日独立自强,早日独当一面,早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把自己一路所经历的各种挫折和磨难,叫作是“苦难的学说,”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所有吃过的苦,都是他前行的动力;所有经受的挫折和羞辱,都让他悟岀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生存法则,最终走向人生的辉煌。因此说,苦就是甜,甜中同时也埋藏着苦。让我们珍惜当下,端正心态,积极向上,过好每一天;年少时一定要拼搏,年老时一定要满足,这才是真正的甜,真正的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中插图均来自于网络,在此鸣谢原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