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的战友记忆

逍遥人

<h3>  1964年秋,青岛市136名应届高、初中学毕业的学生,穿上綠军装成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奔赴大西南,开始了军涯之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当翻看己泛黄的照片,不由想起曾在一起的战斗时光,以及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战友情谊。 新兵训练结束后青岛战友的部分合影</h3> <h3> (一) 我的同学战友</h3> <h3>这是与我一起入伍的青岛第25中的同学,新训结束后的合影。前排左起:刘平湘、胡贤民、本人;后排站立者王恵明(左)、刘进传(右)我们都是1964年的中学应届毕业生,我与刘进传、王惠明同为高中一个班的同学,刘平湘和胡贤民是应届初中毕业生。1964年正值高考之际,国家秋季征兵开始了,为圆一个军人梦,我和王惠明毅然放弃了被省内同一高校录取的机会,投笔从戎。忠厚老实的刘进传,一直学习不错,可惜与高校失之交臂,倘若来年再考定能金榜题名,但他也与我俩一起穿上了绿色的军装,走进军营。我们三人在班里的同学中都属个子矮、年龄小的,很合得来,相处非常融洽。新兵连在一起训练,随后王惠明分配到团卫生队,刘进传分配到团后勤处,我分配到连队。天各一方,联系少了,但都彼此非常牵挂想念。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吃苦耐劳,连年被为五好战士,经住了艰苦磨练和生死考验。这种同学加战友的关系让我们难以忘怀。复员后,他们都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彼此联系更加紧密,经常一起参加战友聚会和同学聚会。可惜王惠明战友前些年因病不幸去世。痛哉!惜哉! 刘平湘和胡贤民是我们中年令最小的,入伍时不足18岁。他俩都是高干子弟,父亲都是1932年从江西走出来的老红军。我们参军时,胡贤民的父亲时任青岛市武装部副部长,他亲自把我们这批新兵送上军列。刘平湘的父亲曾任武汉军区陆军总医院院长,调任青岛核工业部疗养院院长,先后把三个儿子送入部队。胡贤民、刘平湘在部队上继承父辈的优良传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为一名优秀军人。从部队复员后,胡贤民随己调任泰安军分区司令员的父亲去了泰安,被分配到一家军工厂当工人,住房简陋,直至退休。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每逢青岛战友聚会都专程起来参加,人品口碑极好。想不到2017年偶发心脏病溘然谢逝,战友友们不勝悲痛。刘平湘战友复员时,父亲仍在任上,岳父是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家人并没有动用絲毫权力资源,被分配在青岛造船厂当工人直至退休。退休后,他不甘寂寞,痴迷于民间工艺制作,成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早出晚归。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经不懈努力,他荣获青岛市首批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省内知名民俗艺术家。想起这些同学战友,不由感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为了国家不惜一切,以当兵为荣是那个时代的风尚;明知铁道兵是个艰苦危险的兵种,却率先垂范送孩子入伍,是那个时代老军人的情操;身居高位,不以权谋私,是那个时代领导干部的风范。那是个风清气正的时代,&quot;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那个时代的践行。 </h3> <h3>  (二)我与单文崑</h3> <h3><br>这张照片是我与单文崑战友1968年探亲时,在北京颐和园的合影。右立者为单文崑。每当翻看这一照片,总觉得我俩有种说不清的缘分,好像冥冥之中早有安排。我俩同年生人,家住同一区,同年入伍,都是工人家庭出身。新兵训练在一个连,老部队同在一个营,是青岛战友中最常见面的战友,无话不说,十分投缘。1968年,我们同时被批准首次探亲,一起踏上了离家四年的归乡路。时值文革武斗高峰,沿路狼烟四起,到处是破败混乱的景象。列车上人声噪杂,空气混浊不堪,因道轨常遭破坏,火车时行时停,好不容易到达青岛,短暂的半个月假期己到,便匆匆告别双亲踏上归队路。归途中,乘在北京等车的时机,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仰慕己久的天安门、颐和园,于是有了这一合影。1969年春,我俩同时被批准复员。文崑分配在广西路上的市邮电局,我分配到青岛日报社,两个单位相隔仅50米,近在咫尺。多年后,文崑单位的办公楼迁至延安三路,我新调单位的办公楼也搬至延安三路,两楼相对,也是仅隔50米,开窗可见。莫不是老天爷让我们形影不离有意作合吧!更有意思的是,1970年市里组织基干民兵搞拉练演习,全市那么多单位的人,我俩却被编在一个连,重新打起背包,穿上退伍的军装,一起徒步莱西,又体检了一把部队生活。还有更巧的事,我们的住房几经调整,没想到退休后竟同住在一社区,每天早上一起上山晨练,晚上一起海边遛弯……从当兵到退休如影相随,这种缘分岂不是天意! 文崑战友好学上进,爱岗敬业、忠厚诚信。在市邮电局的岗位上发扬部队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埋头实干,从一个普通员工成长为局的主要领导。在青岛抗击九号台风、黄岛油库大爆炸的救災抢险等重大事件中,身先士卒,奋勇在前,多次立功受奖。他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为青岛邮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深受干部职工的拥戴。他对战友也是情有独钟,只要不违背原则的事,有求必应,尽力而为。我记得找他帮忙的一件事:1999年我单位要迁新址,为保证联络畅通,必须一天完成机关30部电话安装到位,在党委会上我主动请缨,找到文崑说明原委,他二话没说,立即给予安排,要求按时完成。装机队的师傅冒着雨,一早赶到現场,一直忙到天黑,全部安装到位。事后想表示谢意,被其婉言谢绝。他帮助其他战友的事也时有耳闻,不在个例。能帮则帮不求回报,这就是文崑为人处事的风格。</h3> <h3>  (三) 入伍五十周年纪念</h3> <h3>  这是2014年青岛战友隆重纪念入伍50周年的合影 2014年9月4日,是我们入伍50周年纪念日。这天一大早,战友们就从四方八方赶到会场,一见面就相互握手拥抱、勾肩搭背,久别重逢的激动心情难以言表。会场上方”隆重纪念青岛战友入伍50周年”长条横幅,&quot;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quot;、&quot;怀念战友&quot;的歌曲反复播放,响彻会场内外… 上午十时整,会议正式开始。战友们全体起立齐唱&quot;铁道兵志在四方&quot;,为己故战友默哀。接下来,战友代表讲话、发表个人感言,宣读全国各地战友贺电、贺信。荷泽、泰安的战友代表、铁道兵全国旅游协会的领导应邀参加。 为这次纪念活动,筹委会专门编纂了《青岛战友入伍五十周年庆典》纪念册,战友们爱不择手的翻看,思绪又回到了那个曾经的年代。 </h3> <h3>  宴会席上,彼此相互敬酒祝福,说不完的话、诉不夠的情,气氛热烈非常。席间,单文崑战友深情地唱了一首自己填词的《我们这一辈》,会场顿时安静了下来,每个人热泪盈眶,心中五味杂陈,唏嘘感叹。是啊,一辈子太短暂了,过去的小伙一眨眼就成了老翁,青春不再,唯友情长存。现场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记者,以《缅怀激情岁月 畅叙战友深情》为题,刋发在《老年生活报》上。</h3> <h3>  曲终人散。回到家里,一连几天心情难以平静,久患糖尿病的楊和歧拄着双拐走向会场的身影,中风后的刘源光蹒跚着脚步为战友敬酒的场景…,仿佛在眼前晃动。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兵结!情结!</h3> <h3>  (四) 重走战斗路</h3> <h3>  这是2016年与战友在贵阳花溪湿地的合影(左起三是本人) 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是战友们多年的夙愿。2016年3月,战友一行6人结伴从青岛出发,历时半个月,到四川、云南、贵州寻访过去的足迹。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激动万分,昔日的军旅生涯一幕幕在脑中闪现。 在宣威市东山新兵训练地,望着山下的营房旧址,周明珍战友高声呼喊”我们来了!&quot;,那发自内心积蓄己久的声音,在高山峻岭中回荡。那一刻,我们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在城里的街道上,向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年妇女打听师司令部旧址时,她听说我们是当年的老铁道兵,就像遇到亲人一样,激动地诉说着我们老师长和部队的一些往事,一再邀请去她家里做客。在米易县的山上,踫到一位为当年曾我们21团负责送菜的老者,他当时是民兵连长,对铁道兵赞不绝口,热情地为我作倒水递烟…,多么质扑军民魚水情。多年过去,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永远見证着铁道兵的功绩。当经过贵州梅花山时,看到现己废弃的隧道被冷落在新线一侧,又别有番滋味在心头。梅花山隧道长3897米,是贵昆线最长的隧道,地质复杂,施工艰险,是块最难啃的骨头,也是我们新兵第一次施工的战场。刻骨铭心的200多个日日夜夜,24位年轻的战士永远长眠在这里。在米易县丙谷镇的安宁河畔,看着滚滚东去的河水,我想起在此牺牲的同连战友李高恒。他是四川古蔺县人,利用星期天到山上打猪草不慎落水,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从贵州至四川的一路上,想起了在天生桥、垭口、攀枝花发生的各种壮烈场景……逝者如斯,英灵安息! <br> 满 江 紅 .忆当年 <br> 五十二年,弹指间,早生华发。忆激情岁月,豪气冲天。梅花山上塵战急,金沙江畔炮声隆。天生桥,高峡出彩虹,建奇功。 杜鹃红 ,血染成。献青春,酬壮志,写春秋,笑着远山无数。风流慷慨乐赴死,兵魂日月辉同。立丰碑,颂英雄千古,谁能忘。 <br>  <br>  斗转星移,今又是换了人间。昔日的荒蛮不毛之地,如今城乡相接,一片繁荣景象,人民安居乐业,处处莺歌燕舞。飞驰在崇山峻岭中的列车,发出阵阵气笛声,仿佛奏响了新时代的进行曲。烈士们地下有知,也应含笑九泉了。铁道兵的光辉业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h3> <h3> 青 春 无 悔 <br> 年少志高追军梦, 长空雁叫西南行。 <br> 携手共谱青春曲, 赴湯蹈火显豪情。 <br> 磋砣岁月共生死, 沧海横流众英雄。 <br> 血肉铺就幸福路, 无愧无悔慰平生。 </h3> <h3>逍遥人(袁金本),原铁道兵五师21团3连副排长。2023.3.27制作</h3> <h3> </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