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天取经”不是《西游记》的神话传说,而是真实存在:1400年前,唐代高僧玄奘远赴西天(印度)取经,不畏艰险,跋涉数万公里,历时17年,带着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长安,编写了《大唐西域记》。</p><p class="ql-block"> 而普陀山也有个西天景区,本期我们同登西天,重温取经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西天景区 】</b></p><p class="ql-block"> 位于普陀山的西南部,西天素以奇石闻名,也是普陀山石景荟萃之处,一块块天然形成的石头,变幻出无数形态风姿,蔚为奇特。</p><p class="ql-block"> 景区由干年古樟、心字石、圆通庵、 梅福庵、磐陀石、二龟听法石、观音洞等景点组成。</p><p class="ql-block"> “磐陀タ照”、 “梅湾春晓”各为普陀山十ニ景之ー。全游程约为1.5公里,游览时间近1.5小时。</p> <p class="ql-block"> 从普济寺出来往西进入菩提路,沿石阶小道向上攀登,便开始了西天之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西天渡口 】</b></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西天景区的起始。山道旁耸立着用数块巨石垒叠成的青石石刻,巨石互相依托。</p><p class="ql-block"> 最上的巨石重约3吨,两头略尖,似泊舟。石上镌刻“西天渡口”为李铁映所题。渡口不售船票,只渡有缘人。</p> <p class="ql-block"> 磐陀石健康山道——</p> 冬暖夏凉的普陀山特别适合树木生长,香樟树是普陀山优美景观的基调树种。全山百年以上香樟198株,其中胸径1米以上的古樟树就有59 株。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千年古樟 】</b></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天香道入口原普慧庵门外,树高20米,杆围8米,冠幅1000多平方米,枝叶茂盛,浓荫蔽天,树龄逾千年,俗称千年古樟。在其枝干上还聚集着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近20科,约30余种,形成一个天然空中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家朱自清与千年古樟合影——</b></p><p class="ql-block"> 1932年8月6日,朱自清携新婚妻子和众多亲朋好友一同在普陀山度蜜月,在此古樟树旁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可见这株千年古樟在民国时期就非常有名。</p> 在普陀山岛上,共生长着1315棵古树名木,树龄最长的达千年。她们历经沧桑,见证着寺刹兴衰、人文变更。而自2006年以来,有高达500多棵,已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600多名游(香)客认养——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心字石 】</b></p><p class="ql-block"> 西天门下西南方向有一巨石,广约300米,圆浑平滑,中间刻一巨大的"心"字,足有5米高、7米高,“心”字的中心一点可坐八九人,整个字可容百人打坐,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文字。</p><p class="ql-block"> 据导游说,心字拍照有说法:在心字上方照的,说是留给心上人的。心字旁边照的,留心给身边人。心字底照的,自然留住心底人。一人拍照表示一心一意,二个人拍照是两心相悦,多个人拍照是同心协力。切不可三人拍,谓之三心二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蛇头石 】</b></p><p class="ql-block"> 心字石上又一石,隐现于草莽荆棘中,张睛露膜,状酷似蛇头;距此石不远处,又有一石形肖蛤蟆。</p><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年观音菩萨与蛇王斗法取胜,将蛇精点化成石,罚他在此修行,并在蛇背上放上一只蛤蟆,每天呱呱鸣叫来扰乱其心神,以试蛇修行之心。蟒蛇寂然不动,丝毫没有伤害蛤蟆之意,这便是“佛试蛇心”故事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蛇王潜心修行,历经千年终于得道,修成正果,不禁留下感动的“绿色”眼泪。</p> <b><font color="#ed2308">【 西天门 】</font></b><div> 由三块巨石架成的一道天然石阙,仅容一人佝腰通过,上方横石刻有"西天法界"四字,意指进入无杂念、得解脱的清净世界,即西方极乐世界。旁边石头题有"证菩提道"四字,"菩提"系梵语,意为"觉悟"。</div> <p class="ql-block"> 旁边竖立着的青石上写着:“寰海镜清”——</p> 西天也叫净土,是佛教信众向往的极乐国土,是在娑婆世界执迷轮转的众生,无限向往的充满着吉祥和快乐的国度。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白象庵 】</b></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天景区“心”字石侧路东,文殊岩下。明朝僧人普耀同徒通因创。清末,九世孙树山修。民国十年(1921)十一世孙德莲募建山门及厢楼。新中国成立初僧明照居之。</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1日,普陀山佛教协会正式恢复重建,道生长老出净资400万元。2018年1月17日,举行上梁仪式。</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西行山道虽不陡峭,但走起来并不轻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一叶扁舟石 】</b></p><p class="ql-block"> 天然形似,犹如人工雕琢而成,好似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正待我们乘船而行,欣赏海上佛国优美风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圆通禅林 】被康有为誉为“海天第一庵” </b></p><p class="ql-block"> 位于梅岑山脉中段之巅。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明万历五年(1577)僧圆献创。</p><p class="ql-block"> 同治三年(1864),观音洞庵僧普信建茅蓬3间于原址西下“不二石”侧,仍名圆通庵。同治七年,徒山静、孙永悟、永庆扩建为庵。至光绪元年(1875),殿宇历久颓圮,普济寺住持隆璋同徒妙昌重建,复名“梅福庵”。</p><p class="ql-block"> 2001年改名“圆通禅林”。</p> <b><font color="#ed2308"> 【 圆通禅林铜殿 】</font></b><div> 纯铜打造,耗资1700万元,为全国最大铜殿,供如来佛。</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卧牛石】</b></p><p class="ql-block"> 侧卧在地面上,体态放松,相传这头牛受观世音菩萨点化,留在人间普渡众生。据说摸摸牛头牛背,可以带来好运;在牛背上靠一下,做事就会有靠山,牛转乾坤,好运连连。</p> <p class="ql-block"> 圆通禅林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树木茂盛,为尼姑幽静修行之地——</p> <p class="ql-block"> 山道绿树成荫,石崖上长满了苔藓和绿草,绿意央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梅福禅院 】</b></p><p class="ql-block"> 位于普陀山梅岑山脉西巅,据宋《乾道四明图经》等记载,汉儒梅福曾居此炼丹。明万历年间(1573-1609),普陀寺住持如迥为纪念梅福而创建庵院,庵宇临坡而起,周围林木幽深,古时曾“万树梅花开满岭”。万历末,中书陆宝题额“梅岑庵”。清康熙间改名“梅岑禅院”。 </p> <p class="ql-block"> 后经五世孙照祚、七世孙通哲及徒心恒、心观重修。至光绪元年(1875),殿宇历久颓圮,普济寺住持隆璋同徒妙昌重建,复名“梅福庵”。 </p> 大雄宝殿中供释迦牟尼佛,两旁为文殊、普贤菩萨。大殿后左供“西方三圣”,右供地藏菩萨,两边壁间塑十八罗汉。殿内贮明、清、民国三代香炉,其中明代宣德炉上镌“何瀛为报父母恩”七字,乃本山遗存法器之珍品。 <p class="ql-block"> 诗人陈常《梅岑庵》诗云:“数椽犹号子真家,井灶依稀半已斜。老衲无言煨紫芋,野猨背客洗丹砂。终朝滴翠非关雨,一路闻香不见花。到此定应忘黑白,南昌谏草悔喧哗。”</p> <p class="ql-block"> 庭院整洁古朴,进入山门,二门额云“回头是岸”。大殿东后侧的灵佑洞即当年梅福炼丹洞,洞中山泉清澈见底,含多种矿物质,人称"仙水",游人到此多一饮为快.</p> <b><font color="#ed2308"> 【 磐陀石 】</font></b><br> 位于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为西天的最高点。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石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石2.7米,宽近7米,上宽下窄,呈菱形,曰“陀”。"磐陀石"三字系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 上石略尖,下石面广,相接处仅十余厘米,似连似断,上石凌空孤峙,观之若悬,望之欲坠,被誉为天下第一石,著名的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磐陀夕照”便取景于此。<div> 石头东面有“金刚宝石石”、“西天”等明代石刻。据说,《西游记》的西天便在此处取景。</div> <p class="ql-block"> 磐陀石处为普陀山景区海拔第二高,仅次于佛顶山,站在山顶,俯瞰全岛,对面就是珞珈山,这里也是全岛观赏日落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元代书画家赵孟颖《游补陀》诗云 :“涧草岩花多瑞气,石林水府隔尘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观音说法台 】</b></p><p class="ql-block"> 位于磐陀石不远处,相传为观音菩萨当初说法“华严经普门品”时的法座。四周散落着许多岩石,或大或小,形状各异,三个两个聚在一起,像在聚精会神听法,又名为五十三参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灵石禅院 】</b></p><p class="ql-block"> 旧名龙泉庵,位于磐陀石东北侧。据明万历《普陀山志》等记载,明万历间(1573-1609)僧求凝创。清康熙间(1662-1722)僧真全、广运重修。后年久圮废。乾隆末,僧隆定及徒能立四出募捐,于道光二年(1822)重建,改名灵石庵,后又经徒孙旭崖扩建。 </p> 1990年重建。庵外黄墙书“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大字。 <p class="ql-block"> 光绪初,僧梅卓建那伽室,与蜀僧清福同住。光绪三十年(1904),清福赴印度朝圣,经斯里兰卡,请回佛舍利12颗,以其中3颗及玉佛1尊、贝叶经1部供奉庵中。数年后徒学海建舍利殿于清福、梅卓居室故址。 </p> 圆通宝殿中供香樟木雕贴金柳瓶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后边文殊、普贤菩萨;两边十八罗汉。庭院两侧各建厢楼,东楼为斋堂。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二龟听法石 】</b></p><p class="ql-block"> 在磐陀石西下山岩间,岩上突有巨石崛起,仿佛石龟两只,一蹲岩顶,昂首延颈,起身欲行;一在岩壁,缘崖上爬,仿佛在追赶上面的同伴,称二龟听法石,为1.5亿年前的海底花岗岩,因燕山运动而形成了今天的奇景。 </p> 传说二龟受东海龙王之命前来偷听观音说法,因听得入迷,不觉误了回归时辰,化龟为石。又说二龟一雄一雌,尘缘未断,在听法时眉来眼去,顾盼传情,被观音罚作石龟。<div> 两种说法,各有千秋,为这里蒙上一层神秘色彩——</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观音古洞 】</b></p><p class="ql-block"> 位于梅岑山西麓陡坡间。明万历间(1573-1609)始有僧在此结茅,称“古梅岑”。清雍正间(1723-1735),普济寺住持法泽创建圆通殿及斋楼,开创庵院,是为开山祖师。</p> 道光间(1821-1850)僧海商大修。光绪(1875-1908),僧化珦重建大殿。宣统二年(1910),僧开林增建客堂及楼房,始具规模,渐臻完备。后历经修建,寺院日趋完善,这里也是尼姑庵。 观音古洞,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室洞窟。全庵殿宇依山而筑,上下台基三层,错落有致。 进了山门,庵院头山门内甬道壁为照壁,壁题“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信士皆称该墙为“菩萨墙”。 <p class="ql-block"> 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是大殿,即圆通宝殿,呈长方形,双檐垂直相连,中供泥塑贴金天冠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两边“二十四圆通”菩萨座像。在二十五圆通中,观音为主尊,两边各有十二位圆通。</p> 后殿为念佛堂中供“西方三圣”立像。西侧斋堂、香积厨;南边缘崖建楼房一排,用作寮房和客房。 <p class="ql-block"> 观音石洞的后面古树成荫,巨石层叠——</p> <p class="ql-block"> 观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阔如室,地面颇平整。洞中有一巨大椎型石柱自洞顶着地,仿如垂云下压,上宽下锐,倒注入地,称为“垂云倒浪”。</p><p class="ql-block"> 洞内四周空灵,环行可通,洞壁及柱身均刻有观音大士浮雕慈像。游人入内,可绕柱转圈,顶礼瞻仰。洞内香烟缥缈,犹似白云飞渡。</p> <p class="ql-block"> 观音洞前的石刻:“仙源虽可乐,国耻岂能忘。若不师勾践,斯宜法少康。”落款为公元一九三三年,吴迈。有人考证吴迈是江西的一个著名律师。</p> 山上石刻众多—— <p class="ql-block"> 西天景区除了密林怪石外,就是尼姑庵了,在如此清静的场地,很多年轻的尼姑,也许是为情所困,也许是认可佛法,远离家人,进入空门,度过一生——</p> <p class="ql-block"> 漫步山道,西天取经,潜心修行,且行且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