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的故事

生活冀忆

<p class="ql-block">这个周六是孩子们他妈、多多奶奶、“老同志”的生日。这可以说我们家中的“头等大事”。儿子一早打电话,提议去“乔家大院”玩玩,晚上一起吃顿饭以示祝贺。这次出行除我们一家五口外,随行的还有“暖暖”,一欣同事的孩子,多多的“大姐姐”。她的加入给我们注入新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说起“乔家大院”,早在八十年代去过一次、九十年代去过两次,近十几年还真没去。这一去还感觉“变化太大了”。</p><p class="ql-block">所谓“变化”:一是山西文旅产业整体在推进;二是对晋商“乔家”文化传承的更成熟。</p> <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晋商驰骋欧亚数千公里,称雄商贸数百年,创造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商业盛况。而晋商中的乔家,富甲一方200多年,泽被超过6代,有“晋商翘楚”之称。</p><p class="ql-block">要想真正读懂这个“晋商翘楚”,我们还得从“庭院深宅”“匾额楹联”,并借助“影视剧情”解读它。</p> <p class="ql-block">探古寻迹,了解乔家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近30年来,我曾四次探访了这座“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同治、光绪和民国时期曾多次修缮,如今依然存着初建时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据乔家族谱记载,乔家创业的始祖名叫乔贵发。乔贵发出生在乔家堡,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备受亲朋们的歧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乔贵发于清朝乾隆年间独自一人走西口,经萨拉过绥远,到内蒙的包头。当时,包头城地处要塞,又有黄河水利之便,经济日趋活跃。乔贵发抓住这一时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苦干了30年。由小商贩起家,到后来开设广盛公字号,为乔氏家族的兴旺开辟出一条黄金通道。</p><p class="ql-block">有了乔贵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严厉的家规,乔家的一切都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越走越稳,到了乔致庸这一代已经是乔家的第三代了。</p><p class="ql-block">年轻的乔致庸本是一个一心向往圣贤书的书生,对于家族生意他一向都是不闻不问,由其大哥打理。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生意中,乔致庸的大哥被对手暗算导致吃了大亏,后一病不起,乔致庸临危受命接管家族生意。</p> <p class="ql-block">乔致庸也不愧是商贾之后,做生意有非常独到的眼光和手段。他接手后不仅其家族本来的老本行粮油、丝茶等生意稳步增长,他还用长远的目光看到开设票号一定有利可图。于是他先是开办大德通、大德恒两家票号,然后迅速扩张至20多个城市,成为当时在全国都数一数二的大票号。</p><p class="ql-block">随着乔家票号的据点增多,他的口碑也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同时他也是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国难当头时,他是捐钱捐物。甚至当年慈禧出逃北京时,还受到过乔家的隆重接待,当年赏赐的两盏“九龙灯”至今还挂在乔家大院里面。</p> <p class="ql-block">1907年乔致庸去世后,他的子女依然守护着家族的生意和家族的诚信,在抗战年代还为部队捐献了不少弹药和装备,他们的一颗爱国之心就像薪薪之火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到1953年,乔家的产业基本上都关闭了,虽然产业没了,但是乔家的那座大院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依然矗立在山西祁县。似乎在诉说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观匾赏联,感受乔家家规家风</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城堡式建筑,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在这座闻名遐迩的宅院,匾额楹联构成了一道底蕴深厚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其一,大门匾额“福种琅环”。这块匾额据说是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面谕赠送给乔家的。据说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前往西安,途经山西时,费用吃紧,为解燃眉之急,她下口谕向乔家借银10万两。乔家没敢怠慢,及时奉上。后来局势稳定,慈禧回京后没忘记乔家“雪中送炭”的慷慨,遂赠以此匾,以褒奖乔家护驾的功劳。</p> <p class="ql-block">其二,大门“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副铜板楹联镶嵌于乔家“在中堂”大门上。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撰写赠予乔家的一副对联,意思是子孙贤能,家族将繁盛壮大;兄弟和睦,家庭能富贵利达。古语讲“家和万事兴”,该联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和谐、包容、大度等“和为贵”治家理念。</p> <p class="ql-block">其三,“百寿图”照壁“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该楹联雕刻于乔家“在中堂”大门对面的“百寿图”照壁两侧,是晚清军政大臣左宗棠为乔家题写的,意思是减少个人私欲,以恢复人之本性,顺应自然天理;积蓄修养道德,才能符合礼乐法度、社会规范。</p> <p class="ql-block">其四,大院外照壁“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该楹联雕刻于“在中堂”大门外照壁两侧,意思是在经营事业或与人进行商业来往时,行为要遵守社会道德法纪,诚信规范;与人交谈时要使人心安,说话去除雕琢修饰,真诚实在。</p><p class="ql-block">其五,大门阁楼“履中蹈和”。这块匾额悬挂于“在中堂”大门的阁楼上。“履中”原指走路脚不偏,这里意为遵循中庸之道。“蹈和”指处世待人平和诚恳。该匾意思是秉承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中正谦和。宅院主人名字乔致庸与堂名“在中堂”皆取儒家核心思想“中庸”、“执两用中”之意。乔家以此治家,讲究忠厚和睦,不偏不倚,和而不同。</p> <p class="ql-block">乔家的匾额楹联,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列举只是其中的凤毛麟角。它们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身,意义深厚,内涵丰富,不仅装点了乔家豪门望族的门面,而且蕴涵着宅院主人修身治家和经商处世的道德志向及生活情趣。其人文魅力至今闪耀,让前来观赏大院的人们在出入俯仰间得到熏陶与启迪。</p> <p class="ql-block">回顾影视,体验乔家庭院深深</p> <p class="ql-block">对“乔家大院”了解,别说外地人,就是好多晋中人,大多来自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中央电视台曾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张艺谋为拍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物色景地,走遍了大江南北,包括徽州民居,江南水乡,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宅院都看过了。最后来到山西晋中,因为电影的剧情与乔家大院的结构更加吻合,所以张艺谋选中了乔家作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场地。</p> <p class="ql-block">现在来看,乔家大院的建筑布局结构与《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和电视剧《乔家大院》里妻妾成群的剧情场景的确珠联璧合:6个院落各自为政,众多妻妾一人一宅;19栋小院各俱风采,与其追求的艺术效果天然巧配。电影中何赛飞扮演饰演的三姨太,因需要一个清唱时独自表演的“舞台”,乔家的2号院结构正好与剧情所需要的好似天然做就。</p><p class="ql-block">我在“探访”乔家大院时,导游一再强调,乔氏家族的族规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剧情不尽相同,影视剧的表演只是为剧情需要,实际与乔家大院没有太大关联。</p> <p class="ql-block">现在,乔家大院的一号院、二号院,屋内陈列着乔家的家史和祖传的各类珍宝—犀牛望月镜、古印、九龙灯、万人秋等。三号院展示“县县皆商,人人皆贾”的祁县、太谷、平遥三县晋商富贾的字号招牌,以及各行业使用的器物,如帐薄、票据,还有鳞次栉比的店铺的模型等。五号院、六号院用以收藏晋中一带婚丧嫁娶,年事礼仪和农氏习俗的器具。四号院是原来的“书房院”,现在改建成了花园。</p> <p class="ql-block">从影视剧热播以来,乔家大院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的旅游者,现在每年收入几百万元人民币。特别是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更应该给霞光四射的乔家大院添色增辉的。乔家大院不仅成就了张艺谋等影视艺人,它的声名远播也给乔乡人带来了滚滚的财源。</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歌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缘苦短叹人间路长,</p><p class="ql-block">不能够容我细思量。</p><p class="ql-block">繁华瞬间如梦幻一场,</p><p class="ql-block">世上人有几番空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去秋来叹世事沧桑,</p><p class="ql-block">算人生成败相当。</p><p class="ql-block">登临远望看山水迷茫,</p><p class="ql-block">情通天下一路奔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番起落雨暴风狂,</p><p class="ql-block">转眼间鬓已成霜。</p><p class="ql-block">留住所爱留住所想,</p><p class="ql-block">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