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游记

三国演义

<p class="ql-block">少时读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只是作为一篇必学的古文,背尔熟记,以应付考试,佩服古人的交友境界,对生活淡然处之的人生观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峄山,素有“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灵通泰岱”之美誉。座落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偏东南12公里处,山周长为10公里许,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582.8米。峄山又称“邹峄山”、“邹山”、“东山”。山上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相互通达,且多松柏清泉,名胜古迹,可谓移步一景,被列为山东省风景名胜景点。</p><p class="ql-block">近日在发小的陪同下,拜访山东邹城峄山,登临此山顿觉开悟,此山不就是传说中的有仙则灵的圣山吗!峄山其东临凤凰山系诸峰;南怀邾国之故城;西有京沪铁路南北纵贯;北与五岳之尊的泰山一脉相联。</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发小的安排,对于距离家乡不过百公里之遥的这座山仍然知之甚少,皆因山东地杰人灵,文化传承丰富,历史古迹众多,到了鲁南济宁曲阜,必拜之地自然是孔圣人的孔府孔林孔庙,还有亚圣孟子的故居,即使登山也是东岳泰山,也许受了那句俚语“山东无山,四川无川”的影响,一直认为山东也就是一座泰山而已。</p> <p class="ql-block">确实相比海拔1545米高、巍峨雄伟的居五岳之尊的泰山,峄山怎么看也显得平常一般,那是因为作为山东人往往被泰山的气势磅礴,历朝历代众多皇帝的封赐,以及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碑刻的光辉所掩盖,结果到此一游方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形容峄山最为妥帖。</p><p class="ql-block">其实,自春秋战国以来,峄山就吸引着圣贤帝王,文人墨客随访留驻,不仅孔子、孟子二圣登山开坛讲学,即使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在宰相李斯的陪同下,东巡登峄山留下遗迹,何况之后的史学大家司马迁、神医华佗来此打卡游览,更别提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到此一游,宋朝文学大师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明清知名画家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素知“东岳归来不看岳,黄山归来不看山”的戏言,却不知尚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指峄山,可见峄山的历史地位。所以孔孟之乡素以热情好客而著称,就构成山东人为人行侠仗义的品格,一讲义气,这在小说水浒传中可见一斑,朋友聚会就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山东的酒文化覆盖全国,一般酒桌上如果宾主争执不下时,就以山东酒文化为原则。二讲仁义,也就是重情重义,对待朋友两肋插刀的那种,虽然大男子主义至上,但在外绝不欺负妇幼老少弱势群体。</p> <p class="ql-block">2018年,峄山入选第八批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以罕见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奇石、险峰、幽洞、灵泉、崩塌地貌等地质遗迹为特征的风景名胜区,具有极高的地质科考、历史文化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根据地质科考,峄山自二十五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先后经历了3次沉没、4次上升的发育阶段,形成了如今的地质地貌。二十五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山东省中部为古海槽的一部分,堆积着泥沙质和火山物资的巨厚地层。六亿年前的古生代早期,华北地区大幅度下降,古峄山再次沉没于大海之中。四亿年前,华北地区又整体上升,海水退却而形成大陆丘垣。峄山第2次上升。三亿年前,华北地区又整体下降为浅海和湖沼。一亿年前,造山运动又一次兴起,地壳岩层断裂,此升彼落,谷峰交错,峄山随之快速抬升,得到第3次上升。</p><p class="ql-block">而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峄山地质地貌,则是由于三千万年前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相碰挤压导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致使地块断裂,加上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峄山得到第4次抬升,怪石林立奇姿异态巍然兀立于世。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峄山。</p><p class="ql-block">相对于导游手册介绍科学考察结论,我更相信导游略带戏言的“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峄山山系更象女娲补天后随意抛撒的石砼废料,星罗棋布分散在鲁南大地上。所形成的峄山山系,包括20余座山头,主要山峰有14个。除峄山外尚有周边的龙山、朱山、胡家山(又名护驾山、阳山)、吉玉山(又名接舆山)、唐口山、小牙山、牙山、郭山、金山、普阳山、虎山、岗山等山头。</p> <p class="ql-block">从索道上山,过南天门,著名的奇石就算八卦石,位于白云宫戏楼西侧,原有8块大石向阳而立,由西而东依次排列一起,每块断处酷似卦画:≡乾、≡震、≡兑、≡离、≡巽、≡坎、≡艮、≡坤。八卦为《周易》中的8种符号,传为伏羲所作。八卦石举世无双,为古今一大奇观。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修奎星阁、嘉庆十二年(1807年)拓建戏楼毁掉八卦石中的5块,仅留存乾、坎、艮3块卦石。</p> <p class="ql-block">登顶峄山主峰五华峰,制高点由5块突兀巨石插天抱立,形若芙蓉。五华峰又称“绝颠境处”,上有石刻“五□颠无”4字,“颠无”石又称“孔子座”,相传为孔子登峰探日之处。有古诗赞曰:“绝颠丸卵罡风飒,赴上九重云仙家;放眼华夏锦绣土,飞空凛魁小天下。”</p><p class="ql-block">极顶偏东有石刻“一步登天”四个大字,相传秦始皇登峄峰时,丞相李斯为壮君胆特制锦囊,上写“一步登天,立成神仙”。</p> <p class="ql-block">观海石,又名探海石,俗称望海石,位于五华峰左前,上丰下峭,壁立如削,千尺悬天。晴天黎明之际,游人在望海石上可隐约望见东海日出的壮观,相传老子李耳曾在这里修炼,留有炼丹炉遗迹。</p> <p class="ql-block">登观海石远望,远处虽然仍然属于峄山山脉,可就是另一个山头。</p> <p class="ql-block">其实,峄山更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名山之一,道教东汉末年传入邹县,主要集中在峄山。时有方士郗俭在峄山南华观东华阳楼阁修炼。创建太平道的黄巾起义军也曾驻过峄山。峄山上的大龙口、漏灵台、点将台、万忠沟等都与黄巾军有关。起义军失败后,有的隐居于峄山修道。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崇道排佛,在峄山大兴土木,修建起天师堂。宋末金初,峄山道教兴盛,系全真道北宗,一直延续到清代,先后分为随山派、清净派、华山派、龙门派、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6个派别。</p><p class="ql-block">所以峄山的宗教古迹绝大多数为道教道观,仅存两处佛教庙宇。</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丹丸峰是最神奇的所在,她位于五华峰东里许,因峰顶有一高5丈、粗8围、朝东方斜立、状如丹丸的巨石而得名。丹丸石凌空突兀,岌岌可危,悬系半天,白云缭绕其间,天成其绝。</p><p class="ql-block">流传有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丹丸峰上吹笙作凤凰鸣,后成仙而去等美妙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炼丹峪,位于冠子峰东北方长生观一带。相传老子李耳在此洗药炼丹,留有老君殿遗迹。峄山道家随山派曾在此修炼达40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峄阳书院,位于邾文公祠东,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邹县县令方鸣球为“兴一代文明之治”、“振兴文教”,发动县衙内74人捐资而建。书院正殿3楹,东西各配3楹平房,大门3楹,院中立“峄阳书院”4字碑;正殿匾额、楹联及北、西、东3壁间嵌镶的《峄阳书院引》、《峄阳书院记》、《峄阳书院劝学篇》3块石碑,均为方鸣球撰、书。遗址现有10亩之广、颇为平整,奇石错落,呈自然屏风,“峄阳书院”4字碑的“院”字及碑座仍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汉字石刻——“鳌”,杨萱庭所书,鳌字镌刻于峄山五华峰东0.5公里许,石高20米、名神雀台号称“无字碑”之巨石上,“鳌”字高15米,宽8米,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汉字石刻。</p> <p class="ql-block">看过鳌字碑刻,一路下山,本以为可以到达山脚,可在导游的引领下,又爬了不少台阶,三人同行一路辛苦一路跋涉,气喘吁吁,看来只好再乘缆车打道回府,错过了许多名胜古迹,留有遗憾,其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陆陆续续多次来过邹县,建设邹县发电厂(目前仍然属于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十大火电厂之一),该厂属于支撑鲁南改革开放后经济强劲发展的重要能源支柱,可每次来去匆匆,虽然知道有峄山可以游览,几次错过,这次总算在发小陪同下弥补了缺憾。重新认识了峄山。</p><p class="ql-block">如今已经退休,能在花甲之年相聚,与发小相谈甚欢,正如那句开头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生得几位知己足矣,由于历史的错误,文革期间随母亲下放故乡生活了七、八年,日子过的艰苦,却切身体验了鲁西南农村的困顿贫穷,再回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熟悉的是乡音乡情,陌生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好在儿时的玩伴尚健在,他们的儿女基本已经进城,或求学后定居都市,或打工挣钱流落异乡,村里徒留一群老人,心目中的故乡再也不是原来的模样,无论如何,时代的洪流会推动人们不自觉的前行,只要前行就有希望。</p><p class="ql-block">写于2023年3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