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所闻的澥浦大街

陆雄飞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的千年古渔镇澥浦,曾经有过让人自豪的繁荣和富庶,这是一个有历史,有魅力,有故事的地方。古镇有条大街,人称澥浦大街。本人曾在距大街一步之遥的金家弄度过近二十年的童少年时期,在这里留下我不少稚嫩的足印。网友《东海钓客》曾发文讲述了澥浦大街的前世今生,拜读后收益匪浅,受其启发,今天也讲讲我所知所闻的澥浦大街,聊以表达一个耄耋游子对故乡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b>澥浦大街是古镇的大动脉</b></p><p class="ql-block">澥浦大街分南街和北街,南街又称老街。路面均由赭色石板铺成,街两侧为两层短檐楯木结构楼房,房屋密集,古色古香。它似一条大动脉,贯穿着这个千年古镇的南、北、西、东,而围绕大街而建的条条小巷则是血管,它们连通着古镇的家家户户。</p><p class="ql-block">南街(老街)始于“南巷口”,北至“城门口”。“南巷口”通过深漕跟弄,连结浙东的山南地区,沿着老海塘可直通镇海。“城门口”通过古道越过凤凰山的大嶺岗墩,与浙东的山北地区连结。南街(老街)也是古镇的商业区。街上店铺林立,南北果品、烟酒杂货、日用百货、棉布绸缎、饭店点心、租赁典当、邮政代办、中药补品、理发钟表等等各色商品和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除固定商铺外,每天还有集市,它是包括周边村庄在内的规模最大的农村交易场所,每天从清晨开始,本镇渔民从海上捕捞的水产海鲜,附近农民当天采摘的菜蔬和土特产,摆满街面两侧。本镇及附近村庄居民家里有红白喜事,来客待饭,都要来集市采购,整条大街叫卖声此起彼伏,人头攒动。而夏日的街头夜晩是另一番景象。每当日落西山,商贩纷纷在街的两侧占位设摊,卖馄饨、卖割香螺、卖五香蚕豆、卖消暑的“刨冰”、“液花”,还有说书唱戏等等。这些摊位都点上一盏小油灯,整个街面灯火点点,人影闪闪。大人们手执大蒲扇,身穿大裤衩,脚拖木拖鞋,或围坐纳凉,谈谈笑笑,或溜溜达达,悠闲自在。小孩们向家长要两分钱,可以买一小杯五香豆,边吃边听说书人讲“大道”,或互相追逐嬉戏,一番热闹景象。</p><p class="ql-block">北街始于与南街交叉的“大桥头”,向东经“校场头”、“行门口”、“月洞门”,直止“太横头”,这个“太横头”就是澥浦藉以发展成为繁荣古镇的避风良港, “船舶云集,桅樯林立”,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抗日期间,因宁波港镇海口封港,澥浦的港口成了外海船只进出口岸,一度曾有“小宁波”之称。“月洞门”到“太横头” 的100余米长街面,为渔货交易地,俗称“渔行街”,较大的渔行就有40余家。渔行一般是前店后坊,前店是经营场所,后坊为加工作坊。这条街上加工的虾干咸蟹、鳓鱼鳗鲞等鱼产品,由於工艺考究,口味鲜美,在省内颇有名声。每当渔汛季节,百米长街可谓是“鱼山虾海”, 充满浓浓鱼腥味的渔街,吸引了省内外大批商贩前来贩买鱼货,行人摩肩接踵,车载肩挑,车水马龙,把一条街挤得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澥浦大街的南街(老街)南起点:南巷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澥浦大街之南街(老街)</span></p> <p class="ql-block"><b>我所知道的“大桥头”</b></p><p class="ql-block">古有发源于横溪香山的香山河,自西向东蜿蜒十余里,经斗门江、朝天江、乱涨网港后进澥浦到太横头流入大海。为方便河两岸的交流,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在澥浦老街中段建桥,南北向跨于该河,桥面宽4米,始名“澥浦桥”,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改名“永年大桥”,俗称“大桥头”。此桥为镇海县有记载以来最早桥梁之一,也是古代外海与内河交接处,对澥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桥也是澥浦古镇开山之作,历史上都把大桥建设之年(唐太和二年)作为澥浦镇始建的年代。随着时间的推延,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沉淀,“永年大桥”下的大河逐年枯竭,直至消失。桥北的大河在枯竭后的河两岸建起房屋,形成“北街”。“永年大桥”也就失去了其作为桥梁的作用,最终被掩埋在石板底下,只是“大桥头”的名称一直遗留下来,这就有了“老街留有永年桥,北街建在河两旁”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永年大桥消失了,但北街的形成,其与南街(老街)十字交汇於大桥头,使“大桥头”成为该地区的交通枢纽。从“大桥头”往东,通过北街的尽头是太横头,那是人来船往的繁忙的海港。往南经过南街(老街)起点的南巷口,联结山南平原地区,从陆上直达镇海。往北通过南街(老街)终点,翻过凤凰山的“大嶺岗墩”即为经济发达的山北地区。往西,走过陈家弄,到余严村,前面是以横溪(今九龙湖镇)为中心的物产丰富的山区。</p><p class="ql-block">在“大桥头”偏东南有口深井,井边立有一碑,叫“奉宪勒石碑”,这可是一件“宝贝”,被列为浙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街拆迁前夕的“大桥头”一角,永年桥就在石板下</span></p> <p class="ql-block"><b>澥浦大街里的文物</b></p><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渊源,造就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留有不少具有文物级的遗迹,让古镇更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由於历史原因,有的遗迹已被破坏。现存的有: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镇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镇海区级文物保护点五处。遗憾的是千年古寺息云寺已被毁。在澥浦大街有奉宪勒石碑、月洞门、五都神殿的戏台、清代渔业公所四项,这四项文物可以说是澥浦现存文物级遗迹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奉宪勒石碑(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澥浦老街大桥头的《奉宪勒石碑》,是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共四块)之一,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高2.2米、宽1.2米、厚0.2米。碑额“奉宪勒石”四字(即意奉浙江省政府最高官员的命令),清光绪三十四年,“宁郡厘捐总局”立。碑文记述镇海内河航道货船通行路线、关卡设置、免捐区域、巡查惩处等内河航运管理章程,为大运河(宁波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月洞门,(镇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月洞门,位于澥浦古镇北街东,凤凰山与息云山之间隘口,临近太横头。月洞门拱圈全用条石错缝相叠筑砌而成,阔4.4米,高4米,深5.4米。月洞上刻有匾额,两旁有楹联,东额“海不扬波”,左联“地灵人杰,於今围抱乐升平”,右联“海阔天空,在昔澎湃夸浩荡”;西额“迥澜毓秀”,左联“廻环形势,遥连澥浦之名山”,右联“磊落石棱,相接梭城之胜境”。关于月洞门的功能与形成过程有二种说法,各有道理,现无定论:一曰“洞桥”,经考证,古时候息云山与凤凰山中间为山峡,有溪流通海,为使两山间渔民往来方便,就在两山间建造了一座石砌洞桥,下通溪水,后因地形变迁,溪流断绝。二曰“闸洞”,凤凰山与息云山之间原有个隘口,是古代的泄洪道,西面的香山江水蜿蜒十余里经泄洪道口流入东海,在此建闸以控制江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澥浦“五都神殿”戏台(镇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五都神殿”位于澥浦大街南街(老街)北终点,凤凰山麓,建于明代。旧有中军殿、前殿、戏台、看楼、大殿、流芳厅、角亭等建筑。现存戏台、看楼保存完好。戏台建筑面积25平方米,铸铁台柱,歇山顶,高两层,三面临空。在戏台顶部正中穹隆形的圆形藻井全部用镶金雕刻,制作上巧夺天工,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是镇海区目前保存得最完整、最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代渔业公所(镇海区文物保护点)</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澥浦大街北街,月洞门南侧的《清代渔业公所》是清光绪十八年在澥浦建立的两个渔业公所之一的维丰北渔业公所,是宁波、定海两地90余处渔业公所留存下来唯一的渔业公所遗址,成为90余所渔业公所的重要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b>澥浦大街的“校场头”</b></p><p class="ql-block">北街西端,离“大桥头”不到50米的地方是“校场头”,曾是澥浦小学所在地。早在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澥浦士绅、廪生金彝募资创办“澥浦学堂”,民国伊始改称“澥浦学校”。早期的“澥浦学堂(澥浦学校)”没有专门校舍,借用位于“城门口”的“雨花庵”办学。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在外经商发迹的澥浦藉爱国富商蒉允芳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建设,出资在校场头建造了三幢以风雨廊相连的2层新校舍,时为镇海北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师资最强的新型学校。解放前夕,这里是澥浦镇中共地下党党员人数最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解放初期,该校遭盘居在舟山群岛的国民党飞机轰炸,南楼和中楼被毁,两名教师一名校工罹难,学校被迫停办。舟山解放后,排除了国民党空军对浙东沿海的干忧,澥浦小学也在蒉允芳先生的豪宅蒉家大屋复校,这是蒉氏家族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的又一次重大贡献。校场头校舍残留的北楼经修理后成为刚刚开办的澥浦中学的校舍。澥浦中学新校舍建成后,该处成为一个小型民办企业的厂址。</p><p class="ql-block">澥浦小学大门外有块空地是古镇的柴市。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农村基本上是无电无气无煤,澥浦镇的居民也同样过着“照明靠点灯,做饭用柴烧”的日子。一个几千人的古镇每天解决吃饭喝水需要消耗柴火量可想而知。除了部分居民有能力到附近山上去砍柴外,大部分居民的柴火需要周边山区的山民们提供,校场头的那块空地上的柴市也就因时而生。作为澥浦大街集市的组成部分,其作息时间与其相同,清晨,周边山民来澥浦卖柴的都集中在此,由“称手”(中介人)代称重、算账,再由卖者挑到买者家中,交货付钱,可谓买卖公平。“称手”兼作柴市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处理有关纠纷,收取一定管理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曾战斗在澥浦的原中共地下党党员参观澥浦小学“校场头”旧址。照片中背景为该校址的北楼</span></p> <p class="ql-block"><b>澥浦大街的大饼、油炸桧(油条)</b></p><p class="ql-block">澥浦大街有不少糕点食品店,最平民化的要算大饼油条店了,数量也较多,光南街就有四家。冲着糖坊弄的那家距我家最近,后来这家大饼店关张,变成缝纫店,再后来成为澥浦邮电所的所址。咱澥浦人把油条称为“油炸桧”,这大概是“油炸奸臣秦桧”的意思吧,可见小吃的名称也反映民心民意。虽说是平民化小吃,但一般人家也不是经常吃的。二个大饼,一条“油炸桧”,裹在一起是一餐奢侈的早餐。“油炸桧”蘸酱油下泡饭,“油炸桧”酱油汤下干饭,都能让人吃得惬意。大饼的品种还是蛮多的,除了最普通的芝麻大饼外,还有油酥饼、葱花饼、糖大饼、咸光饼等。油酥饼是这些大饼中的上品,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较多油酥,一层面粉一层油酥,层数越多,质量越好。因此一般大饼店没有现成的供给,如果你想吃这一口,得去大饼店定制,与师傅讲好数量,缴完钱后站在炉子旁边等待。待“产品”出炉,趁热咬上一口,那是满口酥香,不小心还会酥渣落地。油酥饼的价差不多是普通芝麻饼的一倍,一般人家也就偶而吃上一次。而咸光饼是这些大饼中制作最简单,价格最低廉的,用面粉加少许盐揉后做成芝麻大饼相似大小,中间开一孔,烘烤后即成。小食品,深寓意,它可有不少流传民间的动人故事。传说的版本甚多,都与戚继光抗倭有关。相传明朝期间,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受到流窜在这一带倭冦侵忧。戚继光奉命率戚家军抗倭,但因战事频频,无暇顾及架锅造饭。戚继光根据民间制饼的启示,制作了只有咸味无任何其它副料,中间留有孔洞的饼,称其为“咸光饼”。用绳子将饼穿孔成串,便于携带,又能长久保存,行军、打仗时带有它,饿时可随时食用,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为抗倭胜利起到一定作用,深得官兵们的欢迎。后来这饼流入民间,普遍食用,从此在东南沿海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饼、油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