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学习是最美的遇见,成长是最好的风景。在美丽的三月,汉中市“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初中学段)2022年省培项目”在南郑区中所中学成功举办。汉中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副科长张露伟,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汉中市中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曾良华,南郑区教体局副局长张建军,南郑区教研室主任吴建勤,教研室书记刘尊全等出席了开班仪式。 </p><p class="ql-block"> 此次培训,由汉中市中学教师培训中心、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南郑区教体局、教研室承办,来自南郑区28所学校、7个学科、380名一线骨干参与培训。培训主要以现场示范观摩课、评课交流、专题讲座三种形式展开。</p><p class="ql-block"> 其中语文分两个班同时培训。语文2班44位老师带着虔诚的崇拜、热情的期待分别聆听了陕西省学代、教学能手杨安平、李洁老师的示范课《秋天的怀念》《陋室铭》和专题讲座《语文好课: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阅读教学共情力的支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课例展示 示范引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何谓好课?在三尺讲台追寻好课如同在追寻美丽的远方,带着奋力抵达的梦想和决心出发,经历漫漫长路的跋涉,抬头仰望处,心之所向,其实就是回归到最常识的路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到了吗。杨安平老师和李洁老师深谙其理,杨安平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和李洁老师执教《陋室铭》都遵循了这一条清晰的路线(以下简称《秋》和《陋》)。</p> <p class="ql-block"><b>从哪里来与优化教学内容</b></p><p class="ql-block"> 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教师专业功底与学情。好的课堂应该吃透课标与教材,精准找到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难点的契合点,定位教学内容与途径,从而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点亮教学的明灯。散文教学,核心就是作品情感的体悟,《秋》从散文的情感中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以情感为教学内容和主线。《陋》从“言”“文”中来,以“文”的形式和意思、“言”的核心为教学内容和主线。</p> <p class="ql-block"><b>到哪里去与优化教学途径</b></p><p class="ql-block">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更加契合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高度参与对话,意见的碰撞以及思想的交流。只要包含有价值、有意义的分享,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达到认同和共情的状态,设计的落脚点一定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思索中学会思辨和质疑,在解题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升华。《秋》到散文的情感的把握(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去,《陋》到“言”的把握“文”赏读中去。</p> <p class="ql-block"><b>怎么去与深度沉浸学习</b></p><p class="ql-block"> 散文蕴含作者深厚的感受和情感,学生只有与作者达到真正的共情,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深层情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散神不散的粗浅认识中,所以对于散文的阅读就是一种审美阅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杨安平老师紧紧抓住对关键词和关键句的品读和情感朗读,通过以“初读感知体会生活艰辛——细读品味感受母子情深——悟读明理领悟生命意义”三个板块来深入品读感知作者在文中呈现出的当时无力自拔的心境和后来对母爱的那份透彻心扉的怀念和感激,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体悟。文言文的学习,“言”的把握,贴标签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死的积累,没有真正的习得和领悟。《陋》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结合学生学情,以“诵读知语言之美——翻译通文言之意——品析感陋室之趣”三个部分,在落实文言文诵读,实词、句式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与资料助读,实现课内外衔接。</p> <p class="ql-block"><b>去了吗与学生学习状态和达成</b></p><p class="ql-block"> 好课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引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重点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的成败,关键看孩子的学习状态和习得情况,好的教学,一定是始终参与,自始至终在思维的状态,孩子们的思维高度密集、持续集中,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素养的发展。《秋》从语言到情感,静水深流地稳步推进,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避免了旁逸斜出,对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对母爱和自我生命有了重新的认知,一种深入浅出的抵达。文言文教学,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陋》由“言”到“文”,环环相扣,学生在每一步都有明晰的学习指向,每一步学习都有明晰的学习方法,在持续的思维中,对骈散句式的特点、“德馨”的姿态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身生命的发展有了清晰的方向,一种潜入深出的抵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经验交流 共同成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一个语文老师,穷尽一辈子的职业生涯,无外乎就是追求语文好课的应该有的模样。杨安平老师的专题讲座《语文好课: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给了大家明晰的答案。杨安平老师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谈起,提醒大家要审视各种样态的语文课堂,守住教育常识和规律教语文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阐释了要“语”“文” 共生读写共融。是课堂的追求,文本解读要基于教学价值。杨安平老师的讲座,学员们懂得了立足母语教育特质,以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为主体,构建有质、有趣、有品的生命课境,在真实、思辨、开放的学习场域中落实语用功能、濡养人文精神,实现“立言——立人”的浸润升华。”</p> <p class="ql-block"> 任何文本的学习,都应该是共情为最美的抵达,有共情才能有共振,不能共情共振,就是学习的失败。那么如何做呢?链接背景资料。恰到好处的资料链接可以扫除学生与文本的隔阂,助力激发学生的共情,从而挖掘课堂深度、拓展课堂宽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李洁老师的讲座《背景资料:阅读教学共情力的支点》,紧紧围绕“共情”“共情点”,从自己的教学思考出发,详述了背景资料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补充,拓展共情内容;适时适合,促使情绪共情;四者贯通,力求认知共情。让老师们明白了,以背景资料为支点,可以有效促进阅读共情力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 李开复说:“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今日培训,从课例展示到理论学习,全面丰富的内容让人倍感充实。语文2班参加培训的老师们都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大家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现场积极交流研讨,各抒己见,形成了丰硕的课后反思和教学的再设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月,我们继续出发迎着春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缤纷的花朵争先恐后推开三月的院门</p><p class="ql-block">当麦田的守望纷纷站上碧绿的沃野</p><p class="ql-block">我们,一群肩负使命的追梦人</p><p class="ql-block">又一次迎来了名师引领的灿烂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课例展示让我们看见生命的课堂</p><p class="ql-block">才是我们的奔赴</p><p class="ql-block">专题讲座让我们看见智慧的思想</p><p class="ql-block">才是我们的太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怀和敬畏,我们奋力划动手中的小桨</p><p class="ql-block">切思切研,智慧一点点交汇将暗角映亮</p><p class="ql-block">把澄澈的感恩和金色的信念装进行囊</p><p class="ql-block">继续出发,半亩方塘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