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彬生同志小传

老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12月某日,石溪村西边依山傍水的小屋场油竹山下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上午10点,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欢欣的鼓乐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只见一位胸佩大红花的青年人,在父老乡亲的殷切嘱托中,在领导们期待的目光里,他告别家乡光荣参军,报效祖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名叫罗彬生,时年19岁。他毕业于大安中学,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位有学历的高材生呢。1964年元月1日,他在福州军区工程兵6588师某连3班入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外有美帝、苏修磨刀霍霍;南与印度领土争端;东北面倭寇贼心不死;东边的“台湾”当局在狂妄叫嚣,可谓战云密布。工程兵为掌握工程技术,提高工程保障能力,为适应现代战争形势而进行艰苦训练。其主要训练科目有:埋(清除)地雷、爆破、架桥梁、挖坑道、修道路、筑城(碉堡)、野战给水、军用工程机械操作等专业训练。那时全军推广“郭兴福”军事教学法,军事训练尤为严格。3班在班长洪兴隆同志(1962年入伍,上海徐汇区人)的带领下,战士们的训练成绩格外引人注目。而彬生这个山里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特别能吃苦,他项项技能水平在连队里名列前茅。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曾召见过3班全体战士,军区工程兵主任谢忠良少将(曾参加长征“强渡大渡河”等战役战斗)和师长宋家烈大校等领导多次来到3班指导工作。1964年秋,3班代表军区工程兵上北京参加全国军事比武荣获“集体二等奖”,荣立“集体三等功”,受到中央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元帅和副总参谋长彭绍辉上将的亲切接见。1965年8月,彬生升任3班副班长并光荣入党,一年后担任班长,前后共四次被评为年度“五好战士”——他在军营这座大熔炉里锻炼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不觉地,短暂而紧张的五年(5年零4个月)军旅生活结束了。1969年夏,彬生转业分配在万载县公安局工作;一年后,职业转换到本县康乐镇(现叫康乐街道办事处)邮政局工作。第二年,因离家远生活不方便,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他进入萍乡市邮政局工作。1974年秋,他被调任大安邮政所任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所长平易近人,工作上雷厉风行。他热爱邮政事业,很珍惜这份工作。在工作中始终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人民邮政为人民”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和全体职工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任劳任怨,力争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特别是上世纪70到90年代,在山区,是邮政基础设施由薄弱落后到逐步完善提高的时期。他经常顶烈日、冒寒暑,带领大家爬山越岭、起早摸黑地工作。他清正廉洁、公私分明,本单位每年几百万元的运作收支,每笔业务款项他都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且账目规范清楚。在他的领导下,大安邮政所的企业声誉和经济效益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多次在市、县邮政部门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荣获“先进工作者”的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所长是家乡群众生产劳动的领头雁。上世纪70年代,农村搞“集体农业”生产,农村人天天被“钉”死在田间劳动。为了砍柴,他自费掏钱给油竹山下每户家庭安装了个小喇叭,用手摇电话机共用“广播线”连接小喇叭传递话音,以便天还没亮时通知大家结伴去砍柴。80年代“分田单干”,那时的农村一穷二白,为求温饱,他带领大家开荒、种地、栽番薯、养猪……干得热火朝天。收获时节,我每每见他带着灿烂的笑容马不停蹄地挑回一担担粮食。有时候因公务繁忙,他请人“论担计酬”收割庄稼。可有人投机取巧地在担底塞些稻秆充数,罗所长妻子蔡婶见此情况心有怨言。所长却笑着说:“好呀!这不让我今年又增产了嘛。”在他的带动和鼓舞下,不到几年,油竹山下家家户户都过上了温饱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所长扶危济困、乐于助人。70年代末,石溪小学教学楼是座破烂不堪的土坯房。当时乡村学校根本得不到上级政府的资金建校,建校费得由村里自行解决,他急村委会所难,主动联系到江苏省扬州市邮政局一批木门窗和木材销售订单而转交给村委会,解决了几万元建校资金问题。1980年,罗所长通过市邮政局联系到湖南省湘潭市一批电信杆顶端用的木横档订单。他把业务投放到油竹山下生产队,聘请锯匠在刘家沅马鞍石、界背万龙槽下等地生产制作横档,为我生产队增加了一笔经济收入。在农村经济困难的时代,大安地区每搞通信线路建设改造——栽水泥杆、架设电话线等事务,他不忘照顾安排家乡人劳动就业。90年代农村人开始外出打工,那时打工仔用《汇款单》汇款寄钱回家。有时候邮件投递员在石溪村没找到收单人(没在家),罗所长会把《汇单》小心地收藏好,傍晚亲自登门送到主人手里。从油竹山下小河边到许家沅公路的交叉十字路口这段路,是油竹山下和谢家沅几个村组居民的出行要道,2004年新修水泥公路前,一到春夏之交这条路泥泞不堪。他每年都自掏工钱请人填坑修整道路,造福乡里。罗所长还慧眼识人,他做“月老”牵红线,撮合成的家庭夫唱妇随,幸福美满。更难得的是,那些年几户经济条件不太好的邻居有时祸不单行突发疾病。可是当年医疗费用昂贵,又没“医保”作支持保障。罗所长下班一得到消息,他二话不说径直前去向病人嘘寒问暖,想方设法帮病人筹集医疗费用。一天晚上,他听说某邻居明天要去吃喜酒(非去不可的“请客”大酒),因礼金钱还没着落而焦虑不安,真是“一钱逼‘倒’英雄汉”啊。罗所长推己及人、想人所想,立马找上门去帮对方解了燃眉之急。那些年,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钱,他也帮过别人不少忙呢……他熟悉乡下“红白”喜事局房业务,亲友邻里做喜事,他热情到场执笔帮忙。罗所长生活朴素,他豁达助人并不是自己有多么可观的经济收入和优越的经济条件。直到1998年退休时,他的月工资也仅有600多元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所长性格温和,重视亲情友情。他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和睦友邻。对在成长道路上帮助过自己的人,他总是念念不忘,感激之情常溢于言表。他童年时在外婆家跟随舅父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往事历历在心田。他对外婆家里的温馨记忆时时刻刻萦绕在心头,那份浓浓的血脉亲情在他心中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情缘地久天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匆匆,转眼间罗所长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了。晚年,他疾病缠身,腿脚行动不便。每次见到他,一种满满的敬意荡漾在我心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罗所长不幸于2023年6月某日去世,享年79岁。他的风范精神长留人间。</span></p> <p class="ql-block"> 编写:ZengShengqu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