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于中国家庭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我国家庭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富有启发性的家教故事,也有《诸葛亮诫子书》《傅雷家书》等家教范本。由此可见,人们常认为家庭教育纯属于家事、私事、民间事,是自发的、自由的、随意的个体行为,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统标准,更没有法律上严格的规定和约束,纯粹沿用传统意义的道德、习俗、文化、说教等,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然这种观念之下也培养出了诸多人才,但大多都是其父母良好言传身教的结果。然而,更多的孩子却囿于父母各方面的局限性而错失了理想的发展,变得碌碌无为,甚至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家庭教育促进法》应运而生,是社会所需,时代所迫,也是中国教育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方略。《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长要主动履行责任,参加学习,做好表率,把传统的言传身教上升到了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孩子的成长需要环境,而家长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环境。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习惯和品格的养成,完全取决于儿时他身边人的言传身教,这个阶段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特别重要,否则后续的努力将收效甚微。但是,现在不少家长往往采用溺爱的方式,给孩子惯出很多的问题。如果家长从小就有意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将来就会主动顺利地适应社会,当然,社会也会善待孩子,给他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家长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这就要求父母发挥榜样的力量。调查显示,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角色是父母。从小到大孩子最崇拜的是父母,感觉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可是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孩子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便由崇拜父母变为逃避对抗,甚至还有离家出走、早恋打架等各种问题产生。父母是生产线上的模板,想提升产品的品质,生产线就要调整结构,实现产业化升级。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家长不但要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而且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心理营养。这就要求家长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把学习当成必修课,提升理念,掌握技能,把教育孩子看作一生的事业。鸟伴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孩子的路才能走的更远、更宽。曾国藩一生是酷爱读书,他说自己不希望后代世世富贵,但是希望人才辈出,他的后世子孙杰出人士多达240多位。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的前提不是让孩子改变,而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因学习而改变。基于落实“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等一系列行动表明,国家已经打出了一套教育的组合拳。我们欣喜地看到,落实“双减”,告别内卷,避免躺平,并不是一句口号,国家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教育的大环境。百年大计,始于家教。《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从基础教育开始,从家长做起,从娃娃抓起,“家校社共育”形成合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为祖国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开辟新天地,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