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军魂

潘伟林

<p class="ql-block">  3月15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然而此时的我心情却比天空更加灿烂。</p><p class="ql-block"> 清晨,在先生的陪同下,我们驱车驶向近两百公里外的应城汤池。这是一个既熟悉又亲切的地方,是我阔别42年魂牵梦绕的湖北省军区156医院旧址。那里有一段我曾经的军旅生涯,在那片热土上,挥洒了我宝贵的青春年华,承载了我人生重要的时光,留下了永生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我的心似乎已先期到达那里。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56医院的大门,尽管门楣上已改成“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但这个熟悉的大门是我走向职业军人的起点。久别重逢,心潮澎湃,往事历历在目... ... 先生把我从梦游中喊醒:“找个餐馆先吃午饭吧,旧地重游也不能废寝忘食呀!”我连声说:“好的,好的”。 在“156医院”附近,我们找到一家“唐氏土鸡馆”,老板娘夫妇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餐馆,推荐具有特色的土鸡瓦罐汤。没等落座,我就迫不及待自我介绍:“我是原156医院的军人,今日来这里故地重游。”老板娘听我说完,顿时眼睛放亮,兴奋地告诉我,她是本地人,非常熟悉156医院,而且从小就非常崇敬军人,还回忆说,那时如果能帮女兵做点什么都感到很荣幸。我被她的这番话感动了。我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与他们夫妇聊着,聊的全是156医院的过往。我心里感叹,想不到156医院在老百姓心中有这么重要的位置。谈笑间他们还告诉我,156医院的四合院营房仍保存完好,听罢,我喜出望外,“太好了,那可是我曾经住过的女兵宿舍。一会我就去留影拍照。”餐后,我们疾步来到曾经的156医院,我兴冲冲地直奔四合院,看见了红房子、圆柱子、还有那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古树,顷刻间,我的心开始沉醉,触景生情,我仿佛又听到和看见了我们那群英姿飒爽的女兵们,她们的欢声笑语、音容笑貌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涌现 ... ... 物是人非今犹在,不见当年还复来。</p><p class="ql-block"> 军旅生涯有十载,意味着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国防事业。然而在156医院的经历是我军旅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976年底,高中毕业前夕,我应征入伍。来到部队的第一个岗位是湖北省军区通信站,从事话务兵工作。1977年底我被省军区通信站评为优秀话务标兵,第二年组织推荐我报考武汉军区军医学校。记得指导员找我谈话传达这个决定时,我还有些犹豫,舍不得离开已经熟悉的通信站,指导员笑呵呵地说:“机不可失啊,你完成学业后就成为一名女军官了。”在军校学完理论课,我被安排到156医院实习,毕业后又被分配到156医院工作。1981年9月,我调到湖北省军区193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 刚来156医院时,这里的景致令我赞叹不已,院内地势起伏,林木森森,百鸟欢愉;水榭亭台,相应成趣;小桥流水,如诗如画。错落有致的门诊楼、住院部、行政楼、宿舍区偕伴着老松古樟等名贵树木,和风吹来,林涛阵阵,令人心旷神怡,犹如世外桃源,好似仙境一般。据说院内绿化面积达80%,难怪156医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军绿化先进单位。置身这样的环境工作和生活,实乃幸福。156医院除了收治部队的伤病员,同时也服务地方百姓。我被分配到妇产科和五官科(二合一科室)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刚来时的新鲜感逐渐淡化,觉得这里地处乡村一隅,远离繁华都市,业余生活单调,除了每周在操场观看一场露天电影外,就没有什么娱乐可言。我的思想波动和不安心,引起了领导的关注。科室徐主任找我促膝谈心,她了解我的想法后,语重心长地开导我,身穿绿军装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无私的奉献,军人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计个人得失,勇于牺牲,这是军人最可贵的品质。至今我还记得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业务和工作上,你就会感到充实有趣。正是有一批象徐主任这样的“老兵”,不仅医术精湛,更是有着医者仁心,对待病人嘘寒问暖,和蔼可亲,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气定神闲,乐观向上,正是身边的这些楷模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着我,让我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在“老兵”们的带领和影响下,我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工作有了十足起色,待病人如亲人的良好医德在我身上不断体现。记得在妇产科做助产士的时候,许多产妇都因为我待人和气及服务细致而乐意让我为她们助产接生。屈指算来,我前后助产接生了数十个新生儿。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成就感啊!可以说,在156 医院的工作经历,让我完成了由一个青年学生兵向职业军人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1980年,156医院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新闻,我院军医由昆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结婚了!这一爆炸性新闻在我院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令人瞠目。1978年1月,著名作家徐迟在《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便是其中的主人公。陈景润以非凡的智慧、超人的毅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世界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在世界数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同年2月16日和17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相继全文转载,一时间陈景润成为最大的公众人物,为全国人民所熟悉,所尊敬。此时的陈景润由于在历次运动中均受到冲击,尤其在文革中遭受严重迫害,身患多种疾病,体质非常虚弱,有关领导得知后,将其送到部队医院进行治疗和疗养。此时的由昆正在北京的部队医院进修,她是陈景润住的高干病房的值班医生,一来二去,陈景润对由昆产生了好感,直到最后开始追求,发展到非她不娶。1980年他们结为伉俪,次年生育一个可爱的儿子。尽管由昆军医的身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她仍很低调,在当地请了一个保姆照看孩子,自己依然兢兢业业工作,保持着职业军人的本色。由昆军医的所为,对156医院的年轻军人包括我在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那就是军人不论在哪里都要扎得住,有作为,能闪光。1983年,由昆调到北京309医院工作,那不是她个人所为,是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为了落实陈景润的知识分子政策,要求中央军委相关部门,一周内将由昆调到北京,与陈景润先生团聚,以便照顾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此次踏上熟悉的热土,我又有了新的收获。在参观《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时了解到,1985年,中国“百万大裁军”开始启动,同年9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撤销武汉军区,156医院移交广州军区后勤部。其营房交给应城市管理。因为此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革命先辈学习、工作和战斗的地方,其后,湖北省政府决定把156医院旧址改建成《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推动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组成民族统一战线,以挽救民族危亡。同年十一月,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董必武同爱国进步人士等决定在应城汤池开办“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简称“汤池训练班”),借培训“合作指导员”之名,培养一批抗日干部,建立、发展鄂中党的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开展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经周恩来指示,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决定,派省工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陶铸,以共产党员的公开身份,到汤池训练班主持工作,并将汤池训练班改名“汤池临时学校”。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止,临时学校先后培养了六百余名抗日干部,分赴鄂中、鄂西北、鄂东南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使抗日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汤池训练班被誉为抗日干部的摇篮。汤池成为鄂中抗日的策源地和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156医院的营区宿舍前身就是汤池训练班所在地,陶铸等革命先辈就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156医院能植根于这片红色沃土上,是幸运,更是荣耀,它传承和发扬了我军革命传统,让军旗更鲜红、更夺目。</p> <p class="ql-block">原156医院大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的女兵宿舍</p> <p class="ql-block">在曾经的女兵四合院宿舍留影</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女兵宿舍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女兵宿舍外留影</p> <p class="ql-block">参观汤池训练班展览</p> <p class="ql-block">陶铸夫妇</p> <p class="ql-block">与156医院的战友合影,第二排左边第一个便是由昆军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