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边城茶峒赏美景,访“国立”茶师忆往昔!

施新沛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五,我们九位高中同学加一位女婿相邀去边城茶峒游玩和吃号称“一锅煮三省”的角角鱼。</p><p class="ql-block"> 车刚停进桥边停车场,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携夫回来的麻同学就提出:我们先去三中吧!</p><p class="ql-block"> 茶峒中学是湖南省花垣县曾经的第三民族中学,与花垣县民族中学(一中)、花垣县吉卫民族中学(二中)、花垣县龙潭中学(四中)共担花垣县教育的大梁。</p><p class="ql-block"> 花垣县民族中学是在古代的文庙坪,后来的“国立八中”原址上建设起来的,“国立八中”是抗战时期于1938年由安徽的四所临时中学(庐江中学)三所中等学校为避战乱合迁而来的一所流亡中学;茶峒三中是在“国立茶师”原址上发展起来的,“国立茶师”则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及安徽省等地相继沦陷之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开启了湘黔川边区教育,在民国四十年(1941年),批准组建国立茶洞师范学校,即国立第九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伙高中同学,一起在花垣县民族中学同窗苦读三年,读书的时候那些古色古香的“八角楼”等老建筑还在,画室、音乐室和老师办公的地方都是在桂花树、樟树丛中的古老木楼房里。我们毕业之后,这些老古董被拆除并以高楼大厦取而代之。茶峒中学和花垣县民族中学不同,对“国立茶师”保持完好,甚至至今的老师仍在原来办公室办公,学生仍在原来的教室上课,建筑、标语、打钟用的弹头,无不在向后人陈述着抗战时期国人不屈不挠的学习决心!</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古色古香的茶峒老街,跨过潺潺流水上面的石桥,我们来到了“国立茶师”的大门前。虽然校门上框为“花垣县第三中学”字样,但门柱上、围墙上的一些标志或文字,在提醒来访者这里曾经的峥嵘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一进大门,造型精美的校训栏就映入了来访者的眼里: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是我国从古到今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该中学提倡的行为规范。</p> <p class="ql-block">  这些火砖修砌起来的楼房,在高楼矗立的当今时代对比看来也许很简陋,很沧凉。但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弹火纷飞的战争岁月,这里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后方净土,是安徽等沦陷区流亡师生的人间天堂。</p> <p class="ql-block">  因为新年期间尚未开学,况且我们作为外人是无法随意进入校区的,我无奈电话联系了麻校长。麻校长此时在另一个乡镇,他不仅立即联系了值班人员放我们入内,还安排了校史通龙主任全程当我们的向导兼讲解员,从炮火隆隆讲到书声朗朗。龙主任讲述往昔历史,绘展未来设想,让人腾出无限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龙向导、龙讲解的引导下,进入荫蔽的林间石阶坡路,慢慢爬行,来到了“国立茶师”音乐室。这些老旧建筑,门头墙上都有对它们的历史简介。我们一边听讲解,一边看简介,一边思绪飞扬。</p> <p class="ql-block">  进入音乐室,当年的教学设施、器材还在;当年的布置还在;当年的氛围还在,稍稍有点变化的,就是墙上多了一首第三中学的校歌,标志着旧事不忘和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已中年的同学们,竟然提议在音乐室列队合唱一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此时,内心澎湃着,峥嵘岁月在脑海了一一呈现!</p> <p class="ql-block">  当天,大家都比较矜持,放不开,列队《义勇军进行曲》只说到了但没有唱出来!不过,我们的心中都有一首歌。我的这些同学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特别是麻海燕夫妻档教授育人无数,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向源博导是个全才,当年读书时语文老师跟我讲的;麻会、龙局、吴总工、秧审、张总工和小律师也是为社会作力所能及贡献的人。我们都争做最好的自己,唱响唱好自己的人生之歌!</p> <p class="ql-block">  我们跟随着龙主任,鱼贯而入,走进了“国立茶师”大会场。</p><p class="ql-block"> 这座修建于30年代的旧式砖木结构的楼房从外面还看不出有多少气势,一旦入内,就让人震憾了!</p><p class="ql-block"> 龙主任开了灯光,内面宽阔而宏伟,舞台中央的“警钟长鸣,不忘国耻”触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有的忙着感慨,有点忙着拍照,有的走上了舞台,有的登上二层站在廊上向我们呼喊招手!</p> <p class="ql-block">  听到南京航空大学教授的一番讲解,结合龙主任的描述,再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想象,小律师也豪情万丈,振臂高呼起来!</p> <p class="ql-block">  振臂高呼,挥手致意,握拳立志,我们仿佛变成了那个年代不畏枪林弹雨的热血青年!</p> <p class="ql-block">  教学楼上的一隅,一枚用弹头悬挂起来的吊钟,作为曾经的“国立茶师”现今的县第三中学的上下课铃,坚持敲响了近百个年头。这枚吊钟由日军未爆弹加工而成,声音浑厚,传得甚远。这担当教钟的弹头颇有来头,据说是抗战时期,国立茶师第一任校长苏家祥,由安徽携弹头经长沙,辗转到湘西花垣县(原永绥县)边城茶峒,以济世经用,责任良知为办学宗旨,经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茶峒创办了国立茶师。这些忧国忧民的教育者,用弹头吊钟进行上下课报时和报警,一直沿用至今,弹头吊钟已成为“不忘国耻,警钟长鸣”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厚重的历史,一砖一石,都在述说往昔的峥嵘岁月稠!</p><p class="ql-block"> 往日不能重返,历史却不能遗忘!庆幸相关部门对这些述说着历史的遗产进行保护,而且,还期待保护力度继续加强!因为,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抗战时代的历史,也记载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