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2023年3月30日,六年级语文组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本组全体语文教师一起观摩由韦美英和陈丽敏老师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 陈丽敏老师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知识点”为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在读完课题后,陈老师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体裁,了解作者,联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时间?</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韦美英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主要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韦老师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韦老师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李大钊被审时,老师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学,动手画词画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p> <p class="ql-block">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磨合,通过“阅读一品析一议论一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这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 韦老师和陈老师在课堂上都做到了:平等、互动地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文本“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勇于尝试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不断地进步。</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韦美英 陈丽敏</p><p class="ql-block">图 片 邓金梅</p><p class="ql-block">审 核 六年级语文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