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内容提要】中国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句话虽然放在今天看来有些偏颇,但并未完全过时。从大处看,《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依旧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小处读,《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做人做事道理,仍然有着引领正向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相处和谐三秘笈</b></p><p class="ql-block"> ——夜读《论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人对《论语》的崇拜,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钱穆先生说:中国读书人应有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别人读《论语》。若每人到六十岁,都读四十遍到一百遍,社会就会大改其貌。</p><p class="ql-block"> 钱先生的这些话,放在今天,也不过时,从大处看,《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依旧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小处读,《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做人做事道理,仍然有着引领正向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不信,且看《论语》中人和人和谐相处的三大秘诀:</p><p class="ql-block"> 推己及人是和谐相处的润滑剂。与人相处的和谐,重在有将心比心的理念和换位思考的度量,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意思就是:子贡曾问孔子:这世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呢?孔子答:恐怕就是恕了吧。“恕”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段话就是告诫人们:做人要建立自己内心的德和信念,不因外界的压力或诱惑而丧失内心的防线,做到推己及人,来认识和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小的方面,教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对自己违背常理的作为,而不予指责或打击,而是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从大的方面,能让自己提升格局,站在更高的层面,观察天下事,顺其自然,遵道而行。刘亮程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可能全部看见。我们都在寒冷的冬天里,独自过冬。”我们无法了解每个人的苦衷,却可以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天取暖。真正的高情商,不是八面玲珑,而是心里始终装着别人。推己及人,与善意同行,才不会留下遗憾。</p><p class="ql-block"> 熟不逾矩是和谐相处的保鲜剂。人和人要想长处不衰,始终和好如一,重要的原因是保持相应的距离,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诚如三毛所言:“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朋友之间舒服长久的相处,其实就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人际交往中,最怕的就是你不懂分寸感,不懂和人保持距离。关于这个道理,论语中是这样说的:事君数,斯辱也;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下位者过分讨好上位者,招来的是侮辱;而朋友之间过分亲昵,也会渐行渐远。周国平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源于想要突破这界限。与人相处时,懂得给人留下自处的空间,别人才会感到舒适。知晓分寸,不让自己的好心成了别人的负担,才是一段关系的保险秘诀。相处舒服的人,都懂得亲而有疏,熟不逾矩。</p><p class="ql-block"> 事不责人是和谐相处的催化剂。孔子认为,严己宽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宽容大度,这样的人才可以远离怨恨与是非。圣贤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论语中多处谈到责人与责己的问题,“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等。《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指责别人的错误过于严厉,超过了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就会给对方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肆意伤害别人的人,最终,也必然会被别人所伤害。企图通过过分的指责,来纠正别人的错误,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别人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真正明智的人,知道对方是无意犯错,不会横加指责,或者只是会点到即止,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可,不会伤人自尊。如此,反而更有利于对方,改正过错。遇事不责人,不抱怨,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不责备家人,才能家庭和睦;不责备朋友,才能友谊长存;不责备伴侣,才能相濡以沫。</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不同的待人之道,决定了一段关系的不同走向。《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与各色人等的交往方式。上至王侯将相,下到贩夫走卒,都对孔子交口称赞。倘若掌握了《论语》中这三条社交秘诀,何愁不能与人和谐共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