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李安老师第十次去余姚王阳明故居

百合读书

<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写在朋友圈的一篇文章【阳明心学的管理启示】 </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在讲述“知行合一”道: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通过大声朗读这句话,来感悟阳明先生喊出这句话时的神情:焦急、无语甚至无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样一个词汇、一句话语,在不同人的口里,可能就是不同的含义,如何建立一套简介高效的《企业管理的标准话术》,减少由于沟通不畅而产生的曲解和冲突,是我们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项工作。</p> <p class="ql-block">通过文字体会先贤的头脑,甩开文字理解先贤的念头,从此提升学习者自身的思维水平,这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p> <p class="ql-block">李安老师简介</p><p class="ql-block">山西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主任</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博士</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职训中心讲师团讲师</p><p class="ql-block">格诺威(中国)公司监事</p><p class="ql-block">曾担任中日合资东方康乐园公司企划课课长</p><p class="ql-block">广州外轮供应公司企划部主任</p><p class="ql-block">中韩合资广州碧源净水高科技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深圳商报社明天策略机构策划总监</p><p class="ql-block">北京肯迪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兼培训总监</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故居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区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即余姚寿山堂。</p> <p class="ql-block">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封号。王守仁,1472年—1528年,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弘治进士,南京兵部尚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封“新建伯”,谥文成,追封为“新建侯”。</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一座铜像立于广场中间,铜像前方耸立着一块刻着“新建伯”的牌坊。王阳明的封号足以说明他的伟大成就。雕像后面便是阳明先生少年时期的故居了。房屋是明朝民宅建筑风格,其结构是三进式的。这种房屋设计给人一种重岩迭嶂,等级森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王守仁是一个什么的人。</p> <p class="ql-block">【龙场悟道的四大要点 】</p><p class="ql-block">1、圣人之道,吾性自足</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在龙场呼跃而起,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在这里,阳明先生体证到了极其重要的三个字——“心即理”。</p><p class="ql-block"> 内心打开的一瞬间,阳明先生明白了:天理不是远在天边的道,天理就在人们自己心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每个人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拥有无尽的仁爱、无尽的智慧、无尽的胸怀和无尽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心即理”三个字,是阳明心学当中最重要的原点。</p> <p class="ql-block">2、万物一体,仁者无敌</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一生讲《大学》,对《大学》深有体会。阳明先生说,一个人明白自己的良知,就是“明明德”;能够达到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就是“亲民”,就是“止于至善”。天下有一物不亲,都不能说自己是止于至善、止于圆满。</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对他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利益他人就是在利益自己,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阳明先生心中,他不怨恨加害于他的刘瑾,而是感到一份痛心。痛心于这样一个傻兄弟,害了他人、害了国家,最终也害了他自己。这就是阳明先生一颗博大的圣人之心。</p> <p class="ql-block">3、立志勤学,改过责善</p><p class="ql-block"> 如何才能成圣?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人人可以成就——立志、勤学、改过、责善。</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无论处于苦难、处于富贵,还是处于平庸的状态,都应该主动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让自己的生命不断提升、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径指的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切实地用功,把不明和贪欲去掉的时候,建设了自己的心灵品质、提升了自己的格局境界,这个时候,才真正走在了正确的大道上。</p> <p class="ql-block">4、知行合一,竭忠尽瘁</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去世40年后,隆庆皇帝嘉奖他,说他“竭忠尽瘁”。</p><p class="ql-block"> 在生前给皇帝的上书中,阳明先生写道:“臣誓愿竭忠尽瘁,效犬马之劳。”一个受到朝廷打压、冤枉的人,本该有多少愤懑不平,可阳明先生却没有。他走出龙场之后就是竭忠尽瘁,把自己所有生命的力量都奉献给了大明的江山。</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用兵如神,四战四捷,却自谓“平生精神,俱用此等没紧要事上去了”。他说,“圣人得位行志,自有消变未形之道”,圣人真正的事业,应当是化育人心,而不是等到人犯了罪才去杀他。</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们看到:人生最重大的价值,就是去帮助他人建设心灵品质。</p> <p class="ql-block">小阳明跟爷爷在一起。每一首诗都很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金山一点大如拳,</p><p class="ql-block">打破维扬水底天;</p><p class="ql-block">醉倚妙高台上月,</p><p class="ql-block">玉箫吹彻洞龙眠”</p><p class="ql-block">《蔽月山房》</p><p class="ql-block">山高月远觉月小,</p><p class="ql-block">便道此山大于月,</p><p class="ql-block">若有人眼大如天,</p><p class="ql-block">还见山小月更阔。</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 —— 立德、立功、立言。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p> <p class="ql-block">至善堂是整个故居中最高的一个厅堂,堂内布置成一个声音剧场,还原明代讲堂空间,采用数字投影的方式,介绍王阳明在绍兴家中为父亲守孝,专事讲学的场景。抱柱联为:“天理助心独战乾坤正论,知行合一屹为宇宙人豪。”</p> <p class="ql-block">瑞云楼是心学大师王阳明(1472-1529)的诞生之地。瑞云楼正门上方挂有一匾,上写“真三不朽”,这时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个方面皆居绝顶的确切评价。厅内悬挂王阳明先生半身中堂画像,两旁有对联,上方高悬三快匾额,分别题写着:“吾心光明”、“文以载道”、“斯文千载”,表露着后人对王阳明先生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或讲话中先后10多次提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先后多次引用王阳明先生的名言名句,如:知行合一、良知、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表里合一、贵在知行合一等,肯定了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王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精髓一直受世人所推崇,我也是一直在学习阳明文化,企业也运用阳明文化走健康发展道路,随着对阳明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更加体会到阳明文化的博大精深,致良知更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也从而对阳明先生生出更高的崇敬和景仰,也就越想着进一步去了解阳明先生的平生经历、心路历程及其心学思想的形成过程。</p> <p class="ql-block">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根源于己心;</p><p class="ql-block">  2、去私欲,存天理,恢复道心,实现自己万物一体之仁的本心;</p><p class="ql-block">  3、致良知,即在实践行动中实现良知(万物一体之仁之心)光复。</p> <p class="ql-block">“此心光明”是王阳明先生在逝世前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以此来形容先生的成长、行事及思想均无愧于本心,王阳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确已超越生死,历经如此之多的至暗时刻,先生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心境,最终体悟到了“此心光明”四个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