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闲云】《高中语文老师忆记》

南山闲云

<p class="ql-block">《高中语文老师忆记》</p><p class="ql-block">十月金秋,汕头二中迎来百年校庆,同学们相约回校参加游园活动,借机也了解了母校历史。在校史室,看到高承光老师一幅书法作品,笔力章法底蕴深厚,不愧粤东第一篆之美誉。对其赞叹之余,不由联想到当年二中高中的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汕头二中的老师,可以说是藏龙卧虎,高手云集。我们读高二开始文理分班,我选读文科班。当时文科班有三位语文老师同期分类给我们上课。其一是吴奎信老师,负责教写作。他是出身名校,八十年代中后期调汕头大学任教授。他上课声情并茂,指天画地,喜欢用通俗语言授课,既注重写作规范和技巧,也有带学生到户外观月写文之记事,作风比较务实,但略欠深度,对其印象尚可。其二是杨永泉老师,负责教语法修辞。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汕头市教育学院院长。他是北方人,讲课吐音很重,性格古板,作风严谨细致,但由于缺乏授课灵性,给学生印象是可敬但不可爱。其三是沈吟老师,负责教语文课文。他是汕头市第一批右派,韩江纵队出身,个性鲜明,才华横溢,学养过人,是当时汕头的语文名师。沈老师上课既有严谨治学一面,也有放纵心声的才情。记得他讲《屈原列传》时,仅开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段文字,旁征博引,以史证文,足足讲了一节课仍意犹未尽。课文文本于他而言,是他展现学识才情的介质。对其他比较浅显课文,他只是粗略带过或干脆不讲。有时心血来潮,给学生介绍并朗读《诗刊》中的诗篇或是他自己的新诗作品,说到动情处,竟然眼含泪花。沈老师于七十多岁时,余夕夜听马季相声,因触发心志,大笑而亡,惜哉!他是我最喜欢的中学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能得到上述三位名师的授课指导,至今仍然是我引以为荣的学生经历。</p><p class="ql-block">上面讲到的高承光(煜)老师,出身汕头实业界名门,早年毕业于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博学多才,是书法名家(尤擅篆书)、诗人。对古籍辞源研究颇深,可惜没有留下专著,但从其诗作用典之入化,就可见一斑。就其学养,足可入大家之列。由于他出身的原因和右派身份,在那特殊时期,他在二中只能教数学几何,但当时二中许多语文老师如对古文国学存有疑惑,大都要找他解惑,连沈吟老师都不例外。据说,高承光老师文革时期下放回乡,家中只有《辞源》一书可读,他只能借其度日,春秋十载,反复研读无数遍,对汉字之渊源索引了如指掌,随便问一字一词,都可以马上应对溯源,甚至指出某章几页几行,无一差错,有陈演恪治学之风,实在令人钦佩不己。</p><p class="ql-block">回忆四十年前的校园时光和老师风范,至今仍记忆犹新。师者,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以身立范,引导塑造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格风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写于2021.10</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