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课堂”第十九届小学数学名师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记实2023.3.18-3.19

郭怡宏

<p class="ql-block">  和美课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美课堂是主张开放、包容和赞赏的,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容错的课堂,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3.18-3.19有幸参加了第十九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高质量教学观摩研讨会。为期两天的听课时间,让我们领略到了不同风格的名师风采。</p> 贲友林 《比的认识》 <p class="ql-block">  贲友林老师执教《比的认识》,整节课秉承“数学课堂: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方式”的理念,以“生活中的比”展开,让学生自主完成研究学习,“比”与我们学过的什么数学知识有联系?关于比,还知道什么?关于比,你的疑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贲老师在梳理比用来表示什么关系的过程中,通过预设比赛中的比;甲乙书本数量多少的比;900m长的路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进而逐步完善归纳比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课堂应以学为中心,贲老师说课堂充满不确定性,是课堂最魅力的地方,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不可能完全预设,课堂生成,生于学生,成于教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对话、启发,只有思考才能改变我们的实践。</p> 吴正宪 《乘法分配律》 <p class="ql-block">  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儿童,如何在教学中适应儿童的需求? 如何引导孩子们建立知识模型?吴老师说教师一定要换位思考,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自信和创新意识。要包容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这种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这么说,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也是这么做的,吴老师本节课讲《乘法分配律》,从三个故事情景入手:①5位同学定校服,上衣40元下衣60元,算下总钱数、②长方形周长、③两面墙上贴瓷砖。孩子们自然的表示出两种算式,这时吴老师说这里的“=”不再是一个结果,而是连接了两个相等的故事,孩子们此时大概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一些懵懂感觉。趁热打铁,吴老师安排第二环节,让孩子们通过说一说,写一写,试着把感觉表达出来,这样的例子写不完,顺理成章之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顺滑的流程,不愧是我们的数学女神,我最佩服吴老师课堂的地方,就在这课堂不像课堂的感觉,只是自然的对话便解决了一个个数学问题。今天的课不是按部就班的预设,这是真实的课堂,既是真实就会有不确定的孩子!吴老师的课上,孩子们也会有钻牛角不明白的时候,我们看到吴老师不厌其烦引导着孩子一遍一遍找,一次一次圈,一点一点的概括,一遍遍的理清算理,利用孩子们的错误理解运算的意义,进而推动课堂,在每一位孩子心中建立了初步的乘法分配律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吴老师为青年教师指导教学</p> 王永胜 《异分母加减法》 <p class="ql-block">  传统教学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的计算不难掌握,算理让学生主动探索也不难解决,难的是这节课数学的本质,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由于分数单位是很多的或者也是变化的,学生对于这点上的理解是有点难度的。</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课前便帮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本质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相加减,又用折纸画图的方式帮孩子们理解为什么2/5+1/2=9/10,它们又是如何从不同的计数单位变成了相同。王老师指出我们要把计算当成推理,通过推理获得计算技能。让学生循着算理,发现算法,驾驭算法,更要重视数与运算的概念教学,将算法归结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p> 储冬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 <p class="ql-block">  储老师的课以什么是策略?什么样的方法算的上是策略?我们该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正是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孩子们开始了思与行。</p><p class="ql-block"> 储老师通过创设运动会上的三个情景,让孩子们一步一步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有序的列举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完成任务。在储老师的问题驱动式教学下,引领者孩子们数学学习逐步由“爬楼梯式”走向“登山型”。</p> 俞正强 《认识速度》 <p class="ql-block">  “速度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有快慢”“还有谁有速度”“交通工具有速度,吃饭有速度吗”……俞老师用他独有的对话方式,让孩子们迅速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再利用小狗小猫赛跑让孩子们经历一个以速度为指向的从活明白到想明白,再到学明白的过程。</p> 罗鸣亮 《分数的意义》 <p class="ql-block">  罗老师说他的这节课来自一位老师对3/4的看法,3年级时我们教孩子3/4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取3份。到了5年级,教材变成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那这个3是不是表示3个饼哪?</p><p class="ql-block"> 把3个饼分给4个人,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可以怎么分,为什么五年级的孩子不会了?结合整节课,我们看到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种种困惑,比如他们会认为分数不是一个数而是代表平均分的关系,因此便有了1/3+1/3=2/6。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看到罗老师的“等待”,充分尊重了孩子们内在的生长法则,并不着急引导,而是又抛出“5÷4”、“11÷17”让学生去解决,孩子们通过探究,明白了11÷17表示的是11个1/17,孩子们在不断地问题中逐渐明白分数除法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正如罗老师所说“善”等待,溯源说理的本质,等待学生找到那条通往成长的道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权者。</p> 黄爱华 三角形的高 <p class="ql-block">  黄老师以三角形可以研究什么入手,引导孩子们说出,我们可以学习它的定义、特征、分类、大小、性质。让孩子们先在脑海中列举出三角形的图形元素,帮助孩子们找到建构三角形知识网络的立足点,拉出了一个单元的整体框架。课堂以已知三角形两点怎么画出第三点展开,随着C点位置的不同,孩子们逐步解决了什么是高?高是什么样的线段?它与生活中的高一样嘛?</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初中高中等教学案例,为我们简述知识网络的作用,这对大单元教学又有什么意义,黄老师指出大单元教学是在知识结构下完成的,它针对的是知识间的难联系,难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难迁移的知识体系。我们要做的就是有层次,有逻辑的开展结构化教学。</p> 强震球 《常见的数量关系》 <p class="ql-block">  学生是学业质量的主体,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聚焦本质,内容凸显联系,情境关注儿童,方式讲究多元,来建构更具儿童生命力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强老师让学生们从认识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整理并感悟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其中的数量关系,自主尝试用线段图表征关系,进而体验模型思想。学生从体验—说明—概括—感悟—迁移,一步一步建构模型。</p> 周卫东 圆的周长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画圆,建立曲与直的联系,接着通过割圆推理,让学生感悟圆的周长在直径的3倍到4倍之间,那这个数应该是多少?紧接着周老师带着孩子们重溯数学家对于圆周率的研究,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最后让学生经历操作、测量,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再利用几何画板向学生们证明π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回顾整个研究历程,周老师注重设计大问题,内容结构化,催生学生真学习,培养思维力,聚焦深度学习,聚力高阶思维,聚情以生为本。</p> 学习记录

老师

课堂

孩子

学生

教学

分配律

分数

数学

我们

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