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的故事

吴健明

<h3> 油的故事 2023.03.19 <br> <br> 人们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首当为先,接柴和米故事后,今天续个油的故事。<br> 六七十年代,物资缺乏,食用油是国家统购统销商品,城市居民,每人月供4两,乡下居民自种花生土榨食油。<br> 那日子,入肚油水少,饭量特别大,大人小孩无人不是三碗装。炒菜用油,煎鱼也用油,4两指标,哪能够吃?为弥补空缺,猪肉档的肥肉就是补充油不足抢手货。猪肉挡前,人们拿着有限的肉票,瘦肉我不要,肥肉是首选,那年代,不是瘦肉不好吃,而是肥肉能榨油!那些大块肥猪膏,更是猪肉佬的枱底货,专供熟人朋友之用,猪肉佬也就成为当年流行的继医生司机后,吃香的职业三件宝之一,在外识个猪肉佬,家里锅仔油气足。<br> 每逢春节过年,也是油水最足之时。杀鸡杀鹅取出的鸡膏鹅膏更是榨油的宝贵品。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将榨油后的鸡膏油渣放在一个盐缸里存放,一次我口馋偷偷地拿一小块塞入口中,哗!咸香味十足,那种感觉让我久久不愿吞下这小小的鸡膏渣。少油的日子,油香就是这么吸引。<br> 当年台城南昌街有间粮油店里,一天我见到一个老婆婆站在卖油的注油桌旁,不断地用布抺桌面上滴下的几滴余油,我以为她在做好事搞清洁,后来发现她将湿润的油布扭掐出残油放在碗里,有人问她用来做什么?她说我不够油吃,拿回家里炒菜用,唉!少油的日子,就是有人这么艰苦。<br> 有一天,南昌市场,人来人往,有个卖称耳绳卖油灰的大叔,举起一板光亮的油灰和称耳,大声高叫&quot;你买油灰吗称耳绳&quot;,这时一位外来操北方口音的大伯走到他面前,问“这油灰好吃吗?″,卖油灰大叔笑哈哈地用半唐番的广州话答道“好痴(粘)好痴(粘)″,大伯掏出张银纸说″给我一角钱油灰&quot;,大叔用小木片刮了一撮油灰递给了北方大伯,大伯接着往口里塞,顿时慌了大叔,连忙夺过大伯手里的油灰说″不能吃的&quot;! 一场误会,可能大伯肚子生锈太久无油水,一听到有个油字的食品就想尝吃,大叔又把大伯的吃字误以为广州话的粘字,以为他问油灰粘不粘,少油的日子,南腔北调,搞出个大头佛。<br> 那年代食油只有一种花生油,下乡几年,见到了乡村的土法榨油,花生碾碎用风柜去壳,用大锅将花生米蒸软,放在一个高台上的大木桶,盖上加一根长长的大树条,木尾端掛上大大的石头块,扛杆原理压力,经过压榨,清黄色的花生油在在木捅的出油槽里慢慢流出,这种花生油清纯,香味欠缺。后来又去了社办粮油加工厂工作数月,又见识了机械榨油机操作,机榨是先将去壳的花生米在机旋转炒锅里如热炒软,接着注入滚轴式榨油机,油渣分离,油渣返炒返榨两次,出油漆率高,香味足。<br> 如今,物质丰富,市面上食用油品琳琅满目,食油不再是稀缺品,买猪肉更是挑瘦的买,食用少油,讲求健康成为潮流。少吃少油的日子只有在回忆之中。<br> <br> <br> <br>  <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