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贾小晗-定陶区第四实验小学</p> <p> 朋友推荐给我一本《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哲学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得到了解放,更新了我的生活观,实打实的解决了我存在的心理问题。</p><p> 书中不仅诠释了什么是阿德勒心理学,还一步步引导你得出人生的答案,在对话中慢慢理解他的观点,书是由古贺史健和岸见一郎共同完成。古贺史健擅长写对话式文章,而岸见一郎又研究阿德勒心理学长达数年的时间,两者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通俗易懂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读书中我会觉得我就是书中的年轻人,我在和一位哲人辩论,真正实现了言语的碰撞和交流,沉浸其中甚至还会激动起来拍案叫绝。也许你会觉得芸芸众生,我们都在苟且而活,哲学离我们太遥远,就是些没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的心灵鸡汤,但通过读这本书,你虽然不会收获对哲学的大彻大悟,但你会发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并且可以很容易把哲学利用起来帮助自己过好生活。在这里我想说阿德勒真不愧为“自我启发之父”!下面我会依照目录来对每段进行一下总结同时加入了一些我自己的看法。</p><p> </p><p><br></p><p><br></p><p> </p><p> </p>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p> 阿德勒心里学的立场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不由过去的事情决定。这也许会让你感到荒谬,因为有很多原因造成结果的例子。阿德勒心理学不考虑过去的“原因”,而把关注点放在现在的“目的”上。书中举例了一个人一直闭门不出,一出门就会感觉到心悸、手脚发抖。他不是因为不安才害怕出门的,而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才制造出焦虑情绪。这真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接下来书中解释到“不想到外面去”是目的,伴随着这个目的也许有更深层的目的,需要读者来思考。原因是放在那里的客观事实,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p><p>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里创伤。也许你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受到心里创伤,其实是你赋予这些经历意义的时候时给自己添上了创伤。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才能直接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上面例子中的人是通过闭门不出的方式来得到父母的关注,从而达到让别人重视自己的目的。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p><p>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p><p> 所谓的愤怒只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也许你会说愤怒是不假思索的,在你还没有决定要愤怒时,它就已经出现了,但其实你是想通过更加快捷的方式让人屈服,所以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手段。书中的举例也很有意思。</p><p> 我们应该怎么改变生活方式呢?首先要有“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即使改变带来了痛苦和失败,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如果不断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这会把自己的人生推向复杂从而难以获得幸福。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人生的度过没有任何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p> 一切烦恼都来自自己 <p>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也许我真的把周围的人看成了敌人,总是担心随时会受到暗箭攻击,认为总是被他人监视,挑剔甚至攻击。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意识过剩的反应,世上的人其实并不关注我。无法真心祝福过的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成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p><p> 如果我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存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p> 不必在意 <p>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别人如何看自己,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那都是对方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分离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p><p> 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p> <p> 通读全书,豁然开朗。愿我们都如书中的青年一般,轻松的向前迈进!释然!自信且自带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