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儋州市古迹众多,除了苏轼遭流放在这里生活过三年的东坡书院,还有白马井、儋耳故城遗址、千年古盐田......。</p> <p class="ql-block"> 儋州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历史悠久,古时称儋耳郡。</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0年,西汉在此设儋耳郡,成为海南最早行政建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东坡桥饭店午饭后,再遥看一眼东坡先生曾经生活过的东坡书院,驱车离开中和镇,往儋州市赶去。</p> <p class="ql-block"> 主要为看白马井等古迹,路过儋州市区就车游了一下,在市政府大楼前的广场稍作停留。</p> <p class="ql-block"> 虽然政府大楼不大,可市里的五套班子都在大楼里办公。</p> <p class="ql-block"> 从大楼门厅外悬挂的牌子可以看出,除了儋州市委、市政府、人大、纪委、政协外,还有市监察委员会、国防动员委员会也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地级市,如果别处没有办公地址,却一点也不觉得寒酸。</p> <p class="ql-block"> 望着裙楼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觉得比较贴切。</p> <p class="ql-block"> 白马井镇位于儋州市中西部,因东汉马援将军坐骑白马在此用蹄刨沙见泉、建井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公元42年,马援将军南征到此,因天气炎热,将士马匹疲劳不堪、饥渴难耐,虽然就在海边,却无淡水,海水又苦、又涩咸无从入口。</p> <p class="ql-block"> 将军的白马觅到一株草下潮湿地,用蹄刨出一股清泉,得以解渴,后人在这里挖了一口井,以白马命名为白马井。</p> <p class="ql-block"> 由于有自来水供应,水井已基本弃用,水质也变了。</p> <p class="ql-block"> 当地也有称白马井为伏波井或马口井,离井不远处有一座纪念马伏波将军的伏波庙。</p> <p class="ql-block"> 原以为马伏波是人名,实际伏波是古代将军的封号,意为伏波降涛克浪。</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第二位任伏波将军的东汉马援,首位任伏波将军是汉武帝时的路博德,第三位是汉末的陈登,第四位是曹魏时的夏侯惇,后来还有几位伏波将军。</p> <p class="ql-block"> 马援在抵御外族入侵立下过卓越功勋,公元41年汉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他率军南下平定徵则、徵贰造反叛乱大捷,人称马伏波。</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马援威震南天,在白马井旁修建了一座伏波庙。</p> <p class="ql-block"> 走进马伏波庙,一位郑拔富先生很热心,带我们参观了庙宇,后又来到洋浦湾旁。</p> <p class="ql-block"> 他们村姓郑的都是郑成功后人,是从福建迁徙而来,在此定居。</p> <p class="ql-block"> 飘着郑字红底黄边旗帜的永正堂没有开门,不知是否郑氏家族祠堂、里面供奉何许。</p> <p class="ql-block"> 1644年明朝被清灭后,郑成功率父亲旧部抗清。</p> <p class="ql-block">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于次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军,收复台湾,不久即暴病而亡,时年38岁。</p> <p class="ql-block"> 下午,洋浦湾正值低潮之时,加之处于休渔期,只见沿岸密密麻麻停满搁浅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 村里人大多打渔为生。</p> <p class="ql-block"> 渔船上旌旗飘扬,非常壮观,绝大多数是五星红旗,有的还同时悬挂“马”字等旗,而远处的洋浦大桥反而变得若隐若现了。</p> <p class="ql-block"> 许是休渔整休之故,渔船显得很新,有的渔民正在给船刷漆......。</p> <p class="ql-block"> 朋友三年前来过一趟海花岛,是坐飞机到海口,再乘高铁到白马井,打车就可以到海花岛了,交通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于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二郡,隶属交趾(今广西梧州)管理。</p> <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悠久的儋耳历史,顿生去看看儋耳故城遗址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儋耳故城遗址位于儋州市三都镇旧州村坡头茅地村东面的一片树林灌木交织之地。</p> <p class="ql-block"> 将车停在茅地村口,跟着导航步行走入对面林间小道,500多米后来到一片树林砍伐后的空地,怎么看也不像故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四处寻找,在一片更大的空地上发现了一块黑色标牌,走近一看是“儋耳故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周边除了棕色公告牌“严禁在文物和保护标志上刻画、......”、途中一处废弃民居和一座“顕共和国待赠 儋共学校毕业、海南公安科长......”规模不小的墓外,再无其它痕迹。</p> <p class="ql-block"> 这里也许就是2000多年前的儋耳故城了,看样子一切均在恢复的初始阶段,如果有机会再来看看恢复后的儋耳故城遗址模样。</p> <p class="ql-block"> 在儋州洋浦半岛盐田村有一片“千年古盐田”的古盐场,这里是我国最早采用日晒制盐方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据说后来的儋耳故城是由遗址向东22公里,在上午去过的东坡书院不远处没有找到停车地点的中和镇。</p> <p class="ql-block"> 1200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群福建莆田人飘过琼州海峡来到这里,以晒盐为生。</p> <p class="ql-block"> 利用海南高温烈日的特点,一改煮海水熬盐的方式,采用太阳晒来制盐。</p> <p class="ql-block"> 他们把海边黑色的火山石削平,边缘凸起似砚台,将海水浇在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上过滤成卤水,再把卤水倒在石上经太阳暴晒成盐巴,当海水涨大潮(每半月一次)也会淹没石槽晒干成盐。</p> <p class="ql-block"> 1000多个大砚台似的石盐槽,高低错落地遍布海滩,展现了原始的民间制盐方式。</p> <p class="ql-block"> 由于保护,不能抵近观看,有许多商贩在售卖盐,新盐要便宜一些。有点泛黄的十年老盐价格要贵上一倍,尝了一点也分辨不出好歹来。</p> <p class="ql-block"> 还有许多卖盐焗鸡和蛋、椰子的,看起来生意不错,由于吃完午饭不久没有品尝鸡和蛋。</p> <p class="ql-block"> 虽然天气不是太热,可坐在凉棚里喝上一个椰子,微凉、淡淡的甜味还是很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