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天气转暖,不仅是天气,连城市和市民生活都有了蓬勃复苏的气象。周末穿过道外人声鼎沸的周末跳蚤市场,看着买家与卖家讨价,看着蹲着那认认真真看货淘货的人们,还有那满地琳琅满目的货品,从精美古董到旧鞋旧衣服,真是够丰富的。感叹疫情过后,我们熟悉的生活又回来了,而老道外的这种市井生活的气氛真的好浓厚。</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在道外巴洛克城源文化陈馆长的邀请下参加了这次冰城文学艺术交流活动,走进道外巴洛克,走进城源文化馆,在陈馆长的认真讲解中深入去解了这座城市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周末来参观的人很多,除了游客外,还有很多老哈尔滨人和在哈尔滨上学的学生们,很多老哈尔滨人看着这些老物件,都找回了过去的记忆,有的还兴致勃勃透过这些东西给身边的孩子讲他们小时候的生活。这些老物品很多都是老哈尔滨人特别熟悉的,一个大姐给他孩子讲:“这个就是我小时候你姥姥家用的大拉桌,来人多时候拉开变大了,客人走了再拉回来,不占地方”。另一个大哥说:对,我小时候家里也有”。看到熟悉记忆的东西,不经意就会打开大家交流的话题,这座小博物馆如此亲切,拉进了人和人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文学艺术交流团的艺术家,作家和收藏家们和大家一样的挤在人群中参观,边听讲解,边看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展品,边回忆过去的岁月,交流心里的感受,看到大家都那么朴素和谦虚,我仿佛此刻感受到,冰城文化质朴和融合的大河穿过历史一直在我们之间流淌着。</p> <p class="ql-block"> 陈馆长讲我们是一座有着多元文化包容的城市,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起,1898—1990年的90余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居留在哈尔滨,哈尔滨外侨人口除了俄国、犹太、日本之外,侨民人数较多的尚有波兰、朝鲜、英国、德国、拉斯维亚、捷克、法国、立陶宛等国。那段历史时期,掀起来一次空前绝后的移民潮,哈尔滨这座曾经的小渔村涌进了数以万计乃至十万计的外国人,我不仅感叹在曾经的岁月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好受欢迎啊!</p><p class="ql-block"> 居留的侨民必然带来各自的宗教,文化,他们在这座城市里建房子、建工厂、建码头、教堂、商家、会馆、银行、车站、桥梁、学校、饭店、兵营······哈尔滨那个时期出现文化共生现象,这种共生体现在物质文化(以建筑文化为例)观念文化(以中外政治社会组织、宗教文化为例)、制度文化(以教育制度为例)、行为文化(以节庆习俗为例)等各个层面。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生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强势文化的影响;文化认同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仍是文化共生过程中的主流。文化共生现象必然导致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个性生存、文化共生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哈尔滨近代多元的移民文化。这种多元的移民文化是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特质的;而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质集中地表现在:哈尔滨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陆路窗口、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的重要驿站,可以想象当年的哈尔滨是何等重要和繁荣,简直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枢纽啊。</p> <p class="ql-block"> 从城源文化馆的简介上看到一些老照片,依稀可见当年商铺众多,街上行人拥挤,除中国人外,还有穿和服的日本人,蓝眼睛黄头发的欧美人。</p> <p class="ql-block">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都把我们带回到那段岁月的回忆中。</p> <p class="ql-block"> 展柜里,那些锈迹斑斑的盒子却有一种岁月带来的美,想起的是小时候捧着饼干盒子坐在老苏联房子窗口吃饼干的日子,曾经的记忆好像开了闸门一样涌上心头。一双老冰刀鞋又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学校每到冬天就浇冰场,同学们在冰上嬉笑打闹,老师在冰上浇水的场景都清晰出现在眼前,冬天最喜欢上滑冰课。放寒假了还拎着冰刀傍晚约三两个同学去其他冰上俱乐部滑冰,昏暗的路灯下,手拉手在冰上滑行的日子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没有这些老物件,我好像忘了这些记忆。</p> <p class="ql-block"> 看着老照片的街景,这让我想起,我公公就是从山东平度家乡来哈尔滨闯关东的,听说当年他们家很穷,没办法我公公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自己来到哈尔滨,就在今天道外同济商场那一带挑着小挑,走街串巷叫卖针线用品。过去听了那个故事也没有什么感觉,感觉那个年代就那样,今天听着老道外的历史,对那一辈生活才有了深刻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我对这个面粉袋起了强烈的兴趣,这印刷和图案都显示出一种品质的象征。经过看介绍知道在1916年至1922年,八区地域有万福、广义、昌泰、东兴等火磨(面粉)厂。1925年,民族资本家邵乾一在其近郊的北马路内的东内史胡同投资30万了天兴福第四制粉厂,日产2000袋面粉,成为当地的面粉巨头。</p> <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绪今天也仿佛回到那个天马行空的孩童时代,在时空中来回穿越。</p> <p class="ql-block"> 这时我走到这个房间,看到两个学生模样的男孩,一个坐在小床上,认真的看这里的陈列,一个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半天不动。我好奇的等着他睁开眼睛时才问,孩子你干什么呢?他说,我想好好感受一下那个年代。我和另一个男孩开玩笑说:“现在要是有个秘书拿个文件进来说,局长请签一下文件,你是不是都进入角色出不来了”。两个男孩说今天真高兴,好像感受到了不同的东西,其他博物馆都拦着没这样的感受,和孩子们说着笑着。同时也反思到,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文化交流传承是否需要一个些新的切入点,而这些老的物件此刻正发挥着它有形和无形的作用。通过一本书,一盏灯,一个箱子,一个有岁月痕迹的物件,一些服装都能把他们带入可以直观感受的情境,然后再带出一段历史,一个美好的故事,是不是孩子们更愿意去听去感受,也更容易了解历史和文化。因为我的孩子也这般大,所以我总希望社会能多给孩子一些提供文化和精神影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城源文化馆除了一些精美的文化印章外,还有收集了一些珍贵的收藏版印章。有的印章年代虽然久远,有些磨损,但印出来的图案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的木版画。</p> <p class="ql-block">仔细去看,真的能走进那个年代,哈尔滨曾经是一座有一百多座教堂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印章的时候也会很认真的听讲这个印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参观过后来我参加了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的交流活动,向各个艺术领域的老师那里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一次美好的参观和交流活动,学习,交流,反思,对哈尔滨历史有了更多的解,同时也对我也有很多启发。记得台湾辅仁大学的一位老师曾跟我说过,这个时代,要学会打开视域,从各宗教文化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今天我才领会这句教导的深刻含义。走出自己的领域,在交流中我发现在这座城市中有这么多为冰城文化贡献力量的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他们去探寻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时经过艺术创作带来朴实有底蕴的作品;他们去收藏民间散落的历史物件,为了给后代子孙留下历史的见证,让文化自信和传承建立在可见扎实的土壤上;有的单单守护一个有城市特色文化的小店在平凡中留有一份情怀,听着大家的发言,能感受到他们热爱文学艺术,也热爱这片土地,相信哈尔滨会再次复兴起来的。冰城文学艺术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希望各位老师创作出更多作品,也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