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脑子里有一个固化的概念,即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果真如此吗?我近几年几次去深圳女儿家小住,游览了不少地方,才弄明白,深圳其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甘坑社区甘李路18号,起源于明清时期,是荟萃深圳本土客家民居、客家民俗、客家建筑、客家民间艺术、客家传统美食、客家田园风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占地18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甘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古村落,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深圳本地客家语中,“坑”是指小溪流、小水沟,客家人常把坑和沥连用,有“坑坑沥沥”一词,甘坑泉眼遍布,溪水甘甜,故称为甘坑。甘坑古镇曾是客家人聚居地,古建众多,房连巷通。有历经120余年沧桑的南香楼;有建于雍正年间的状元府;有徽派风情建筑群凤凰谷;还有炮楼、碉楼、吊脚楼等建筑融于山水之中,与百年的客家排屋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载体。甘坑古镇是了解深圳原住民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甘坑古镇是客家文化特色小镇、全国革命老区、深圳特色文化街区。2017年7月,甘坑古镇入选首批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获“2017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基地)试点”。2018年,甘坑古镇获评“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019年12月,甘坑古镇入选中国最受关注特色小镇20强。2022年,甘坑古镇入选首批广东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2年12月,甘坑古镇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甘坑村起源于明清时期,是第四次客家大迁徙的产物。据《新安县志》记载,明末新安县分3乡7都57图509村,甘坑属7都116村。350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广东梅州客家人谢文明、卓美发来到甘坑,因此地景色宜人,遂定居于此,在此繁衍生息,因此留下了众多的民居、古建,包括众多的炮楼、碉楼、骑楼、吊脚楼等。</p> <p class="ql-block">早在改革开放前,深圳本地村民以客家人为主,客家围村遍布深圳各个角落,但随着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客家原住民的围村早已经变成高楼大厦,或者已经遭到人为破坏,只留下少数一些村落还保持着历史原貌,甘坑古村便是其中之一。甘坑古镇在保留历史原貌基础上的再打造,让深圳的客家文化真实再现,让深圳人的根魂稳扎在地。</p> <p class="ql-block">2012年,为了留住深圳客家文化,留住深圳人的根。甘坑古镇由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负责整体规划设计,北京大学陈可石教授任总设计师,在原来古村落的基础上,利用老村房屋和周边山地、河道、菜地和空闲地,对甘坑老村旧民居、旧工业厂房进行更新改造。自2013年至2015年,甘坑老村改造项目连续3年是深圳市重大项目。</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天桥北,占地面积约3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1.7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包括牌楼、南城门、新安县衙、新安监狱、海防公署、东莞会馆、关帝庙、文天祥祠、鸦片烟馆、接官厅、聚秀楼、义利押当铺、陶米公钱庄等十余处人文历史景观。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设置东官郡起,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深圳特区成立前宝安县政府所在地,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粤东首府、港澳源头”,是深圳城市的原点,南头古城承载见证了深圳中心的“迁移与回归”。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南头古城主街风貌以岭南广府建筑风格为基调。</p> <p class="ql-block">1988年,南头古城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南头古城被列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对于深圳而言,南头古城的存在有着特别的意义,这里是深港历史文化的根源,是深圳特区成立前宝安县政府所在地,从东官郡到所城,再到新安县,南头古城成为深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东晋以来深圳地区的历史变迁、兴亡更替,被认为是深圳和香港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源。</p> <p class="ql-block">南头古城的存在,体现了历代岭南人民对海洋文化的探索与追求,也体现了深圳文化的包容性、多元化以及岭南人民奋勇抗击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南头古城具有历史、政治、军事、贸易、建筑、宗教、书院、改革开放等多重文化价值,历史文化渊源深厚。</p> <p class="ql-block">大鹏所城,全称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鹏城社区,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之称,是鸦片战争肇始地,有明清的海防历史和滨海客家文化氛围。深圳又别称“鹏城”,即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即海防卫所,所城平面呈近梯形布局,占地约10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长1200米。全城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外东、西、南三面,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宽5米、深3米的护城濠。</p> <p class="ql-block">据清代《新安县志》记载,大鹏所城为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开筑,内外砌以砖石,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周围三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面广六尺,址广一丈四尺,门楼四,敌楼如之,警铺一十六,雉堞六百五十四。[7]所城平面呈近梯形布局,占地约10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长1200米,上设雉堞654个,并辟有马道。全城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北门于明万历年间被堵塞),每个城门上建有一座敌楼,两边各设两个警铺。城外东、西、南三面,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宽5米、深3米的护城濠。大鹏所城城门楼规模宏伟,保存了明清两代的规模、格局与整体风貌。平面呈不规则梯形,东西宽345米、南北长285米,占地约10万平方米。现存东、南、西3个城门及东北约300米古城墙基址。城内主要街道有南门街、东门街、十字街。</p> <p class="ql-block">赖恩爵振威将军第是大鹏所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道光皇帝赐建,门首横额“振威将军第”为道光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刘起龙将军第位于古城南门街内,是一座清代中叶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群,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的府第。该府第呈不规则梯形,东墙长18米,西墙长30米,宽30米,计建筑面积510平方米,门首横额匾题“将军第”三个楷书。将军第平面布局为侧门内进,当心间为住宅,三进三间,二厅一天井六厢房。左为后院,内有前后厢房四个,天井一个。前有长廊,当心间与后院有门相通,地面铺砖。墙石脚青砖结构,木架梁、石柱础。屋顶结构为硬山顶,中有灰脊,檐板雕刻花鸟草木、人物故事等题材画。将军第保存完好,整体布局如旧</p> <p class="ql-block">大鹏所城保留有近1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民居。其街道格局、民居风格都是明清时期遗存,城内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居民建筑有十七座。城门和明清时期民居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自明初建城以来,大鹏所城一直担负着深港地区的海防安全,多次抵御和抗击了葡萄牙、倭寇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是明清时期反抗外侮、捍卫主权的主要海防堡垒之一,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海防军事城堡之一。</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大鹏所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大鹏所城,我们步行几百米,就来到了海边。</p> <p class="ql-block">海岸线的沙滩上游人很多,海阔天空,风和日丽,我们玩得可开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