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相村的熬盐把式一赵成奎

张坦军

<p class="ql-block">陈述人:赵成奎、任道元、潘如有</p><p class="ql-block">整理:张坦军</p><p class="ql-block">小相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北高南低,从旧村中往北较为干燥,没有盐土,村中往南较为潮湿,盐土较多,现汾酒大道南原来就是一片盐碱地,年龄稍长的村民都记得,村中有两座“盐房垴子”,象两座小山丘,那就是熬过盐的渣土,一座在卞家街前,一座在旧南门附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摊平,从两座“盐房垴子”看小相村的盐房很早以前就有了,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农民基本上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吃穿住用,财米油盐都是自力更生,一日三餐的食用盐也是自制的小盐。</p> <p class="ql-block">在六十年代初,村大队成立了副业组,其中的“盐房”为一个组,地点在从东门到西门的小官道,也就是现在胡葫福家的附近,“盐房”旁有一口水井,时任熬盐组的组长就是赵成奎,赵成奎,1935年生,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曾在夲村的“盐房”干过,他敏而好学,对熬盐的各种工序了如指掌,这个组的组员有潘振家、任培云、韩守亮、魏广吉、李连有、吴永义、吴永忠、赵成明、武永吉、任万发、孙吉宏、李维和、孙吉华。</p> <p class="ql-block">熬盐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做“盐池”,“盐池”宽有6尺,长有2丈多,可放25小车盐土,先挖好“盐池”,挖成30度的跑坡,挖好后赵成奎组织组员开始用村中特有的红胶泥,开始铺入挖好的地面,再用木锤把四周都捶平捶结实,由于当时还没有水泥,红胶泥的特点是防止渗漏,待捶好的红胶泥干了以后,就开始在“盐池”中用砖摆洞子,洞子类似现在火炕的烟道或育红薯秧的洞子,共摆上3一4道洞子,在洞子下面低凹的地方先埋上一个大瓮,大瓮上面再扣上一个无底的大瓮。</p><p class="ql-block">从挖“盐池”开始,盐池的尺寸由赵成奎把握,到夯实红胶泥的程度,最后到摆洞子,洞子与洞子之间的距离,都由赵成奎悉心指点,关健技术是30度的跑坡,角度太高浸透后的盐水流不尽,角度太低盐水又留不下去,赵成奎在这一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当然摆洞子是用砖来活摆。</p> <p class="ql-block">熬盐的第二道工序是刮盐土,刮盐土需要有三种土,一种是像黑锅巴的黑老土,一种是拆房后的绵土,另外一种是街里道里的硬土,硬土得用小镢头去刨,等春天小雨过后,潮气比较大,赵成奎带着他的组员拉上两个小平车就岀发了,找盐土当然是个技术活儿,就在村中往南找,他们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特别是刚拆了房子的地方盐土较多,也成了他们心中的最爱,公路南的盐碱地里熬出来的盐硝占的比重比较大,所以他们很少去公路南刮盐土,刮盐土较远的地方是杏花的东堡和西堡,其实那儿有那类盐土赵成奎早已成竹在胸,多年熬盐刮盐土他知道那儿有什么盐土,这样组员们跟着少走了不少弯路。</p> <p class="ql-block">刮盐土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个技术活,手里拿个铁刮器,慢慢地轻轻地从上往下刮,刮们太厚过土都刮上了,刮的太薄也刮不到多少盐土,在赵成奎的指点下,组员们刮盐土的刮盐土,往车上装盐土的装盐土,分工合作,待两小车装满了,把盐土再运至盐房,一个地方天气又晒又潮的话3一4天以后可以再来刮一次,天气不太好时5一6可以再去刮一次。</p> <p class="ql-block">熬盐的第三道工序就是装盐土,把运回来的盐土,黑锅巴土,拆房的绵土,街里的硬土按1:1:1配制好以后开始搅拌,搅拌均匀后往预先摆好的洞子里装,厚度为1.5尺,装好后踩结实刮平,待所有的洞子都装满盐土刮平后,赵成奎与他的组员开始从井中提水,水提上来以后倒入盐土中,早上往盐土上倒一次水,盐土就变成盐泥巴了,待半中午的时候再倒一次水,第二次倒水后的盐土里的盐水会流到下面准备好的大瓮里,午饭后再倒一次水,通过三次放水,盐土里的盐水基夲都流到了大瓮里,第二天再把浸泡过的流完盐水的盐土取岀来,这时的盐土也就成了废土了,也叫渣土,赵成奎对倒水的快慢节奏掌握得很好,第一次倒的水是洇水,水流不能太快,太快了会把盐土冲走,主要是用来浸泡盐土,第二次和第三次倒水也得分清轻重缓急。</p> <p class="ql-block">熬盐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渗漏后的盐水倒入有能放十五担水的大铁锅里,下面的炉灶里烧上煤炭进行熬制,按赵成奎的经验就是下面的火势越旺越好,在熬制过程中还要把锅里盐水上面的飘浮物用笊篱打捞岀来,放在地上搬倒的大瓮中,让它继续渗漏,这就是做爆竹和炸药的原材料“硝”,等盐水熬得差不多了,再加上新盐水,就这样熬一天一夜二十四个小时,等时间一到,盐就熬制成了,赵成奎和组员们把盐捞上来,先放在筐子里让它渗漏盐水,等渗漏完了再放至一个有网眼的白布里,等水分全部蒸发完后,就剩下带有黄色的小盐了。锅里熬制剩下的盐水也就成了卤水,还有从瓮中、筐里、白布里渗下的盐水也就成了卤水。从盐土里赵成奎带领的组员从中提炼岀了三样东西,那就是硝、盐、卤水,可见赵成奎们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赵成奎们在副业上熬制岀来的盐不仅解决了全村人吃盐的问题,周围十里八村的村民也都纷至沓来,争相购买小相村副业的盐,而且连一同熬制岀来的硝和卤水也给生产队带来了收入,尽管盐有点苦和涩,在那个物质生活极为贫乏的年代里,真正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都能吃到加碘的机井盐和深海盐,世代延续下来的熬盐技术也成了历史,但赵成奎的熬盐技术也成了小相村勤劳智慧的象征,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不会被后人遗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