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西安大雁塔 碑林

王正龙

陕西博物馆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br>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nbsp;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br>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br>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于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传诵千古。<br><div>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凡新科进士及第,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一起曲江流饮作诗品评(皇帝也必于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杏园探花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墙壁上留念,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br></div> 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当属白居易。他27岁一举中第,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br>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隶属于陕西省文物局,主要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等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碑林成立。1953年,孔庙被扩充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区。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成一座独立的博物馆一西安碑林博物馆。 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81件/套,举办展览8个,教育活动285次,参观人数87.68万人次。 2008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馆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nbsp;&nbsp;2018年10月,西安碑林博物馆被评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之后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其中,陈列在碑亭中的《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注书,被誉为“迎宾第一碑”,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 2000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入编《新千纪的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出版社)。 同年西安碑林博物馆成建正撰文《西安碑林与世界文化遗产》发表于《碑林集刊》(六),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同年2月24日,《三秦都市报》发表《西安碑林离“世界文化遗产”有多远》—文。 同年3月07日,《陕西日报》发表《西安碑林要想金榜题名治理周边环境是关键》一文。同年9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受邀参加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世界遗产风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