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16日,甬江“八仙群”的荪湖+活动,因天气原因提前一天进行。谢谢陈老师、胡老师的组织策划和随机应变,使一群“80”后、“70”后、“60”后开启一场快乐出行。大家以慈城为起点,向荪湖、鞍山村、保国寺“延续”属于他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曾经的同事、同学、朋友、邻居,在春暖花开“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美如画”的日子相约一起去踏春。临时改期,避免了第二天的“沾衣欲湿杏花雨”,但也领略了“吹面却是西北风”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话说集合点的公交慈城站,于本尊来说从东边出发可以直接到达目的地荪湖而不必转道慈城。可是上周日与松石岭山友交流后得知:在慈城可以看到油菜花与地铁高架段同框的景色。于是被此“亮点”吸引的慢外婆还是采用了地铁+公交的方式出行。</p><p class="ql-block">因胡老师已两次实地考察,于是地铁、公交换乘、专线、“微线”对应的出站口、站名、间隔时间、班次等情况以图片形式公示于群内,让大家出发前即了然于胸。故“按图索骥”,出站转两个弯就到了集合点。不好意思的是出地铁站后,一下子分不清东南西北,还是开启了导航,唧唧歪歪滴折腾了一番。于是到站还是晚到2分钟,微21路车已经走了。我们只能等下一班车,其中的30分钟间隔时间成为慢外婆寻找拍摄对象的好机会。只是转了一圈并无收获时,才猛然醒悟山友一定是搞错地方了,他说的美景应该是在关山河站附近。虽然地点错位,寻景“泡汤”,最终勉强从公交车站栅栏缝隙处“抢拍”了一张油菜花背景的列车行进图了结心愿。</p> <p class="ql-block">慢外婆似乎太较真了为了拍摄预想中的照片,与第一次参加活动的“竹海涛声”一起,不惜绕道、转车,来回折腾,最后也只拍到一张不甚理想的照片。不过3月17日晚间看北京电视台节目时,发现有专门介绍如何在京郊拍到“开往春天”的列车,提供列车通行时刻和观赏位地点、方位,便于众看客“依样画葫芦”。似乎有此执念的人也真不少呢。不过说实话,打卡“开往春天”的列车,确实是城里人追寻春天脚步、体验春暖花开的好方式呢。而没有自驾能力的老人,借助公共交通更是不二选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荪湖公园,一眼扫见的是曾经跟着孙辈一起熟悉的熊大和熊二塑像,</p> <p class="ql-block">樱花树下大团圆,全团20名成员出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和应先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如教科书般的坐姿,学习了👍</p> <p class="ql-block">自由论谈</p> <p class="ql-block">两位与柳树有约的女士。左边的陈师母每次参加群活动都会给大家带来好吃的东东。这次用双肩背书包背了一大兜蜜桔🍊,刚到第一站就给分发给大家。谢谢陈师母提供的最佳VC,哈哈,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右边的王老师是八仙群的“守门员”。每个早晨为大家送上温暖的问候。从建群开始连续多年。有个说法,一个能长期存在的“群”通常需要两个条件:一个守时、负责的“看门人”,一个热心的“话痨”。这样才能保持“群”的活力,真正成为群友们共同的家。谢谢王老师为“八仙群”所作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最佳上镜——应先生</p> <p class="ql-block">应先生与小商夫妻俩。照片左下角的红色拉杆箱是本次活动的大功臣。开始还搞不清原因,不知道这里面到底装了啥宝贝,让小商一路不嫌麻烦地拖着。午饭时才领悟到,大家分享的美食——东北凉拌菜就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再来一张姐弟合照。</p> <p class="ql-block">先遣部队</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最年长的参与者,“80”后张老师——张大姐。</p> <p class="ql-block">在荪湖遇上2023樱花季。与此刻高调的宁波樱花公园挤挤挨挨的赏花人,纷纷扬扬的樱花雨相比,虽然气氛、人气有差距,但在慢外婆的眼里依然是最美的樱花季风景。谢谢应先生拍摄。</p> <p class="ql-block">六位“80”后按年龄顺序排列。张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张大姐,精气神十足的排头兵。</p> <p class="ql-block">“70”后的队伍最庞大,不过有三位也是今年刚刚新晋级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成众,慢外婆和竹海涛声分列两侧,是“60”后。中间的沈老师是六零后,刚加入退休行列不久的新兵。也是我们学校最新版的退休教职工“领头羊”。</p> <p class="ql-block">我和竹海涛声的合影。她是第一次参加八仙群活动,而我俩最早的合影可以追溯到80年代。</p> <p class="ql-block">1981年摄于宁波市儿童公园。</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制作的影集: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美丽乡村,艺创鞍山。打卡鞍山村。</p> <p class="ql-block">张大姐是摄影老前辈,市老年大学体育舞蹈的专业教师 。十多年前已是老年大学摄影专业学生,经常扛着长枪短炮到处拍照。当她因年龄限制辞去教职后,放下了对老年人来说体力负担太大的重武器,爱上手机摄影。经自我学习兼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后,成为动态图片制作、视频拍摄、制作高手。带动老教师们一起玩抖音,玩剪映、秒剪,能在荷叶上摆谱,变身双胞胎,这脑力、体力都是杠杠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荪湖出来前往鞍山村翁家小村时拍摄的田野风光。</p> <p class="ql-block">张大姐拍摄的“特殊中餐”。感谢应先生和小商尽地主之谊,让群友们分享了自制的东北凉拌菜。让张大姐有了拍摄题材。东北凉拌菜真棒:咬一口脆脆的,酸溜溜、有点甜也有点微辣,味蕾瞬间被打开,不禁直呼:太好吃啦。午餐中还分享了沈老师、朱老师制作的菜肴、水果,虽然慢外婆没带啥点心,点了一份青菜鸡蛋面也很难吃,几乎只喝了点汤,却也吃得饱饱滴,不善做菜的慢外婆坐享其成滴享用了丰盛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小商不仅做菜是行家里手,玩短视频更是高手,一路走来,不仅让慢外婆“上镜”,还教会了朱老师拍抖音。再次为能干的小商👍👍👍</p> <p class="ql-block">下午重头戏:参观保国寺。保国寺门票凭身份证购买,本尊也能享受半票了,不知不觉中已一脚跨入高龄老人的门坎了。如果携带三十年教龄荣誉证书。还能享受免票优惠呢。回家赶紧找出小红本与身份证放一块,免得下次出门又忘了。</p> <p class="ql-block">蒋老师拍摄“东来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保国寺与记忆中的完全不一样。记忆中保国寺一侧有个院子,院门呈圆形。进院可以登山,山势挺陡。半山腰上有一个长廊,开了个茶室,供游客观景、休息。现在保国寺大门延伸到马路边,进入大门后还得走好多路才能到达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1980年,人生中第一次因为莫种原因来到保国寺并留影。</p> <p class="ql-block">位于宁波江北区灵山山麓的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木构建筑。是印证中国宋代建筑的范式标本,也是佐证当时中国建筑文化对外输出的典型史迹,更见证了区域建筑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的观景台,视野开阔:油菜花田、河流、远山、小树林、道路等一览无余。俯视之下,变成一幅美丽画卷,让人充分享受登高望远之乐趣。只是想不起来,这一块风水宝地是我记忆中保国寺原貌中的哪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古建筑群。保国寺始建于东汉,定名于唐。现存的大殿建于公元1013年北宋年间。是我国南方地区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美的木构遗存;是十一世纪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建筑范例之一,堪称“建史奇珍 · 匠意杰作”。</p> <p class="ql-block">从保国寺看宋代——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p><p class="ql-block">过去史书中提到宋代——统治者软弱无能,最终惨遭覆灭。然而,回眸那一千多年前的社会,宋代废除了唐代的徭役制,大大激发了百姓的创造力。</p><p class="ql-block">保国寺选址于山凹处,易于抵御风暴、地震,建筑群布局似对称又不失庄严,能与涧水环境融合,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但人们为寻找百年大树作为造屋之材已觉困难之时,保国寺大殿使用了拼合柱、拼合梁,出现“绿色建筑”理念。当前代的室内藻井仅仅采用纵、横木枋加上八棱锥的形状时,保国寺大殿上则用层层出挑的华拱、弧形的令拱承托着圆形的穹窿顶,其技术高超无一企及,其绚丽多彩如见琳宇。保国寺大殿所见,正如当代史学家所言“中国文化之演进造极于赵末之世” 。“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政府、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重整保国寺的中兴之师——德贤</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保国寺著名的无梁殿是由被称为中兴之师的德贤大师在宋祥符年间修缮。有记载曰:</p><p class="ql-block">尊者姓施,名则全,号德贤,又号叔平,落发于保国寺法智大师门下,学习教规。叔平才气凛然,性直气刚。当时,南湖十大弟子,群推师为首。</p><p class="ql-block">宋祥符年间,师复过灵山,见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居凡六年至祥符癸丑(1013年),山门大殿,悉鼎新焉,升斗昂拱结构甚奇,为四明众刹之冠。大殿至今,屹立千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式七铺作模型图</p> <p class="ql-block">斗拱模型</p> <p class="ql-block">随着科学发展,声、光、电及计算机技术应用,观展的感觉好了许多。有些项目可以让观众动手操作,比如,我们都动手操作了瓜棱柱的拼接,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上图瓜棱柱即为保国寺大殿拼合柱的剖面及立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保国寺大殿的拼合柱是现存使用小木料充大材以承重的最早实例,将拼接缝隙做成瓜棱外形,更是独具匠心。由此也反应了我国的木构建筑用材自宋开始已朝省料的方向发展。中国古代生活在木材生长丰富的地域、选择了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但是一棵大树能成为建筑用材需要很长时间,再加上古代统治者为自己享乐大盖宫殿、庙宇、所以唐代诗人杜牧笔下就有“蜀山兀,阿房出”之句。长江下游的江南木材称得上是丰富的,然而到了唐末五代,面对战火、天灾、人祸、对木材的消耗日益加剧。为节约木材,古代匠师创造出“拼合柱、拼合梁”技术的做法;时至宋代,森林耗竭的情形更加严重,于是“拼合柱、拼合梁”的做法也被载入宋代官方建筑专著《营造法式》并推行全国。</p> <p class="ql-block">邂逅——中国木构营造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建于公元1013年间,现存的保国寺大殿</p> <p class="ql-block">木匠鼻祖——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p> <p class="ql-block">在小商指导下,学会视频拍摄的朱老师记录了参观保国寺大殿的景象,美美哒👍👍</p> <p class="ql-block">本次出游,如期进行。因天气原因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20人出游,唯8人完成下午参观保国寺活动。究其原因在于:天气寒冷,不堪承受。如开篇所述:临时改期,避免了第二天的“沾衣欲湿杏花雨”,但也领略了“吹面却是西北风”的味道。毕竟群友们年纪都比较大了,平均年龄70+,户外活动时间过长,对身体不利,各人根据身体情况安排后续行程才是最合理、科学的处置。由于慢外婆经常参与户外活动,这般天气不成问题。但是对于第一次参加的竹海涛声来讲还是一次挑战。幸亏她处置得当,回家好好“捂”了一下,没有产生后续问题,使我原本悬着的心终于安稳了,踏春活动也圆满滴画上了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