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会”读书笔记~~第八十一期分享实录

孙晓琴

<p class="ql-block">勤读会第81期分享会:2023年3月18日,大理州图书馆又凡读书社,艳梅主分享【美】凯蒂.巴特勒《善终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书目:《善终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艳梅主分享:人生大事,无非生老病死。职业原因,在医院老年科工作,接触的大都是疾病、衰老和死亡,于是有了一些思考,也有责任宣传推广如何善终,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p> <p class="ql-block">艳梅的分享ppt做得精彩清晰,如下:</p> <p class="ql-block">艳梅说:勤读会让我们收获爱、感动、思考、成长以及慎始善终的觉悟……</p> <p class="ql-block">瑞诏分享:“我们如何对待死亡,也就是我们如何对待生命。”&nbsp;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课程。&nbsp;</p><p class="ql-block">我特别感谢大理州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的沙艳梅医生,是她把这本《善终的艺术》郑重推荐给我。使我在这个春光明媚的三月里,通过阅读这本书,严肃认真地开启了对人生后半段的终极思考。《善终的艺术》是一部关于人生必答题——衰老,重病,死亡——的实用指南。年轻的朋友们,可以为你日渐衰老的父母或是高龄的祖父母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关心和照顾你的亲人们。我很遗憾自己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多年。我想如果这本书早些出版,而我又能够读到的话,我的父母是不是可以走得更为舒适一些,更为安详一些,更为幸福一些?</p><p class="ql-block">所以,趁现在还来得及,做儿女的人,为你的父母读一读这本书吧!不要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当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你可以用心思考一下,当父母老去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他想要什么?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很少人会主动思考老年人的生活,当亲人与死神狭路相逢的时候,你才骤然发现,我们准备得太少!这本书将向你介绍许多案例,让你提前警醒,并为未来的一切做好准备。</p> <p class="ql-block">她继续说:五十岁以上的朋友们,我们可以为自己好好读一读这本书。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人生已经过半,衰老和病痛正向我们走来,尽管看起来还很早,但死亡终将到来。当我们年老体衰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全书有九个部分,除去导言和结语,还有七个章节。在第一章里,作者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当“警钟响起”我们要及时“建立储备”,并且“在预防医学领域寻找盟友”学会“权衡医疗风险”,“结识左邻右舍”,“了解你的医疗权利”,最重要的是“关照心灵”。全书就此徐徐展开,为我们的人生的后半段做出详细的指导和规划。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案例不断敦促我们的思考:我想要怎样的人生?在最后的时光里,什么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我需要留下“生前预嘱”吗?</p><p class="ql-block">总之,生与死是人生不能回避的话题。人们往往为“生”去做大量的准备,却忌讳谈到“死“。如果我们提前思考,提前规划,那么死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了。</p> <p class="ql-block">国润分享:勤读会的书目,很赞。“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论语》:“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p><p class="ql-block">感谢沙医生分享一种很先进的理念,对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有了现实支撑和依靠。</p> <p class="ql-block">洁分享:去年到今年,经历了我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两位亲人去世,从逝者临终前的治疗选择和安葬方式的决定,作为儿孙,我们身上背负了许多的孝与不孝,其实早就有了答案,在关键时刻怎么选择,不是勇敢与不勇敢那么简单的判断,而是对逝者和生者的懂得和爱,就能去到想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云仙分享:今日参加勤读会活动,沙医生的分享《善终的艺术》,全新的认知:敬畏生命,活在此时。</p> <p class="ql-block">晓琴分享:关于衰老、病痛、死亡和生命这个主题的读书分享,我们分享过三本书,第一本是2017年1月《最好的告别》,想好了自己怎么处理,有了方向性的认识,父亲健在,大致和他聊过,知晓他的意愿,以为可以面对。8月父亲去世,比较突然,临终关怀是我当时最迫切、最深沉的需要,希望能照顾到父亲的临终时刻,身边没有这样的机构,我孤单无助到了极点,亲友的陪伴和专业老师的心理疏导,帮助我艰难度过。第二本是2018年1月《西藏生死书》,从能量层面安慰到了我,并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当时有了一个想法,就是在余生做和临终关怀有关的事情。《善终的艺术》是第三本,关于养老、治疗和告别,里面有比较完整系统的操作指南,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我们这代人的养老模式可能会有实质改变,一是独生子女负担压力大,二是我们会对自己的需要更加负责,晚年生活不会只满足于围着儿孙转。我们是否可以创建一个互助组织,有良好的综合健康体系,以利他为原则,依赖社会公共资源,提供自主多样的养老资讯,让我们从中能得到超越利润之上的关怀。善始,善终。</p> <p class="ql-block">她继续说:《善终的艺术》照常把我看了感动泪崩,那些撕心断肠的生死离别,那些对丧失的无奈和接受,那些医生和病患及家属的两难,那些残酷的现实和诚实面对的勇气,那些对生命不同阶段的尊重和智慧,那些对现状的思考和改变,那些重生和希望;还有每个章节关于生命的一首首小诗,朴素又深刻。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课程,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拥抱生命,更好的活着。</p><p class="ql-block">我很幸运,在疾病、衰退、死亡还没有来临的时候,就有机缘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改变我现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从最需要凭借自己而不是依靠药物医疗的事物开始储备,比如每天锻炼,规律作息,认真吃饭好好睡觉,寻找盟友,权衡成本和风险,观照心灵,滋养灵魂,我们是出生、成长和朽坏这个永恒循环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我还足够幸运,对余下的时光和生命的可能性有了大致的了解,又有更多的自由和资源,进一步思考接下来如何好好地活,如何活得有意义,并去实施实现,当死亡真正来临,如何好好地死,比如生前预嘱,比如心愿和感恩清单。圣殿建立在庸凡俗务的基础之上,愿我们能拥有这样的艺术和智慧,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手头有限而不完美的材料即兴创作,让我们的老去和死亡变得堪忍,有人分担,甚至有其自身独特的美。</p><p class="ql-block">希望到最后时刻可以对自己和家人说:亲爱的,今生有爱,人间美好,我没有遗憾,谢谢,再见!</p> <p class="ql-block">慧君分享: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死亡。思考死亡,能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活着,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不辜负这短暂的一生。也珍惜和大家在一起的时间。我的关键词是珍惜。本期主题“疾病、衰老、生命和死亡”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一生下来就患上了死亡这一“不治之症”,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衰老、疾病,最终走向死亡。曾经以为衰老不可怕,疾病才可怕,后来慢慢才明白,很多疾病是伴随着衰老而出现。如何坦然面对疾病、衰老和死亡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善终的艺术》和沙医生专业性的精彩分享,让我对“疾病、衰老、生命和死亡”这个课题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让我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我将会更好的陪伴和照顾家人,特别是长辈,善待自己和他人。希望自己和每个人都能活得无悔,死得安宁!</p> <p class="ql-block">爱萍分享:读着这本书,就想起勤读会读过的《最好的告别》。《最好的告别》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是勤读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也是我人生低谷时期的一束光。就像书里说的: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生老病死,这是人生常态,我们可以愉悦的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为什么不理智优雅的面对死亡呢?</p><p class="ql-block">《善终的艺术》封面就写了:“应对衰老、病痛、死亡的实用指南。”“我们如何对待死亡,也就是我们如何对待生命。”所以今天我分享的关键词就是“向死而生”。我的一点感悟就是:可能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时,我们应该努力增加它的深度和广度,让自己活得丰富些,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书里的指南非常实用,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健康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状态,恢复“年轻”。为优雅的老去存一笔“巨款”,以备不时之需。这“巨款”是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是友善的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是爱、是健康、是自律……当然这些事都是知易行难,我经常兴趣来了,觉得问题严重了,律己几天,比如减肥,比如清淡饮食等等……没几天又松懈下来,放任自己。但我觉得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我可能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我,可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有了许多内心的丰盈和满足。</p><p class="ql-block">感恩遇见勤读会的小伙伴们推荐的书目!通过这一类书的阅读,以及听大家分享,会更理智的看待衰老、疾病和死亡,更能理解老人的各种表现,在变老的路上可能会更从容不迫些。</p> <p class="ql-block">学文分享:对这个主题的感受是不知生当知死,知死即生。</p> <p class="ql-block">群分享:我填写“生前预嘱”已经两年多,每年对自己穿什么衣服、听什么歌、床单颜色杂七杂八都会调整,但唯有“回家”和不接受任何生命支持始终不变,懂得医学局限性,尊重生命,知死而生。</p> <p class="ql-block">瑛子分享:我对于这个主题的感受是,关于死亡,它来的时候我不在,我在的时候它没来。如何离开如何告别,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晓岚分享:当生命处于绝望的状态,怎样开出一朵花?这朵花就是善终,尽量优雅的离开。</p> <p class="ql-block">雁分享: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从父母生病离逝时就开始有,从开始的难以接受到痛苦的慢慢适应,这个过程学习得好漫长和纠心,在时间的熬煮中慢慢接受死亡和分离。又过了八年公婆相续去逝,这时已经在不断的学习放下、解脱中认识到死亡和新生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不可能逃离或回避,也就在精神层面接受了死亡的话题。&nbsp;&nbsp;当双方父母都离逝后,我们的人生也没有了来路,只剩下归途,这时就遇上了《善终的艺术》这本书。这本直面死亡的书最可取的地方是,指导了人在生病衰老的渐进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应对的方法和措施,明白了病人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时的每个过程,本人和亲人应该怎样应对疾病,让人有尊严的选择医治方式和体面的离世。&nbsp;&nbsp;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问题,从现在起要制定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规律运动和作息、清淡饮食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多多增加健康账户上的储备,才能尽力保证未来的日子里有价值有尊严的活着。虽然不知道不幸和死亡谁先来临,但从现在开始就注重健康的问题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nbsp;还有,人是社会的人,是群居的人,要培养利他主义的习惯,尽其所能的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而不求回报,其实帮助别人时获得的幸福感也就是最大的回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里的人应该也是幸福的。&nbsp;最后,不管什么年纪段的人都需要成长和学习,不能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儿女或别人的安排,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善始善终的完成生命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晓兰分享:“终”生命终点的话题是痛苦且沉重,“善终”是人们美好遗愿、常言道:“寿终正寝”是终点最高礼遇,但世间能有这样礼遇的人有多少呢?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到。</p><p class="ql-block">在开往终点的列车上,我们60后将与银龄爆发相遇,未知生焉知死,适当作一点思考。“终”与“衰老”是拉不住的,万事万物都要尊从规律,在衰老的路上提前做逆向谋划储备健康:关照心灵、控制欲望、管理情绪、健康饮食、规律作息。</p><p class="ql-block">在未来岁月中提倡“少即是多”的思维及生活模式。尽量未雨绸缪的应对衰老、病痛、衰弱,在生命里程中自如、舒适一点,呼吸化为空气前吃上可心的红丝绒蛋糕。</p> <p class="ql-block">烟花易冷分享:今天主题有点沉重哀伤,会上几度哽咽,想到亲人离世时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和合适的临终关怀,心里总有遗憾和自责,好在在沙医生专业的指导下,咱们开始直面这个虽然残酷但却不能回避的话题,也希望自己和咱们的亲人们善始更能善终,特别感谢沙医生!</p> <p class="ql-block">振泳分享:死亡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面对亲人离世的痛苦,面对疾病时与死神一次次的擦肩而过,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被动的接受一切,只希望死神降临前不要太痛苦,太受折磨。《善终的艺术》一书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美国临终关怀的知识,让我们了解到死前的生活质量是自己可以把控的,可以通过一些生前预嘱等方式来给自己的最后时间作一个很好的安排,可以使用一些医疗手段来减轻痛苦,了解这些后我感觉心里对死亡前的痛苦的恐惧感减少了许多,也许以后面对亲人的离世也会作出正确的处理。感恩在人生进入下半场时能读到《善终的艺术》,感恩勤读会及分享人的推荐。</p> <p class="ql-block">琼分享: 衰老、疾病、死亡,沉重的话题,它不美但生命中无法逃避,唯有直视,才能有勇气去沉着应对。</p><p class="ql-block">转眼人生已至午后,经历过亲人的离世,那些慌乱无助的艰难时刻,那些困惑与疑虑,该怎么做,才能少些遗憾?《善终的艺术》是一本实用指南。帮助我们学习关照心灵,思考如何以自己关切的方式,塑造自己的生活与面对死亡。看完也予人以温暖抚慰,在得到爱与给予爱中,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我们哀而不伤。感谢沙医生的推荐与分享!</p> <p class="ql-block">琼为艳梅送上了鲜花和拥抱,感谢她对家人的治疗和护理。</p> <p class="ql-block">利琴分享:翻开《善终的艺术》一书心情不平静,慢慢读心慢慢安静下来,情绪也安静下来。一直以为自己可以直面生死,当阅读时的紧张告诉我,我还是贪生怕死的。怕衰老、怕疼痛、怕身上插满管子、怕没有尊严的离开。终于明白杨绛先生在生命的尽头,为什么要用绝食的方式让自己有尊严地离开。看到那些因中风或其它而失能的老人,感慨没有尊严时的可怜。这本书让我学会如何从容面对衰老、面对死亡,在死亡来临之前如何做好准备。同时也让我明白该如何孝敬父母,古人说:“孝即是顺”,我觉得好的要老人觉得好才是好。老人更需要被认可、被夸奖,他们喜欢熟悉的事物、熟悉的人。让老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快乐中就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孝顺。陪伴他们,带他们去看他们喜欢风景,品尝他们喜欢的食物,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铭璐分享:《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疾病和死亡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预防疾病才是重中之重,不断树造健康快乐的自己,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那么你会怎么去善终,你会对你的亲人、朋友以及爱人说什么,是道歉,是原谅,还是感激,因果循回,希望我们此生只种善因,然后得到善果报,在床上弥留之际不会那么痛苦……</p><p class="ql-block">守分,知足,常乐,慎始善终……</p> <p class="ql-block">爱华线上分享:《善终的艺术》这本书读完后我还读了台湾的谢婉婷医师写的《因死而生》。毕竟《善终的艺术》是美国人写的,关于医疗保险那部分更符合美国的国情,而《因死而生》的有些内容更符合中国人对死亡的一些思考。</p><p class="ql-block">关于死亡过程的追求,我之前虽然有过思考,但是模糊不具体。对于安宁缓和医疗的概念和具体的做法,我是从读《善终的艺术》这本书才开始接触的,我也不知道我们国家的临终照料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我非常认同《善终的艺术》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现代医学已经把人体当做是一个个可以修补或者替换的零件来处理,而不像中医一样有整体观。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先进的医学有很强的抵御死亡的能力,将人类的生命周期上限推得越来越迟,用对待年轻人身体的方式处理衰老的身体,却不善于帮助我们做好平和地死亡的准备。而现实是至少有3/4的人群渴望死亡恢复一种仪式感、群体感,甚至美感。作者认为,临终者不是被动的病人,而是其生命最后也最重要的这出戏的主角。现在的大多数情况却是,临终者常常没有机会留下遗言,因为他们陷于化学物品的迷雾中,或者喉头里插着管子。现代人把死亡降格为医疗程序,剥除了尊严和人性。如今,器官被一个接一个地修理,并且假定尽可能延长生命是每个人的最高目标,这既妨碍人们在身体不完全健康的状况下好好地生活,也妨碍人们平和地死去。在美国的医疗体系里面,更鼓励治疗,而不是照顾。并且病人如果在家中离世,家人还会受到司法调查,比较麻烦。&nbsp;</p> <p class="ql-block">爱华线上分享:这本书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指南,帮助人们尽可能地保持健康和快乐,了解医疗情况,无所畏惧,通过可预见的生命晚期健康阶段,从精力充沛的老年,直到最终乘风归去。追求的善终,直接一点就是追求好死。最理想的死亡过程当然就是慢慢地进入油尽灯枯的状态,真正的死亡开始时,直截了当,没有痛苦,不拖拖拉拉,或许就是在家中自己的床上,于睡梦中结束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死亡过程,对临终者自己而言抑或对于照料临终者的家属而言,都是轻松的可以被接受的。但是真正能在睡梦中死去的人少之又少,这恐怕得靠运气。所以,对于末期病人,临终关怀阶段,我们应该把重点集中到关注临终者的感受,而不是专注于治疗。对于末期病人来说,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到高级隔离病房插着管,不如花心思在如何减轻或者解除病人的疼痛、如何提升病人的舒适度上。在美国或者台湾,这些都需要病人在意识完全清醒的情况下,签署一个临终前的医嘱,比如在临终时,要不要进行心肺复苏?要不要插入鼻胃管进行喂食?等等。有专门的临终关怀团队来执行这个临终医嘱。我所看到的,在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临终医嘱。不知道医生们了解的情况如何?</p> <p class="ql-block">爱华线上分享:对于疼痛的控制这一点,我也非常切实的体会。我的爷爷患了肺癌晚期,已经转移到心脏,他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整天疼得哼哼唧唧,但是照顾他的姨妈和舅舅不敢多给他服用止疼药,都是按照医生开的剂量给药。最后的时刻来临,爷爷疼得面部扭曲,等我和小姨外出给他办理出院手术的时候,我去看了他,后来小姨跟我说,他那时已经到了弥留之际,疼得说不出话来,深深地看了我们俩一眼,谁知那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眼。等我在医院快办完出院手续时,接到爷爷大气已经落下的电话,火急火燎开着车回到家,看到的爷爷已经闭上双眼,面部松弛了,他已经从剧烈的疼痛中解脱了。而奶奶去世前,胸腔里好多积液,常常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有了爷爷疼痛控制不理想的经验,家人更大胆地给奶奶用了超过医生允许剂量的止疼药,最终,在吐血两天后,奶奶在睡梦中打着呼噜安然地离开了人世,她的脸上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扭曲的表情。她打着呼噜坚持到所有儿女一个不落地聚拢到身边,并拉着她的手陪着她几个小时,期间,舅舅打电话到她的手机上,当手机铃声响起时,她竟然还睁开了一下双眼。我们给她按摩、聊天、讲笑话,唱她最爱听的《人间情多》这首歌给她。后半夜,大家一起商量决定取下她的氧气。第二天,在3月8日国际妇女节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她脸上,而我正在给她洗着脸和手的时候,她猛地拉了我一把,然后再没了呼噜声。她去了,没有痛苦,平静地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多好!</p><p class="ql-block">关于临终地点的选择以及要不要去做插管或者心肺复苏之类的,我觉得还是首先家人和病人自己都要对病人所处的阶段有个认识,不能被一些未必正确的世俗的社会道德所裹挟着,认为不送到医院折腾一番,甚至不在医院去世就表示不孝,舍不得给病人花钱,绝对有认识方面的问题。其实很多病人是希望在家的温暖的氛围中离世的</p> <p class="ql-block">爱华线上分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让临终者知晓自己的病程和病情的问题。我观察到的情况是,病人往往是被隐瞒的。而病人是真的不知道吗?如果因为病人怕说破真相家人伤心,而家人怕病人知晓了真相没有了斗志而隐瞒,期间可能很多想要表达的爱意、忏悔、道歉、遗憾等等,都没有来得及说出口,将成为家人余生永远的遗憾。也有一些老人家对于自己的离世是有预感的,因此提前将遗嘱告诉了子女。</p> <p class="ql-block">这个话题复杂而沉重,分享完,心情平静而温暖。</p> <p class="ql-block">图文来源于“勤读会”微信群书友,“勤读会”工作组人员搜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读书活动安排:</p><p class="ql-block">1、2023年4月底,晓琴主分享【越南】一行禅师《佛陀传》。</p><p class="ql-block">2、现场分享有诵读环节,具体内容工作组酌情安排。欢迎参加,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