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名师贲友林课堂有感

刘庆江

<p class="ql-block">和美课堂中又看到了贲老师。这是第二次现场观摩贲老师的课。第一次是在21年4月份的名师中国行,就被贲老师深深的吸引,之后关注了贲老师的公众号,时不时的翻阅贲老师的真实课堂实录。印象比较的深的是贲老师做的一场《相信坚持的力量》公益讲座,通过自己的成长轨迹传递出满满的生长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 第一次观摩贲老师的课</p> <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贲老师公益讲座:你永远可以相信坚持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今日,贲老师又带了新课标背景下的新课:《比的认识》。由于这几年带的都是六年级,对比的认识这一课比较熟悉。结合贲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产生了反思。</p> <p class="ql-block">一、生活情景中找比,学生汇报辨关系。</p><p class="ql-block">贲老师的导入开门见山,就是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比,并解释这个比。学生听过比,见过比,但解释比还是挺难的。贲老师留给了学生充足的空间。探究新知,只靠学生是不行的,贲老师一定做了无数的预设。为了让抽象的比具体,贲老师提醒学生带单位(也是为下一步的对比分类做铺垫)。学生思维受到限制,贲老师就列举启发大家。这些无不印证了贲老师的那句名言“课堂需要预设,但不能全部预设”。这样的过程或许并不华美流畅,但学生自发生成的课堂却是最真实,最有效的!!</p> <p class="ql-block">二、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留给学生充足的体验。对比自己的课堂,我在教授比的意义的时候,借用了国旗。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长与宽,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学生解决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待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便告知学生,除了用除法表示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样关系,然后就是让学生模仿写出更多的比,总结什么是比。我的课堂中,只是表达了我想表达的内容,学生是被老师牵引着,思维受到了极大的束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于比的认知不足(尤其是忽略了比还可以表示相差关系)不敢放手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想象,另一方面是注重了比这个概念的总结,忽略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概念本质的过程。贲老师的这节课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完整概括出比的意义,但贲老师却无时无刻的不在让学生体验比的模式,体验比能表示的涵义。</p> <p class="ql-block">三、不放过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任何情形。</p><p class="ql-block">学生能投入的课堂是最美的,学生能思考的课堂则是最有价值的。贲老师的课就是这样。在贲老师展示的视频《题目出错了》中,观课老师惊呼学生怎么那么厉害,六年级的学生竟然研究起了初中二年级的知识。我们可以从贲老师的引导中看出端倪。当学生发现题目有问题(这个题目还特别难),多数老师或许会告诉学生,这个题目太难了,考试不会考的,不用研究。还有部分老师会亲自算一算,然后告诉学生确实是出错了,把这个题目刮掉吧。但是贲老师不一样,他不但让这个学生思考了,还带着全班的同学一起思考。并没有因为题目的超岗或错误就中止了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同时,仅仅讲解还不够,贲老师还让同学们以本题为例,这一个数学论文,可以如何改动数值把这题变成正确的题目。果然,又有学生提交了论文。课堂或许结束了,但是思考却没有停止。</p> <p class="ql-block">贲老师把常态课上成了公开课,把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这是一种自信和勇气,也是一种实力与魄力。向贲老师学习敢于暴露、剖析自己的课堂,充足预设但又不干涉学生的思维,保留并启迪学生深入探索,那总有一天,我们的课堂也会生成思维之花。</p>

老师

学生

课堂

题目

思考

预设

观摩

体验

思维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