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静,夜静,恍见李杜背影 ——夜读《厉以宁诗词全集》

谢善骁

<h1>   渴望春天,春天来了!</h1><h1> 期盼中的《厉以宁诗词全集》终于寄到家中,原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版本的图书,收到后看到的居然是一部煌煌巨著,令我惊叹不已!于是迫不及待地连夜阅读,一读就抬不起头了。仿佛坐在西湖游船上,随着小舟在1416首诗词的湖面上悠悠漂游,一面品尝着清香的明前龙井,一面欣赏着迤逦的西湖山水。</h1><h1> <b>如梦令·夜读(二首)</b></h1><h1> 词海泛舟无寐,满目西湖山水。</h1><h1> 春意绿江南,风景句句优美。</h1><h1> 沉醉,沉醉,夜读不知疲累。</h1><h1><br></h1><h1> 人醉崴蕤诗境,如饮明前龙井。</h1><h1> 甘露沁心脾,顿觉耳聪目净。</h1><h1> 夜静,夜静,恍见李杜背影。</h1> <h1>  《全集》是家乡文友、厉以宁弟子何富强特地寄赠给我的。此前我并不知道经济学大师厉以宁竟然是一位诗词大家,而我曾与他有过一段时间的过往,还有三五次见面。不过我们毕竟不是师生关系,也无缘一起共事或合作,自然并非深交和深知。</h1><h1> 粗粗阅读后,不禁对词(诗)人肃然起敬。一查浏览器,对厉以宁的诗词已经好评如潮,而且一些大家的评价十分精辟,如我这等门外之辈已经无缝可钻,无言可说了。然而个人的一腔感想不吐不快,倒也无惧于贻笑大方。</h1> <h1>  厉以宁在其一生丰富多彩的诗词中,展示了各时期多方面的内容,也倾诉了自己对历史的沉思,对时局的评述,对家庭的挚爱和对朋友的情感。厉以宁的诗词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就其风格和内容而言,我对厉以宁诗词有四赞:</h1><h1> 一赞诗词看不到典故堆砌及艰涩难懂的用语,字字句句都是浅易平实、朗朗上口,诗词的意境是那么清逸淡雅。不是怪诞离奇的溪涧,而是固守唐诗宋词的江河,无视新潮男女的蹊径,甘随李杜背影的后尘——这就是厉词(诗)的风格。如他的《朝中措·再到仪征》一词:</h1><h1> 小河柳岸古城墙,故土最难忘。美味鲥鱼笋豆,凉风月色荷塘。</h1><h1> 老街不再,高楼新建,商贾繁忙。莫道旧交渐少,家乡优胜他乡。</h1><h1> 又如他的一首七绝《安徽泾县查济村》:</h1><h1> 叠叠青山云雾茶,许溪侧畔有人家。</h1><h1> 桃源藏在查村里,笑看开花又落花。</h1><h1> 这种翁妪能懂的朴实清新诗句,仿佛让人重新听到了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和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唐诗朗诵。</h1> <h1>  二赞大量诗词通过阅读古诗词有感而发以及记叙个人经历、各地游览的见闻,抒发了对历史和社会的幽思和忧患,表现了对底层生活的感触和感悟。厉词(诗)好像缺少大江东去的豪篇,却是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记叙作品中,蕴含马革裹尸的壮志,同时也表明锲而不舍的追求。以他的《卜算子·南京胭脂井》一词为例:</h1><h1> 缺月对斜阳,默默交相映。半地黄花半地霜,风冷三秋尽。</h1><h1> 草没六朝碑,荒废胭脂井,陈灭隋亡一瞬间,青史堪为镜。</h1><h1> 在《重读辛弃疾词》的七绝中,他以短短28个字凝结了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腔北征复国的赤子之心:</h1><h1> 铁马金戈岁月流,君心难测志难酬。</h1><h1> 白头岂止因离恨,北望长安愁上愁。</h1><h1> 词意凝重深沉,堪比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的历史长叹,以及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满腹愁绪。</h1> <h1>  三赞把真诚、甜蜜的感情蕴含于诗词中,展示了感人至深的魅力。厉以宁写了很多对子女舐犊情深、对弟妹们深情厚谊的诗词,而更多更令人感动的是与发妻何玉春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的诗词。</h1><h1> 婚后第五天,厉以宁就要去京郊劳动,而新妇何玉春也要回鞍山工作。满怀离愁的厉以宁,以诗诉愁:</h1><h1> 昨夜频频双举杯,今朝默默两分飞,</h1><h1> 新婚初解愁滋味,咽泪炉前备早炊。</h1><h1> 在长达13年与爱妻异地分居期间,他在1963年中秋节时曾填过这样一首《鹧鸪天》:</h1><h1> 一纸家书两地思,忍看明月照秋池。邻家夫妇团贺夜,正是门前盼信时。</h1><h1> 情脉脉,意丝丝,试将心事付新词。几回搁笔难成曲,纵使曲成只自知。</h1><h1> 读着厉以宁这类缱绻凄婉的相思词,不禁把读者带进两阕名作中的镜头:一是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是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h1><h1> 对子女的勉励教育,也同样渗透在他的诗词中。例如他的《送厉伟去深圳(1991)》一诗:</h1><h1> 一叶轻舟下急滩,舵非亲掌不知难。</h1><h1> 浪中礁石虽艰险,坦荡心怀路自宽。</h1> <h1>  四赞诗词中流露出来对故交旧友真挚真诚的情谊。不管事业成功与否,不管名声大小各异,在他的心中和他的诗词中,表达的是“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h1><h1> 1958年,同窗好友赵辉杰毕业分配至兰州大学工作,厉以宁以一首《天仙子》送别:</h1><h1> 把手送君西北去,莫问边城晴或雨。祁连山下过春风,休犹豫,请记取,塞上也能飘柳絮。</h1><h1> 人世悠悠长几许,往事只当初写序。黄河润笔著新篇,惊人语,千万句,留待他年杯酒叙。</h1><h1> 既是不忍分手的依依惜别,又是充满鼓励的谆谆叮嘱,令人想起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送别诗。</h1> <h1>  我与厉以宁及其胞弟厉以平有过多年过往,特别与厉以平更是20多年的挚友,从厉以平的口中,对于他们的手足之情多有所闻。在我翻阅《全集》时,找到了多篇厉以宁写给胞弟的诗词,这些诗词都是厉以平在面临人生转折时对他的勉励或祝贺。</h1><h1> 在《全集》的“后(一)”中,厉以宁提及:“2. 我的弟弟厉以平。‘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我的一些手稿(包括诗词稿)的复本被他带到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宿舍中,藏在那里一直保存完好。”</h1><h1> 1968年,厉以平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大兴安岭额尔古纳左旗满归林场劳动并落户,这是他走上社会的第一道坎。厉以宁写了一首《忆秦娥》对他予以积极的鼓励:</h1><h1> 送以平弟赴大兴安岭落户</h1><h1> 一九六八年</h1><h1> 江山好,</h1><h1> 茫茫林海烟尘少,</h1><h1> 烟尘少。</h1><h1> 岁寒风雪,</h1><h1> 明年春早。</h1><h1><br></h1><h1> 莫愁塞外多荒草,</h1><h1> 从来新路新人找,</h1><h1> 新人找。</h1><h1> 前程无限,</h1><h1> 一天方晓。</h1> <h1>  1973年春,被派往北京市通县徐辛庄劳动、自身处在动荡中的厉以宁,还念念不忘远在大兴安岭的胞弟,写下一首《七绝》对他特别予以叮嘱:</h1><h1> 七 绝</h1><h1> 致以平弟</h1><h1> 一九七三年</h1><h1> 都门旧事速忘怀,</h1><h1> 山内野梅岁岁开,</h1><h1> 早晚由他风雨急,</h1><h1> 避秦暂莫盼归来。</h1><h1> 厉以平一家终于有望返京,厉以宁欣喜地写诗祝贺:</h1><h1> 五 律</h1><h1> 为厉竞、厉帆、厉江三姐妹作</h1><h1> 一九七八年</h1><h1> 笑脸笑盈盈,迎来雪转晴。</h1><h1> 新衣连夜试,家信认真听。</h1><h1> 笼内鸡雏小,村边野杏青。</h1><h1> 三人齐说笑,何物带回京。</h1><p class="ql-block"> 注:厉以平、蔡磊夫妇在大兴安岭落户十年。今日以平弟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生,全家有望回京。此时厉竞八岁、厉帆七岁、厉江三岁。</p> <h1>  天有不测风云,退休后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委任为该校首任国际商学部部长的厉以平,突然于2013年7月11日因心衰抢救无效在珠海逝世,享年68岁。噩耗传来,厉以宁万分痛心,悲痛地写下一首《沁园春》以悼念:</h1><h1> <b>沁园春</b></h1><h1> 悼以平弟</h1><h1> 二O一三年</h1><h1> 生也逢时,日寇投降,返抵江东。却又回沅水,欢迎解放,背包上学,短袄新缝。家道艰辛,读书不易,幼小年龄知用功。当初景,幸至今犹在,兄姐心中。</h1><h1> 荒烟冻雨从容,闯林海、漫坡尽雪松。想神州大地,落花春寂,倚门南望,羡慕归鸿。机遇终来,考研一搏,壮志初酬进学宫。平生慰,有娇孙绕膝,桃李春风。</h1><h1> 厉以平去世头七,厉以宁止不住心头悲痛,又写下一首《南乡子》:</h1><h1> <b>南乡子</b></h1><h1> 再悼以平弟。以平弟去世刚过头七</h1><h1> 二O一三年</h1><h1> 且莫说春休,敢冒风霜四处游。忘却此身将七十,无忧,人世匆匆方晚秋。</h1><h1> 万事确难谋,不负来京未白头。林海多年思路变,消愁,一介书生念九州。</h1><p class="ql-block"> 注:以平弟十二岁时,随母亲来北京,在101中上学。1963年,参加高考,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录取。</p> <h1>  厉以宁、厉以平兄弟孔怀,同胞深情,令我想起苏轼、苏辙兄弟手足相恤的感人情谊。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时知密州的苏轼欢饮达旦,醉后抒怀,思念胞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被认为苏词代表篇章之一的杰作《水调歌头》:</h1><h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h1><h1>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h1><h1> 如今,厉以宁也骑鹤远去,期望他们兄弟俩能在天堂相聚,一起归隐田园,夜雨对床。</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