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如何打造律诗对仗句及其他艺术<span class="ql-cursor"></span>问题探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卢盛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唐对仗句的工对与宽对</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现代人讨论格律诗对仗,往往都遵循“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原则。但是,笔者仔细研究唐格律诗,却发现有很多对仗句“词性和语法结构”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探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格律诗中的对仗形式有很多种,但主要可概括为工对和宽对两种。邻对,即相邻物象相对,实际是宽对的一种,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工对和宽对两种形式。古人</b><b>工对和宽对的原则,主要依据物象门类、实词和虚词三方面。因为“词性”和“语法结构”是现代汉语才有的概念,象名词、形容词、动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偏正结构、联合结构等这些语法概念术语,在唐代还未产生。现代汉语语法是“五四运动”以后,有了白话文才出现的。因此,按现代汉语语法词类和语法结构考查和学习格律诗对仗句,是不准确的。</b></p><p class="ql-block"><b> 唐人对仗方法。唐格律诗虽然没有“词性和语法”的概念,但有比“词性和语法”分得更细致的“分类”方法,例如名词,在唐诗中是按物象进行分类的,常见的物象就可分为二十几个门类。如,天文类、时令类、地理类、宮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草木类、形体类、鸟兽类、人事类、人伦类、颜色类、数字类、方位类等等。同时,又把字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指一个字或词有独立意义,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虚词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字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因此,在编制对仗句时,除了字数相同、音律相对、和意义相关外,要遵循物象门类相同、相邻、相近原则,实词、虚词相同原则。所以,有时会出现名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动词等词性和语法结构不同类现象。明末清初学者李渔著名的《立翁对韵》就是根据上述理论编写的。民国初刘坡公先生在《作诗百法》中说:“学作律诗,以对偶工稳为最要。学习对偶之法,不外以平声字对仄声字,以仄声字对平声字,而字面则以类相从,如天类对天类,地类对地类,人类对人类,物类对物类,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刘坡公先生说的对偶就是对仗。</b></p><p class="ql-block"><b> 工对 。在工对中不仅要求实词和虚词词性相同,而且物象门类也要相同。例如,李贺《同沈附马赋得御池水》: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绕/拂,实词动词对;堤/岸,地理对;龙骨/鸭头,鸟兽对;冷/香,实词形容词对。再如,白居易《杭州名胜》: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绕/拂,实词动词对;郭/城,地理对;荷花/松树,草木对;三十里/一千株,数量对。</b></p><p class="ql-block"><b> 宽对。可以相邻物类相对,也可以是非相邻物象相对,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也可以部分相对,部分不相对。例如,王维《重酬苑郎中》: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 草木/荣枯,实词名词对;尽能/安敢,实词动词对;酬/问,实词动词对;雨露/乾坤,天文对天干地支。再如,杜甫《奉送蜀州》:楚宫腊对荆门水,白帝云偷碧海春。楚宫/白帝,宫室对地理;腊/云,物器对天文;对/偷,实词动词对;荆/碧,实词名词对形容词;门/海,物器对地理;水/春,地理对季节。又如, 唐·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前二字,遥怜/未解,实词动词对;后三字,小女儿/忆长安,偏正对动宾。这三字是不对仗的。</b></p><p class="ql-block"><b> 对仗不可依工对还是宽对论高低。如果字字求工,往往害义,导致句子死板僵化。相反,宽对其实是更为纯熟、变化多端的对仗艺术。宽对能使作者思维心鹜八极,神游万仞。在对仗艺术的处理上,唐人律诗或以工对宽对相结合,或两联都是宽对,讲究在工整中求流动、在稳雅中见变化这一大的艺术原则。 </b></p><p class="ql-block"><b> 综上所述,格律诗对仗艺术法则可以用“五相”概括: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近,句法相似,意义相关。 “相近”、“相似”和“相关”,不是“相同” 。 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句是正格,但也可是字面相对,而语法结构不同”。王力先生又说,“凡五字句,有四个字对得工,七字句有五个字对得工,就算得工对。片面地追求对仗工整是不能达到写好诗的目的的”。王力先生的论述是我们今人学习对仗句的法则,也是唐人格律诗对仗句的法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对仗句的造句结构艺术</b></p><p class="ql-block"><b> 唐人作诗,在炼字上狠下功夫。诗句不允许陈杂、拖沓。可有可无的字,必无;可长可短的句子必短;诗句讲究信、达、雅,即描写的景物可信;所造的句子达意;所选的物象要雅而不俗。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一) 精炼对仗句中动词和形容词艺术</b></p><p class="ql-block"><b> 刘坡公先生在《学诗百法》中指出,“然对偶虽工,苟不知炼字之法,则易犯涣散之病,全句精彩无由可见”。古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可见炼字之难和重要性,也是学诗者最重要的基本功。古人强调炼字不是面面俱到,主要炼动词形容词和个别虚字,关键部位的形容词和动词要刻意推敲,仔细琢磨,并提出一系列方法。</b></p><p class="ql-block"><b> 五言炼字法。 如五言炼第二字动词法: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一暗一明,生动形象。五言炼第三字动词法: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一雄一扼,坚不可摧。五言炼第五字形容词法: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一近一低,远近高低分明。五言炼第二第五字形容词或动词法: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阔一悬,景物态势分明。</b></p><p class="ql-block"><b> 七言炼字法。如七言炼第二字动词法: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一入一生,动感十足。七言炼第五字虚词法: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缘一为,因果关系清晰。七言炼第七字动词或形容词法: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一坐一看,景物动态分明。七言炼第二第五字动词法: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一含一吐,一随一寄,动静对比清晰。</b></p><p class="ql-block"><b> (二)对仗句的大信息量艺术</b></p><p class="ql-block"><b> 如何使对仗句信息量大,充满活力,是研究对仗句的另一种艺术。唐人虽不讲语法,但讲究造句句式。这是浓缩诗句信息量的秘诀。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十分符合现代汉语语法逻辑的。</b></p><p class="ql-block"><b> 刘坡公先生说,“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诗。句之妥恰与否,诗之工拙判焉”。他又说:“故欲学作诗,必先学造句。造句之法,不仅属对工整炼字稳妥而已,必使全句轻灵流动绝不板滞方佳。至于唐人诗句,各有胜处,苟非勤于习诵,断不能模仿其万一”。请看唐人诗句造句法。</b></p><p class="ql-block"><b> 唐人五字诗句造句法分析。如,五言上一下四字句式:犬迎曾宿客/鸭护落巢儿。即用一字物象做主语,引领整个句子。五言上二下三字句式: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即用二字物象作主语引领整个句子。五言上三下二字句式: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即二字物象加动词引领二字物象。五言上四下一字句式: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从现代汉语看,上四字为主谓宾结构,第五字做补语。五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一二)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从现代汉语看,是状主谓宾句式。即头二字作状语,后三字为主谓宾句式。</b></p><p class="ql-block"><b> 唐人七字诗句造句法分析。如,七言上一下六字句式: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从现代汉语看,是主谓宾加主状谓复合句式。即前四字为主谓宾,后三字为主谓宾,合二个完整句子为一。七言上二下五字句式: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状语加两个定语加名词,即状语结构加偏正结构,无主谓句。七言上三下四字句式:梦儿亭古传名谢/交妓楼新道姓苏。主谓宾句式,即上三字为主语,下四字为动宾。七言上四下三字句式: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前四字为地状,后三字为主状谓,即复合句式。七言上五下二字句式: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主状谓宾句式。前五字为主谓,后二字是宾语。七言一句三顿折句式(二二三):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主状谓句式,即前四字是主语加原因状语加,后三字是谓语部分。</b></p><p class="ql-block"><b> 上述对仗句式造句法分析说明,唐人造对仗句时,只考虑物象字词排列的工稳合理性和顺畅性,作者大脑浮现的是物象和物象的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以及时间和地点,这是符合创作思维科学的,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发扬光大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对仗句炼字的点眼艺术</b></p><p class="ql-block"><b> 刘坡公在《作诗百法》中说,“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故学诗者既知炼字造句矣,又不可不知点睛之法。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全在下笔之时,细细揣摩”。作诗点眼法,除了在实字、动词、形容词上细细打磨外,还要在炼景、炼情、炼理和炼修辞方法上狠下功夫。</b></p><p class="ql-block"><b> 炼景。例如: 唐岑参《汉川山行,呈成少尹》第三联: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云迎客”,用移情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物,作为有生命的人来描写,变静为动;“犬吠船”,写实,描写江村动态。通过动词一“迎”一“吠”,把寂静的江村酒店景象写活了。</b></p><p class="ql-block"><b> 炼情。例如,杜甫《春望》第二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移情修辞手法赋予“花溅泪”、“鸟惊心”,动词一“感”一“恨”,一“溅”一“惊”,把战乱中民不聊生的春景惨状描绘得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 炼理。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三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比兴的传统笔法,把“沉舟侧畔”和“病树前头”比作逆境,“千帆过”和“万木春”比作希望。物象选取具有典型性,实词一“过”一“春”,十分达意。喻“成功者都是身过逆境”之理,虽然是劝慰对方,但是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砥砺前行,成为万古流芳的名句。</b></p><p class="ql-block"><b> 揣摩学会唐人格律诗对仗句造句艺术,就能避免出现“顺口溜”、“打油体”和“快板体”律诗现象,就会使我们现代人的诗句精炼而达意,意境优美而理趣蓬生,就会创作出得味耐品的高雅诗句,从而知古倡今,求正容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对仗句的音乐节奏艺术</b></p><p class="ql-block"><b> 诗句吟诵节奏,自秦汉诗经、文赋时起就存在,是中华古典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吟诵者遵循基本的语调拍节 。通常,拍节平声长,仄声短。到了唐宋,诗词除了文人自己的吟诵外,还用于坊间酒宴歌女演唱。演唱者也遵循吟诵的固定拍节。诗句拍节可依据语意结构和语音节奏两方面来划分,而诵读和演唱主要是根据其语音产生的音节节奏进行的。故本文只讨论对仗句的语音节奏艺术与失拍现象。</b></p><p class="ql-block"><b> 诗句一般都是五字或七字,诵读或演唱 以两字为一顿,即一个音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或最末一个字,可单独作为一个节奏。因此,对仗句两联就有两种节奏模式:一是(2)221,(2)221节奏,五字去掉句首两字。如五字,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再如七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是(2)212,(2)212节奏。如五字,</b><b style="font-size:18px;">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如七字节奏:</b><b>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b></p><p class="ql-block"><b> 对仗句两联的两种模式,在律诗运用中可以演变成四种模式:</b></p><p class="ql-block"><b> 两联音乐节奏尾三字均是21型:(2)221,(2)221;(2)221,(2)221。如,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李白七律《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二联)</b></p><p class="ql-block"><b> 两联音乐节奏尾三字均是12型:(2)212,(2)212;(2)212,(2)212。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五律《望岳》中二联)</b></p><p class="ql-block"><b> 两联音乐节奏尾三字21与12交替型:(2)221,(2)221,(2)212,(2)212。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七律《登高》中二联)</b></p><p class="ql-block"><b> 两联音乐节奏尾三字12与21交替型:(2)212,(2)212,(2)221,(2)221。如,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五律《与诸子登岘山》中二联)</b></p><p class="ql-block"><b> 格律诗中二联这四种音乐节奏美展示了格律诗音乐节奏变幻的拍节魅力,无论是给当时的歌女吟唱,还是我们今天的朗读,都是一种艺术享受。</b></p><p class="ql-block"><b> 失拍。如果不能按语音节奏吟诵或演唱的句子,就是失拍。失拍会造成整首诗词节奏混乱,为诗者当避。但是 ,虽然从语义上分析失拍,但从语音上唱诵仍然合拍,完全不避。例如语义: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宋 陆游《秋晚登城北楼》)但是吟诵时节奏为: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并不失拍。</b></p><p class="ql-block"><b> 失拍句式举偶。南宋诗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说杜牧的《华清宫三十韵》诗“一千年/际会,三万里/农桑”一联置于此诗中,如伎伶优与嵇阮辈并席而谈,岂不败人意哉?就是因为它不符律诗的节奏,成了“32拍节。再看现代人失拍句式。:烹/胖头鱼/留客/醉,住/茅草屋/傍湖/眠。两三阵/雨/来/窗外,四五行/诗/到/枕边。音乐节奏乱成:1321;1321;3112;3112(网络,七律《度假》中二联。)这种语音失拍的诗句,是受宋词句式的影响,此文不讨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对仗句中的合掌问题</b></p><p class="ql-block"><b> 现代人写格律诗常常为“合掌”问题争论不休,常把同类物象对仗误为合掌。合掌是律诗对仗大忌。因此,有必要弄清律诗物象同类与合掌的本质区别。 </b></p><p class="ql-block"><b> 首先,如前所述,古人把名词物象细分二十多种。例如:天文类物象词语:天、空、日、月、风、雨、雷、电、云、霞、烟、星、阴、阳、雾、露、火等。如果是正对,必须是同类物象词语相对。例如: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 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是工对的典型。又如,常见的商户对联:买卖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买卖、财源同属人事类,四海、三江,同属地理类。兴隆、茂盛,同属连绵类。通、达同属动词类。亦是工对。有批评家说,例1,湖与水同是水,意近,合掌 。例2,江与海同是水,意近,合掌。显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意近”和“物象同类”弄混了。</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因为现代有人把合掌定义为:“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作合掌”。“基本上同义”这种说法不准确,在实际创作中,容易引起合掌定义扩大化。再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与天,天文地理类。阔与高,形容词类。鱼与鸟,动物类。跃与飞,动词类。又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与学,人事类。山与海,地理类。有与无,动词类。路与涯,地理类。勤与苦,形容词类 。为与作,动词类。径与舟,代名类。此二例,千古流传名句。但是,都符合了上下联“基本上同义”的说法,有人认为都合掌了。 </b></p><p class="ql-block"><b> 实际上,合掌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意重。“意重”,就是物象或词义相同,导致意义重复。唐人在《文镜秘府·文28病》中称之为“繁说病”:“谓一文再论,繁词寡义。或名相类,或名疣赘”。如:“清觞酒恒满,绿酒会盈杯”。又如:“满酌余当进,弥瓯我自倾”。“清觞”、“绿酒”,本自靡殊;“满酌”、盈杯”,何能有别。“余”之与“我”,同号己身,一说足明,何须再陈。如斯之类,寡义繁文,制作之家,特宜详察。又称之为骈拇病:“骈拇者,所谓两句中道物无差,名曰骈拇”。“无差”,就是相同,即上下文两个物象相同。如庾信诗曰:“两戍俱临水,双城共夹河。”此之谓也。两与双、俱与共、临水与夹河,意义相同,所以是骈拇病。</b></p><p class="ql-block"><b> 再看现代合掌例句:神州滋雨露,赤县灿春花。“赤县”就是“神州” ,都是“中国”的另一种说法,意义完全相同,是典型的“合掌”。 长空展翅,广宇翔云。广宇、长空,意义相同;翔云、展翅,意义亦完全相同。也是典型的合掌。 </b></p><p class="ql-block"><b> 上述定义和例证研究分析说明,在对仗句中,上下句物象词语意义相近,不是合掌,而是同类物象词语的工对。物象词语意义完全相同才是合掌。</b></p><p class="ql-block"><b> 因此,我们应该准确掌握合掌定义,避免律联出现合掌现象,同时,也不要把合掌定义扩大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感谢您的惠顾雅赏一路支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