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担架连的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战争。蛟河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于1951年2月,组成蛟河县赴朝担架连。蛟河担架连,是按四四建制,编为四个排,每个排编为四个班。由226名精干民兵和干部组建起来的。县政府任命史德章同志为连长,张万守同志为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我任副连长(兼团支部书记),任姜权同志为副指导员。连部设有文书、管理员、供给员、文化教员、理发员和翻译各1人。挑夫两人,通信员4人和1个炊事班。炊事班设有正、副班长,炊事员12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担架连组成之后,便开往永吉县乌拉街集训。把蛟河担架连,编为吉林省担架团三营第八连。并给连、排的主要干部和通信号配备了手枪、大枪。排里配上担架和架式车,每人一把小铁锹,发给草绿色军装、行李和各种军用物品。在两个月的军事、担架、救护和防空训练中,蛟河县担架连成绩优秀,被团党委、团司令部授予模范连的光荣称号,并赠送锦旗一面。锦旗上绣有:“抗美援朝无尚光荣”八个大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的命令,我们于3月下旬,随团开往我国的边境安东(现丹东).接受入朝转运、救护志愿军伤员的任务。我们连正式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后勤部担架团三营八连。部队为了加强担架连的领导,还为我连配备、充实了领导骨干力量。从六十军部队中派来李瑞元同志为我担架连的副指导员,姜小黑、程守邦同志为三、四排的副排长。并领足给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子弹和应备物资、充分做好入朝前的一切准备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朝的日日夜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月4日接到入朝的命令,并将连队改称小队代号,归属中国人民志愿军八三部三0大队三中队,我们担架连为第八小队。史德章改称小队长,我改称副小队长。这天傍晚,在大队长张连奎、政委庄逸生、中队长陆北、教导员张子诚、副中队长王志才等人的率领下,高举红旗,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志愿军战歌,踏上连结中朝两国边界的鸭绿江大桥。在进行中,美机突然来轰炸、扫射,在我军高射炮猛烈火力的射击下,敌机慌忙投下几颗炸弹便逃去。这座被敌人视为眼中钉的鸭绿江大桥,尽管多次遭敌机轰炸和扫射,但它始终威严屹立,百次、千次地完成运送部队和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的任务。我们过江,进入朝鲜国土新义州一看,情景完全不一样了。新义州的古城不见了,新城也不见了,全是一片废墟,连一座完整的房舍都没有了。到处是一团团火,一缕缕烟,弹药味、汽油味刺鼻难闻,目不忍睹。大伙都气愤骂美机太残忍,美李伪军太无人性,摩拳擦掌要为朝鲜人民报仇。再往前走,到处是火光闪闪,硝烟弥漫,没有一户人家,没有一个工厂。路旁、山头、树丛中,突突地升起红、兰色的信号弹。大桥、渡口、铁路和公路,是敌机轰炸、扫射的重点,三番五次地狂轰滥炸。刚到午夜,敌机又来捣乱,投下成串的照明弹,由高到低,停在我们头上八、九米处,把夜空照得通明,飞机还不时地来轰炸、扫射。我们则沉着、冷静、灵活、机敏的对付它,一会儿跑步前进,一会儿卧倒,一会儿疏散,一切行动都听从小队长的指挥。所以,我们行程70多里到达了宿营地,没有一个人伤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分班小结后,我们又继续向定州、德州方面挺进。队长带队在前,不断传下命令,指导员和副指导员在队中作思想鼓动工作,我在队尾督促,并向前面传达命令,保证了全队的行动统一,克服了天黑、路不熟和长途跋涉的困难,摆脱了敌机捣乱扫射的危险。我们在这三天的行军中,全是住防空洞,锅灶搭在防空洞不露烟火,不暴露目标。第四天太阳一卡山,我们又出发了。这时天下起上雨,道路泥泞难走,每人身上负重40多斤,还要完成60里的行军任务,到达宿营地时,没有一个人脚不打泡的,有的双脚打泡,甚至有的在昨天老泡底部又打出新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到一个叫新里大洞的山沟宿营,下午我们正领给养,兄弟部队的一匹军马,被敌机扫射打伤跑出丛林,目标一暴露,敌机发现这有部队,便轮番来轰炸、扫射。造成我队二排四班副班长除长有、队员王金富、于占江、唐文和等五名同志牺牲:班长徐子才、队员冯凯胜等八名同志负伤。这次伤亡很大,同志们都十分难过。开完追悼会,掩埋了烈士遗体,送走了伤员和病员,我们队伍又继续向南挺进。由于我们没有飞机掩护,高射炮又少,敌机常来轰炸、扫射,几乎每天都有伤亡,行军10天,就减员56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保证队伍按时到达任务地,大队常委决定,在阳德附近扎营,进行整训。经过整训,全队士气大振。在营党委和小队党支部的领导下,冒着敌机轰炸和扫射,踏着用油桶搭的浮桥,跨过临津江、照阳江和北汉江,趟过一些河流,时入小路,时爬山岗,穿丛林,过原野,克服了重重困难的艰险,行程1500里,于5月23日,到达中国人民志愿军八三部队前沿阵地——平安南道,春川附近的内坪里。正过山凹小路时,我小队突遭敌机轰炸、扫射,小队长史德章负重伤,昏迷不醒.排长赵勤普、班长尉大思、隋兆生、王新昌等同志光荣牺牲了,文书徐进才和副排长李钟基等56名同志负伤。张、李指导员,于两天前去设营又与连部失去联系,队里只有我和姜副指导员,在营首长的协助下,我们带领排、班干部和队直人员包扎伤员,并将重伤员送战地医院,掩理了烈士遗体,刚集中起四散的队员,敌机又来投弹、扫射,投掷的凝固汽油弹,把这方圆两华里的沟沟坡坡炸得烟尘滚滚,火光冲天。傍晚第二次集合点名时,包括轻伤14名同志,全队还有124名同志,由我带队,姜副指导员督后,随营戴金风同志开赴东南30里的鸟龙里,找到我志愿军作战部队,接受抢救、转运伤病员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军的伤病员,多是重伤员和重病号,在火线掩体或防空洞中,无医无药,急需抢救出来,送往40里外的医护所治疗。因此,这一夜两进敌人火力网,三出敌人射击圈,五次闯过敌机轰炸、扫射的封锁线,翻山越岭、涉水渡河,跌倒爬起,汗湿透了外衣,用人背、担架抬,用架式车运送18名伤病员到指定的医护所。护送中遇到敌机轰炸、扫射,我们的同志都以伤病员的生命安全为第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伤病员。一次我们正往下运送伤病员,敌人开来两辆坦克向我方打炮,我方战士用反坦克武器打它,吓得它们逃跑了。还有一次闯封锁线时,敌机来捣乱,我方战士用高射机枪揍下来一架,掉到山涧里。我们的部队既要打击敌人,又要时时保护我们这支担架队,便于我们完成转运伤病员的任务,尽管我们小队又有3名同志牺牲和部分同志负伤,还是及时地抢救、转运伤病员60余名,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小队抢运伤病员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前沿阵地,吃的极简单,只有饼干、炒面加凉水,没有肉和菜;往的是很艰苦,都是防空洞。尤其是进入雨季,防空洞里又湿又凉,雨水大时,都把铺的柴草浮起来,睡铺成了“水上漂”。闹肚子的是普遍现象,无一例外。还有得痔疮、肛裂的、长疥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第五次战役的胜利,朝鲜战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挫了敌人的威风,大长了我们的士气,战势稳定在“三八”线。因此,决定我们随同八三部队一起撤下来休息,我们当夜,在张大队长带领下,借着敌人的探照灯和照明弹的光亮,翻山越岭,涉水渡河,从敌人岗哨、营地附近穿过,撤离前沿阵地,这一夜较为安全。第二夜以后就不同了,不论黑夜白天,都有敌机盘旋、轰炸和扫射,敌人想用炸弹、炮弹、凝固汽油弹切断我们的弹药物资运输线,尤其对铁路、公路和渡口封锁更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保证了大批弹药物资的供应。一次,敌机将一处公路交叉口炸出许多弹坑,并有两颗定时炸弹钻入地下,敌机一过,便跑过去卸下定时炸弹的引爆物,起出弹体,填平弹坑。在我们小队回到临津江西岸,敌人钻了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撤部队与接替部队未衔接好的空子,冲散了我们小队末尾的一个排,等我们发现接应时,一部分同志不知去向。经查找,发现有5名同志牺牲,9名同志负伤,11名同志失掉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20天的行军,于6月末来到北部介川附近的谷山郡扎营,这时,我们小队共有干部和队员71名了。这期间,史德章队长因伤病回国治疗,张指导员负伤回国,李副指导员调回八三部队机关,姜副指导员开了小差,小队干部只剩我一人。由于小队建制不健全,营党委决定将我们小队同建制不全的七小队合并,改为三营一连。连长由原七小队长王瑛同志担任,指导员由原七连指导员彭海同志担任,我担任副连长。在全连开展三查(查思想、查经济、查官僚主义)、三比(比思想、比斗志、比完成任务)的总结评比中,我们蚊河的队员有21名同志记了二等功和三等功。其中能身先士卒,领导连队有出色成绩的连长史德章同志;以身作则,不怕艰险和牺牲的一排长赵勤普同志;工作细致热情,能为领导当助手和参谋的文书徐进才同志:善于做思想和宣传教育工作的排长孙凤山同志;班长中有尉大思、张全、戴青山、倪世臣、孙朝等同志,他们都是遇险争先的骨干和排头兵;还有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坚定完成任务的挑夫王新昌、齐元建同志;有机警、敏捷、热情、勇敢,能出色完成任务的肖风舞等同志,给我也记了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我们转运伤病员的任务已告完成,上级交给我们担架连的新任务是伐木,盖永久性防空洞和军用库,我们经过半年时间的日夜奋战,胜利地完成了建筑防空洞、军用仓库和短途运输的任务。还为当地农民插秧、秋收、建房等,密切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期间,我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派来慰问团,为我们每个志愿军同志赠送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枚纪念章,30多年来我一直把它珍藏着,今已成为历史珍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告别朝鲜返回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于1952年3月下旬,告别了朝鲜人民回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朝时,当地的朝鲜人民军和民兵、妇女、学生、儿童等都热烈地欢送。朝鲜的阿爸吉、阿妈妮也热烈为我们送行,都眼流热泪,依依不舍。有的把象征吉祥的礼物——炒黄豆,一把把地装进每个队员的衣袋里,把一付付亲手编织的线手套送给我们作纪念,祝贺我们胜利回国同亲人团聚。我们坐上从祖国开来的火车,满怀依依惜别的心情和胜利的喜悦,凯旋而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4月4日,我们回到一别一年的祖国边城——安东市的时候,正是我们入朝一周年。第二天,我随营、团领导向志愿军留守处报到,汇报了完成任务情况和队伍现状。经过批准,办理转业手续。4月7日,我们又乘车返回吉林省。4月8日,回到我们的家乡——蛟河。当时的蛟河站前,人山人海,鼓乐喧天。受到县委、县政府、县武装部的领导同志和各界人民群众以及亲人们的热烈欢迎。领导同志上前同我们握手、致意。群众欢呼:“热烈欢迎担架连胜利归来”和“抗美援朝光荣”!“保家卫国光荣”!等口号。激动得我们热泪盈眶,真正感受到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温暖,无比欣慰和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县委、县政府还为我们担架连举行了欢迎大会,热烈欢迎我们赴朝担架连胜利归来。</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自《正义的胜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