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顿观音庙

林春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博顿观音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林春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博顿这个古村里,有一座观音庙,庙坐南朝北,布局为三合一体式,也就是分前中后三殿,设左右两厢,前殿大门左右两边用红瓷砖激光打印一副对联:“博士敦,仁博厚,润滋犹久;顿乡弘,义顿宽,沐浴还长。”该联以博顿两字藏头并嵌入联中,此联虽说佚名,但文采却是熠熠。据庙祝说,清同治三年(1864),博顿村观音庙开始大规模重建。2000年5月,博顿村等村民又重修庙宇,庙的园地约占2亩,庙宇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观音庙南依博顿古渡口,北朝头东古村,周边茂林修竹,背倚着古渡口,悠悠碧水,红树林间白鹭舞,夕阳西下红霞飞,环境十分清幽怡人。据博顿村高龄的老人说,这观音庙是新盈地区建造最早的庙宇,始建于北宋年间,具体年份,由于资料缺失,已无法考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传北宋年间,有一年天旱,水井<span class="ql-cursor"></span>水量稀少,博顿村人都在三更半夜排队打水,有一天半夜。人们发现村前一坡地上有一盏莲花灯在闪亮,并有光芒向天空照射,人们觉得很灵异,可人们走过去想探个究竟时,这闪亮的莲花灯却看不见了,大家这时只认为这片坡地有点神奇,然后便担水回家了。等到清晨时分,村人再来到这坡地看,竟然发现有珠丝线结成一尊观音图,象是观音菩萨下降凡间,并发现坡地上排列着五个石头,居中的好像观音菩萨,左右两边像善财童子和龙女,另两个像罗汉尊者。博顿村民们认为这是观音菩萨在此显灵,于是发动附近五个村庄村民,集资在观音菩萨显灵的莲花地上建起了这座观音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博顿观音庙,有个随行的朋友说,这供奉观音的庙宇,每个村起的庙名却不一样,有的村叫观音寺,有的叫观音庙,这观音究竟属于道教还是属于佛教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从寺与庙说起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现代人的认知范围内,常常把寺庙连在一起理解。有些人认为寺就是用来供奉佛和延续佛家香火的。可是其中的文化渊源,却并非如此。 “寺”和“庙”在中国古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寺和庙的性质是大不相同的, 而且在中国古代, 寺和庙是严格区分的。 《说文》是这么解释“寺”的含义的:“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也有说:“寺,治也,官舍也。”最早的“寺”是指官署, 是官员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鸿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等。庙的出现,要早于寺。庙,在古代主要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已存在。而寺,在秦汉时期才开始设立,最初也和佛教没有半点渊源,是朝廷的行政机构之一。</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寺”作为佛教的寺院,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和对印度两位高僧的嘉奖,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取名“白马寺”。 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竼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随着历史的发展,官署逐渐不以“寺”命名,进而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专有称呼。道教建筑一般都不会使用“寺”这个称呼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庙的含义相当丰富,可以指供奉祖宗神位的场所,也可以指供奉神灵、历史知名人物的场所,还可以指朝廷(庙堂)。不过,一开始庙只是敬尊祖先的地方,因为古人相信人死后化为鬼神,需要后代子孙虔诚地供奉祭祀。《尔雅》记载:“庙,貌也,先祖形貌在也。”大约在汉朝以后,“庙”的含义发生了一些改变,成了神社一样的所在,常常用来追谥、敕封一些重要人物,比如文有“文庙”供奉孔子,武有“武圣庙”供奉关羽,庙成为了房屋式祭祀建筑。道教、佛教兴盛起来后,“庙”也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含义,当然了,人们将佛教建筑俗称为“庙”属于误传。了解了寺与庙的区别,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观音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音菩萨是随着魏晋时期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在全国各地,道教寺院肯定不会全部供佛教的像,而佛教寺院肯定不会供道教之神 ,如果我们走进一座庙发现道教神灵,那至少可以排除掉它是佛教寺院的可能。但,博顿观音庙供奉的却是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多是唐以后逐渐定型流传至今的。三十三观音的形象,则是中国古代画家依据流传故事而精心创作的。博顿观音庙供奉的就是三十三观音中的杨枝观音,其造型为立像,或坐莲台,手持净瓶、杨枝,常戴女式风貌和披肩长巾。当地人又称之为:观音大士,观音娘娘。观音原名观世音,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光世音”、“观世自在”。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观音菩萨她主张“随类化度”,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遇难众生只要念诵她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解脱。</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封神演义》这本书中来说,观音在道教是慈航道人,为阐教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道教的慈航真人即是根据《封神演义》慈航道人所塑造的道教女真,又称慈航仙姑真人、慈航普渡天尊、慈航普渡圆通自在天尊,最初出现于在清代的《历代神仙通鉴》一书,明代《正统道藏》《续道藏》尚未记载。观音在佛教又成了观世音菩萨。其实,不管是在道教还是佛教,观音都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代表人物,也是佛道两家修行的榜样人物。慈悲是修行航标,即是慈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即是观世音。这都是两家修行的根本法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观音是道家还是佛家,这只不过是不同名称,正如《道德经》中所云:名,可名,非常名。也如佛经中所注:佛所说法像,即非法像,是名法像。有人说中国道家的慈航道人被佛家借用为观音菩萨,本土化亦利于弘扬开来,也无孰对孰错,总以慈悲为怀,劝人向善。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佛教和道教他们都符合人们的需求,所以他们在中国成为了主流的宗教。而观音菩萨到底属于哪教,在我看来只能说是两个教派都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方宝刹,大士庄严传梵语;万载灵光,红尘感应净心身。博顿观音庙,虽说地处偏僻,但平时来观音庙祈福求签的人络绎不绝。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有三个,分别是农历的二月十九、农历六月十九以及农历九月十九,同时也是代表三种不同意思,农历二月十九,代表生辰,表示菩萨出生的日子;农历六月十九,代表得道,表示菩萨征得果位的日子;农历九月十九,代表出家,表示菩萨的出家日子。博顿观音庙在观音菩萨的生日,即农历二月十九日前一天都会请来剧团唱戏,连唱三晚,为观音菩萨献上一份诚虔的贺礼,当地人也称之为贺诞,尤其是二月十九当天,庙祝提早打开庙大门,迎接来自省内各地进香祈福、还愿的信众,那时庙内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爆竹声声,庙外人潮拥挤,此时可用人神同乐这词来形容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