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一一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

贺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月6日(周一)下午,参加了为庆“国际三八妇女节”,贸促会组织的活动,参观上海博物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的"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的第二个展览一一"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世界级的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有着近两百年历史,位列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博物馆之一。其收藏的欧洲绘画杰作,极少在外巡展。上海博物馆很荣幸促成英国国家美术馆此次亚洲之旅并成为展览首站,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合作伙伴,使得中国观众无需远赴伦敦,便可欣赏到欧洲艺术巨匠的绘画名作,了解四百年欧洲美术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堪称经典的四百多年艺术巡礼,汇聚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藏精华。展览共分八个版块,通过精选50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完整呈现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此可欣赏到包括贝利尼、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丁托列托、卡拉瓦乔、普桑、凡·代克、伦勃朗、委拉斯责、纳莱托等古典大师杰作。以及不容忽视的英国画家透特布尔的绘作,还有塞尚、雷诺阿和梵高等的传世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值英国国家美术馆200周年之际,这次展出的精选经典馆藏,以欧洲美术史为叙事线索,讲述从14世纪到19世纪末的各大艺术流派,从文艺复兴到后印象派,从提香、拉斐尔、达芬奇到莫奈、梵高、塞尚,通过大师的画笔描绘欧洲社会的文化、宗教、哲学和审美情趣,从多个面向,带领观众了解欧洲社会的文化艺术样貌与人文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绘画在15世纪的意大利全盛发展,尤其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诞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以乔瓦尼·贝利尼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艺术家们崇尚自然主义,善用色彩,汲取欧洲北方艺术经验,并付诸到创作中。在湿壁画(一种使用快干蛋彩画颜料在灰泥上进行创作的墙壁绘画)盛行的意大利中部,线条和结构更为艺术家们所看重,特别是在佛罗伦萨,出现了波提切利这位当时被誉为最好的画家。尽管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为教会服务,但新的赞助人、创作主题艺术风格开始萌芽。一批被称为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家试图恢复古典传统,认为这才是理想化生活和艺术的典范。这场被称为"文艺复兴"的自我觉醒运动预示着古典艺术与文化的再次兴盛。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回顾了古罗马艺术和文学,开始为那些有文化的赞助人描绘古典神像,创作栩栩如生的肖像画以及重现一些古代历史和神话场景。在宗教改革的推动下,宗教艺术风格变得更为朴实,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古典形式的复兴。 曾经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深深感受到了。文艺复兴的氛围,街上的雕塑也都是承载着浓浓的历史的味道。排队进了美蒂斯家族的博物馆,里边的展品堪称一绝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画廊,致力于相信艺术的变革性,是伦敦、英国乃至全世界人们学习、娱乐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次展出的八大版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卡拉瓦乔和意大利及西班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的巴洛克绘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伦勃朗和17世纪欧洲北方绘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卡纳莱托和18世纪欧洲绘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梵高和印象派绘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透纳和英国绘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贝利尼作品。可能作于1480-1490年,木板油画,1855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贝利尼是威尼斯画派的领军人物,这幅作品中的圣母子坐在山丘上,一块被称为"荣誉布"的绿色织品悬挂在身后,营造出宝座的场景。人物衣着简洁,仪态温柔,平易近人,然而身前的大理石壁架隔开了与我们的空间,壁架中心一张折叠的纸上印有艺术家名字。圣母俯视着手中的石榴,这是耶稣受难和复活的传统象征。威尼斯画派艺术家常常在画布上直接进行修改, X 光显示画作中的石榴可能是应赞助人要求而后加的。贝利尼十分擅长绘制此类小幅圣母子像,通常用于私人崇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拉斐尔 Raphael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483-152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510-1511年,木板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865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虽英年早逝,但其笔下优雅柔美的圣母像都被后世奉为"完美"的典范。这幅作品可能是拉斐尔受梵蒂冈教廷内一名成员委托,为私人祭祀所用,而"加瓦圣母"得名于作品的前一任持有者第一代加瓦男爵。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动态瞬间,小耶稣正从其表兄施洗者圣约翰手中接过一只康乃馨,此花象征神圣的爱以及耶稣的受难。圣母似乎沉浸在忧郁的思绪中,她一只手试图用蓝色斗篷拢抱基督,另一只手则轻抚身穿皮毛的圣约翰。三位圣像之间的心理互动既复杂又感人,拉斐尔通过三角形的几何结构呈现出绝对和谐的视觉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行桥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518-1520年,木板犊皮布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961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幅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任何人物,反映出16世纪初人们对风景画产生的新兴趣,德国画家阿尔特多夫是这个题材最早的开拓者之一。画面中的人行天桥与城堡门楼间缺少吊桥连接,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被邀请进入。视角位于山谷低处,突显了桥的高度。透过桥柱可以看到远处的一座乡村教堂,尖顶指向朦胧的蓝色山脉。画面的重点是位于中心的高大落叶松,枝条向四周野性地生长着,体现出阿尔特多夫对自然的迷恋和对描绘自然的渴望。他捕捉到了野生森林的神秘感和戏剧性,在这里人类与自然相遇并融合,而在我们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应怀有敬畏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昆廷·马西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465/6-15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宝座上的圣母子和四位天使,橡木板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958年 C . W .戴森·佩林斯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母玛利亚端坐在黄金宝座上,四位天使分别在为她加冕和演奏音乐,膝上的婴儿基督把玩着圣经上的书签,红珊瑚珠预示着他会为拯救人类流下鲜血。圣母似乎正思考着儿子未来的宿命。二人头上散发出的金色光芒表明了他们神圣的地位,这种表现手法受到了15世纪尼德兰艺术的影响。宝座形似北哥特式教堂的内立面,奢华而充满异国风情的土耳其地毯铺陈在地。马西斯是16世纪早期尼德兰安特卫普的重要画家,以生动的写实主义肖像画和精美的宗教画闻名。他的作品是尼德兰艺术的转折点,激发了人们对色彩、颜料处理、面部表情、情感体现以及动态捕捉的新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元素: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2001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特卫普画家布克莱尔以描绘市场和厨房场景著称,赋予了日常生活以精神意义。《四元素系列)分别描绘了泥土、空气、火和水四种元素,前景描绘糕人眼球的生活场景,人物直面观众,远景则隐含星经室题。《水》的前景中人们正在展示壮观的渔获,远景是耶稣复活后的奇迹场景,他告诉信徒在船的量一边缴网就会收获很多鱼。布克莱尔的绘画速磨非常快、着触自由,描绘出食物的微妙细节,具有非凡的作品舱力。画作虽然暗示资源丰富,却星创作于经济真说、气候恶劣。收成不佳及内战时期,也许画家试图让人们回想起过去的繁荣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轻公主(丹麦多萝西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530-1532年,橡木板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908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画中的小女孩可能是丹麦流亡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儿多萝西娅(1520-1580)。她身上华贵的连衣裙由数百颗珍珠缝制而成,长袖和帽子与虚构的画框重叠,仿佛来到画面之外。多萝西娅手拿一个上下颠倒的浑天仪,指向赤道以北大约55度的位置,可能暗指她父亲失落的王国。球体的金属带上刻着一个字谜,可能是艺术家的名字,这种视觉谜题或隐晦表达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流行。戈塞特是一位十分受欢迎的宫廷艺术家,也是最早游历罗马的北方文艺复兴画家之一。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元素带回低地国家,尤其是包含裸体人物的神话主题绘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卡拉瓦乔(1571-161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被蜥蜴咬伤的男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594-1595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986年在小约翰·保罗·盖蒂捐赠基金资助下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是艺术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人物之一。这幅画捕捉了年轻男孩被蜥蜴咬伤的动态瞬间,他神情痛苦,在惊讶中往后退缩。蜥蜴不肯松口,正被从水果间的藏匿处拉出来。这个故事可能隐喻短暂感官享受会带来意外的痛苦,男孩耳后和玻璃瓶里的鲜花则象征美丽转瞬即逝。画家不仅生动刻画了男孩夸张的表情,也极为精巧地渲染静物,尤其是玻璃瓶上折射出的光线令人叹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乌苏拉登船的海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41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824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据13世纪的圣徒故事,基督教公主圣乌苏拉在11000名贞女的陪同下,从英国前往罗马进行了一次朝圣旅程。这幅画中,乌苏拉身穿黄衣,手举带有徽章的旗帜,正看着她的同伴踏上返航之旅。画中的贞女们手拿弓箭,暗指乌苏拉因拒绝与匈人( Huns )领袖结婚而殉道的结局。法国艺术家克劳德对古典时期兴趣浓厚,这幅海港画的景色虽基于想象,但参考了古罗马的真实建筑。他笔下完美的古典风景画成为评判真实风景的标准。据称,这幅作品反映出的极高艺术造诣曾使英国著名风景画家透纳潸然泪下,甚至要求自己的两幅绘画悬挂在克劳德作品的旁边。</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圭多.雷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575-164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抹大拉的玛利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634-1635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840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洛尼亚画派的雷尼是同时代最著名的意大利艺术家,拥有两间工作室和近200名学徒。画面中耶稣的追随者抹大拉的玛利亚仰望天堂,紧握着宽松的红色斗篷,金色长发披在肩上。在反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提倡为自身的罪行忏悔,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常见的一个主题,雷尼不像其他艺术家那样将其描绘成忏悔的妓女,而是旨在说明诱惑的危险和忏悔的救赎力量。为了应对嗜赌造成的财务危机,雷尼创作了大量易于制作的小尺幅流行题材绘画,这幅作品便是一个典型,其流畅的笔触、多彩中略带银色调的人物描绘是画家这一时期最常见的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尼古拉·普桑(1594-166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酒神的养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628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831年 G . J .乔蒙德利遗赠,1836年纳入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法国著名古典主义画家普桑以架上绘画闻名,常常描绘栩栩如生的古代世界。画面中正在进食的婴儿是酒神巴克斯,森林之神萨蒂尔正向银盘中挤入代表酒的葡萄汁。巴克斯通常被描绘为醉酒的成年人,很少以婴儿饮酒形象出现。蓝衣女子是巴克斯的姨妈伊诺,一旁是她的丈夫阿塔玛斯,二人后因女神朱诺的嫉妒而发疯并亲手杀死了一个儿子,也就是画面中两个互相拥抱的婴儿之一。这一悲剧由献祭的山羊和远处的乌云预示。这幅画反映了普桑对古典雕塑的研究以及对威尼斯文艺复兴艺术的兴趣,尤其是提香的色彩运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桑索费莱托(1609-168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祈祷的圣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40-1650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846年理查德.西蒙斯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幅充满张力的作品描绘的是正在安静祈祷的圣母玛利亚。这一主题在强调个人奉献和沉思的反宗教改革时期十分流行,意大利画家桑索费莱托是创作者中的佼佼者。真人大小的圣母笼罩在红色、白色和珍贵的深蓝中,仿佛一尊完美无暇的雕像,从难以穿透的黑色背景中浮现。明亮的光照在圣母平静的脸上,她似乎就在我们面前,接受着人们的祈祷。这幅作品中圣母的面部特征以及颜色优雅的长袍令人想起拉斐尔,但强烈的戏剧性灯光则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萨尔瓦多·罗萨(1615-167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墨丘利与不诚实的樵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663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837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不勒斯画家罗萨是以充满情感的风景画而闻名。他对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的画家影响深远。这幅画的寓意是告诫人们诚实的重要性。墨丘利手持金斧头浮出水面,不诚实的樵夫上前冒领,遭到了拒绝。这则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很少出现在欧洲艺术中,并且画家将主要视觉焦点放在了令人敬畏赞叹的风景上,巨大折断的树木和各类野生植物在阴沉的天空下盘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迭戈·委拉斯贵兹(1599-166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费尔南多总主教肖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40-1645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967年通过艺术基金的捐款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委拉斯贵兹是西班牙黄金时代首屈一指的宫廷画家,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费利佩四世王朝的总主教费尔南多·德·瓦尔德斯(1575-1639)。他威严地看向画外,宽大、厚重的深色披肩使身形看起来更为魁梧,代表尊贵身份的帽子与华丽的红色金边帷幕相得益彰。这幅画据推测是从一幅全身像上裁剪下来的,在马德里的东方宫发现了可能与其相配的另一部分,那部分描绘了总主教的手,手上拿着一份由委拉斯贵兹签名的文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翰·斯图亚特勋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其兄弟伯纳德·斯图亚特勋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638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美术馆,1988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凡·代克是17世纪继鲁本斯后最重要的佛兰德画家,年轻时曾任鲁本斯的助手。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尤其是提香作品的影响,擅绘肖像,兼工神话与宗教绘画,其作品以为英王查理一世及其朝臣所作肖像最为人熟知。这幅真人大小的双人肖像描绘了第三代伦诺克斯公爵最年幼的两子,左侧倚着石座的是约翰勋爵,他的弟弟伯纳德勋爵回头望向画外,仿佛观者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两人的姿态与所着华服彰显其财富与地位,画面的低角度构图亦暗示人物的傲慢。凡·代克尤擅表现奢华织物的质感与光泽,这正是其肖像画在当时广受贵族欢迎的原因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伦勃朗(1606-166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3岁的自画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669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851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伦勃朗堪称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一生中绘制了大量肖像画。他借鉴了提香的色彩和卡拉瓦乔戏剧性的用光,通过明暗对比描摹面庞,使表情不过于直白,而能洞悉人物内心的真实。伦勃朗在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留下约八十幅自画像,包括素描、蚀刻版画和油画。这幅画像作于1669年,是其去世前几个月所绘三幅自画像之一。 X 光的透视显示画家起初把自己描绘成手持画笔的形象,随后改变主意,将关注点聚焦于衰老面部的色泽和纹理。人们常认为伦勃朗此类自画像是自我分析的写照,但它或许只是艺术家在尝试不同技巧,以探索为年长赞助人进行肖像创作的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弗朗西斯科.德.戈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46-182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多娜.伊莎贝尔.德.波赛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05年前,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896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戈雅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班牙最重要的艺术家,早年为宫廷创作肖像并设计洛可可式挂毯草图,半岛战争(1807-1814)时期转为阴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他最出名的可能是围绕生命最后十年的梦魇与巫术而作的"黑色绘画"。这幅作品是戈雅最耀眼的肖像画之一,画作背面的铭文在1980年的清理重裱中被发现,表明画中人是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国务大臣唐.安东尼奥.德.波赛尔的妻子,她摆出自信的姿势,身着下层阶级女性装束,它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西班牙王公贵族中流行起来。 X 光显示画面下方另有一幅男子肖像,艺术家们常重复使用画布,尤其是在时局动荡、物资不易获取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彼得罗·朗吉(1701-178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在接待骑士的女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745-1755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948年亚瑟·詹姆斯收藏中玛丽·维尼夏·詹姆斯女士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朗吉的早期作品以祭坛画与宗教题材为主,后专注于通过小幅的室内场景表现18世纪威尼斯人的日常,并在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中加入一丝温和的讽刺意味。画中一位着装优雅的女士正在接待一位骑士,似乎用扇子遮掩着对话。两人头戴象征高贵身份的白色发套,身后的画作描绘了爱神维纳斯与已放下弓箭的丘比特,以及正在装饰潘神石柱的小天使。爱神可能暗喻前景中的女子,潘则意指她同伴的多情意图。左侧的两位女仆似乎对此氛围习以为常,正低头专注于手中工作。画面颇似一幕喜歌剧,这种表演彼时流行于威尼斯,常以意大利语进行,角色来自日常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卡纳莱托(1697-176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威尼斯:城堡区圣伯多禄圣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世纪30年代,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879年约翰·亨德森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期的威尼斯风景画家通常关注仪式场景,卡纳莱托却偏好记录普通人的日常。这幅画的前景中,人们正在泊于圣伯多禄小岛旁的船上劳作,在卡纳莱托的时代,这是一片安静的劳动阶级社区。画面中心沐浴着阳光的圣殿与小岛同名,在1807年前一直是威尼斯的大教堂。圣殿与钟楼间的低矮建筑是宗主教宫殿,宗主教在罗马天主教会中的地位仅次于教皇,两座建筑相距咫尺之遥,侧面反映了威尼斯共和国与罗马间的紧张局势。1590年代中期,后人参考建筑师安德烈.帕拉迪奥(1508-1580)的设计对圣殿进行改造,其优雅的外立面衬以如画的日常生活,使这幅作品成为关于威尼斯的完美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卡纳莱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能作于1734-1742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879年约翰.亨德森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卡纳尔是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重要成员,他的单名卡纳莱托("小卡纳尔")更为人熟知。画家以精心勾勒的城市风景见长,常用暗箱记录景观,然后在工作室中完成创作。英国收藏家尤欣赏其笔下的威尼斯风光,将之作为壮游的纪念品带回国。为满足市场需要,他渐加强与画坊的合作,绘制程式化但技艺娴熟的风景。此画再现了卡纳雷吉欧运河的入口,画家调整了水面视角以展现两岸建筑。远处是建于1580年的方尖塔桥,桥右为犹太人聚居区,左侧为圣格雷米亚教堂,教堂的钟楼始建于十三世纪,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钟楼之一。这一作品在当时广受好评,有多个版本存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让﹣巴蒂斯塔·格勒兹(1725-180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子肖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760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945年艾米丽亚·伊兹纳加赠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格勒兹早年以表现家庭内部场景的风俗绘画在巴黎的学院沙龙中获得成功,在对历史题材的尝试被学院拒绝后,他转向绘制儿童与年轻女性肖像。这幅品中的女子可能是格莱翁侯爵夫人,她正凝视窗外,放松的姿态体现了1750年代左右法国肖像画中出现的一种非正式性。她的发型名为"羊头",流行于这一时期的法国;所戴发饰被称为" pompoms ",得名于推广此风格的路易十五情妇蓬巴杜夫人(1721-1764)。人物坐于石窗前的姿势可能是受伦勃朗《窗边的女孩》启发,伦勃朗的作品通过印刷品广为人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庞贝奥·吉罗拉莫.巴托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708-178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班克斯费的约翰·斯科特(?)肖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774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960年 E . M . E .科默兰女士为纪念其丈夫 C . E .科默兰上校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巴托尼是18世纪罗马的著名肖像画家,常为外国游客,尤其是在意大利壮游的英国贵族作画,其作品以精准、高质量的完成度和清新。人物倚靠的石质基座上刻有画家签名与作画年份,这种基座常被用于展示古典雕塑或器皿,它出现在巴托尼的许多肖像画中,暗示画中人物的博学。巴托尼极善表现纹理细节,将人物服饰上的皮毛、蕾丝以及丝绸褶皱描摹如真。正如古罗马谚语"人靠衣装"( vestis virum facit )所说,人们常根据一个人衣着的精致程度来评价其行为和性格。</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1714-178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渔民的河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751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879年约翰·亨德森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韦尔内生于阿维尼翁,是18世纪后期法国最卓越的风景画家之一。这幅作品采用一系列对角线构图。左侧从岩间伸出的树枝与右侧人物框定了中心场景,两岸峭壁如舞台布景,随之字形的水流渐行渐远。透视法强化了景深,观者对色彩与氛围的感知也随之改变。水畔建筑形似万神殿,同样的建筑也见于画家在22年后绘制的《日落的风景》及其他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让﹣巴蒂斯塔﹣卡米耶·柯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96-187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倾斜的树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约1860-1865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910年素廷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柯罗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风景画不仅重现了真实景观,还反映了当时的情绪和氛围。这幅宁静的湖边桦树景观是柯罗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绘制的几幅类似场景之一,他在多幅描绘树木的作品中,严格根据素描进行创作,但这幅作品中,他还原了树木的本质,将其作为构图中的风格化装饰元素。画作表面留下许多颜料微粒,产生一种闪闪发光的效果,近距离观察时仿佛看到物体溶于背景中,该颜料处理方式以及灰绿色的大规模使用均体现柯罗这一时期的风格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保罗·塞尚(1839-190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画室中的火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865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992年通过"替代遗产税计划"从海伦·切斯特·比替女士的遗产中获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塞尚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西方现代画家称其为"现代绘画之父"。他早期的作品兼具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色,后期发展出更轻盈明快的绘画风格,作品以强烈的构图秩序感、简化的形式以及色彩的平面化显著。这幅绘画是塞尚的早期作品,可能完成于其在巴黎的工作室中,体现了波西米亚式的艺术家在巴黎谋生的艰辛。画面看似简单,实则各物件的位置得到精心安排,构图被水平和垂直分割形成了一个框架。这幅画的视角令人困惑,观者似乎从火炉上方向下俯视,但视线却与桌子顶部的高度齐平。使用深色调以及大面积的黑色是塞尚该时期作品的典型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保罗·高更(1848-190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窗前果盆和啤酒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能作于1890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2006年西蒙·塞恩斯伯里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更是法国最重要的后印象派艺术家之一。1880年左右,高更正摆脱印象派自然且浓厚的氛围,他购买了先锋艺术家塞尚的静物画《高脚果盘、玻璃杯和苹果》,并创作这幅作品,以表示对塞尚的致敬。他重复了塞尚静物画中的许多元素,如水果、陶器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克劳德.莫奈(1840-192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鸢尾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914-1917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1967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莫奈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风景画家,其作品《印象.日出》成就了这场艺术运动的命名。他乐于探索光与影的运动,经常对同一对象作多次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捕捉美丽的瞬间。莫奈最喜欢的花卉之一是鸾尾花,他在自己的水上花园里种植了许多不同品种。1914年至1917年,他绘制了约20幅鸢尾花,很多有着不同寻常的视角。此作品中,莫奈使用了大量浓重的紫色、蓝色和绿色,而边缘处是一些明亮的留白。他的双眼当时正饱受白内障困扰,极大程度影响了视力。这幅两米高的巨作于莫奈去世时仍留在工作室内,所以尚不清楚是否已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翰·辛格·萨金特 (1856-192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酒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能作于1875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2018年代替遗产税由英国政府接收并分配给国家美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萨金特生于佛罗伦萨,父母是美国人,但他一生大多在欧洲度过,是其所在时代的肖像画领军人物。他使用松散又忽隐忽现的笔触,没有混合颜料,来表现形式并创作新鲜感,也十分着迷于光影效果和笔触的流畅度,直接用蘸满颜料的笔在画布上作画,受到了印象派影响。该作品描绘的场景可能是咖啡馆或私人花园,虽无人在场,但两个酒杯却让人浮想联翩,或许这个露台刚见证了一场浪漫约会。萨金特擅长表现光影变化和其投射在不同材质和纹理上的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41-191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浴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约1885-1890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961年安东尼爵士和霍恩比夫人赠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雷诺阿是印象派的领军画家之一,发展出了一种绘画技巧,通过断裂的笔触和纯正美丽的色彩组合,捕捉到绘画对象的光影动态效果。他的画作始终描绘欢愉的场景,不含丝毫灰暗严肃的情绪。1881年的一次意大利之旅激发了雷诺阿尝试以古典传统描绘裸体的兴趣,他尤为欣赏拉斐尔、委拉斯贵兹和鲁本斯,作品中可看出这些艺术家对他的影响。画中的裸体女性坐在条纹浴巾或裙衣上,头发盘成时尚式样,似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对着我们在溪边梳头。描绘裸体女性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森特·梵高(1853-189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草地与蝴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90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926年通过考陶尔德艺术基金赞助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梵高是最受欢迎的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在创作中常使用浓重的颜料和强有力的笔触,试图通过明亮鲜艳的色彩来表现丰富的情感。1889年5月至1890年5月,梵高因精神状况不稳定,在法国南部的圣保罗·德·莫索莱精神病院就医。情况好转时,院方允许他在医院的一些特定场所作画,其中包括一片梵高所称的"废弃花园"。此间他创作逾150幅作品,其中诸多素描和油画作品都描绘了这片人迹罕至的花园。此幅作品也同样聚焦于这片草地,浓墨重彩的笔触在不同方向上彼此叠加,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几只白蝴蝶在绿丛中飞舞,通往远方的小径给人以无限遐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托马斯·庚斯博罗(1727-178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拉尔夫·朔姆贝格医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770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862年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庚斯博罗是18世纪后期英国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也是英国风景画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用色大胆精致、笔触如羽毛一般,是国王乔治三世(1738-1820)及其王室成员最喜爱的画家。在巴斯居住期间,庚斯博罗为曾治疗过自己和大女儿玛丽的四位医生作画,其中包括治愈玛丽"谱妄热"的朔姆贝格医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714-1792)。这幅画可能是庚斯博罗用来代替医费而作的。画中的朔姆贝格头戴优雅卷翘的假发套,手持一根手杖,置身于昏暗天空下一处狂野浪漫的风景中,与这一时期庚斯博罗所作的其他男性全身像的构图背景相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亨利.雷班爵士(1756-18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弓箭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1789-1790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2001年通过"替代遗产税计划"获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雷班是最负盛名的苏格兰画家之一,尤其擅长肖像画的创作。其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极富写实性,用色大胆且具有戏剧化效果。这幅画描绘了十几岁的罗伯特和罗纳德.弗格森兄弟享受射箭运动的情景,当时这项运动正在经历一场时尚的复兴。从画面的构图中推测,年纪稍长的罗伯特(1770-1840)位于左侧,占据主要地位,而弟弟罗纳德(1773-1841)位于右侧。此画在构图、灯光和色调对比方面都极为复杂。明亮的灯光映衬下,罗伯特的轮廓特别优美,而罗纳德则完全在阴影中,被哥哥绷紧的弓弦框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卫.威尔基(1785-184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跪在祈祷台上的年轻女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13年,桃花心木板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国家美术馆,2014年通过马西娅.莱小姐的慷慨遗产资助购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威尔基是苏格兰画家,以创作风俗画、历史画和皇家肖像画而闻名,后来成为国王威廉四世和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首席宫廷画家。这幅小型画像用色丰富,显示了威尔基娴熟的绘画技巧。画面充满饱和的深色调,女孩长袍的红丝绒、白袖子和衣领上的薄涂,让人联想起荷兰古典大师的作品风格。这位女孩是第一代马尔格雷夫伯爵的12岁女儿奥古斯塔.菲普斯,她跪在家庭礼拜堂的祭坛前,双手在一本打开着的《圣经》上作祈祷状。我们似乎打断了她的祷告,她转过身来看着我们。该作品作于奥古斯塔去世当年,可能为了纪念她,令人心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托马斯·劳伦斯爵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769-18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衣男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25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2021年通过英国国家美术馆美国之友、吉利恩·克利弗小姐遗产、艺术基金(通过沃夫森基金会拨款)、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曼尼、布丽吉塔·戴维森慈善基金会、威廉·夏普先生以及业余爱好者协会慈善信托的赞助购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劳伦斯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这幅画细腻地描绘了第一代杜伦伯爵六、七岁的儿子查尔斯·威廉·兰姆顿,是其公认的杰作,并成为首幅印在英国邮票上的画作。男孩坐在岩石座椅上,俯瞰月下的大海,沉浸在大自然中。他的苍白皮肤、柔软的红色丝绒套装和松散的蕾丝衬衫,使其更显得迷茫和脆弱,仿佛感受到大自然崇高力量的启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挑战着每个孩子视自己的感受自由发展。身旁的鲜花象征着他的年轻,但这是一个凄美的细节﹣﹣其于13岁因病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翰·康斯特布尔(1776-183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史特拉福磨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20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987年通过"替代遗产税计划"获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康斯特布尔是如今英国最受喜爱的风景画家之一。他在自己国家的风景中看到美和尊严,从鲁本斯和克劳德的作品中寻求色彩和构图灵感,使笔下的英国风景呈现出永恒的壮丽。该作品的构图依据了康斯特布尔创作的一幅油画素描,画面中的史特拉福磨坊位于树荫下,阳光在树木间嬉戏,洒落在蜿蜒河流旁的一道窄门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 (1775-185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37年前,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1856年透纳遗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透纳是英国浪漫主义画家,被称作"光的画家",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他从沉船、火、自然灾害和现象中获得创作的想象力,也沉醉于描绘现代机械和工业化带来的变化。该作品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海洛和利安德的爱情故事,海洛是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住在分隔欧亚两大洲的海勒斯邦海峡上的一座塔里。她爱上了住在亚洲的利安德。海洛每晚都会点灯,引导利安德前来身旁陪伴。一天晚上,灯被意外吹灭,利安德不幸淹死,悲痛的海洛从塔上一跃而亡。有别于把主要人物置于构图中心的绘画惯例,该作品将画面中正在诀别的情侣置于水边的阴影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克劳德.莫奈 (1840-1926)出生在巴黎,是一个杂货商的儿子,在勒阿弗尔长大。大约在1856年与欧仁.布丹的接触使莫奈接触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绘画。从1874年开始,他参加了大多数印象派画展,他的一幅画的标题导致了该运动的命名。1883年之后莫奈集中精力创作了著名的睡莲系列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展示同一个主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森特.威廉.梵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莱昂纳多·达·芬(1452-1519)思想深邃,学识渊博、擅长绘画、雕刻、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给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桑西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