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家”从何而来

大中华——文旭教育

<p class="ql-block">“谋略家”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小汪上《陈涉世家》,在泛读文本的基础上,指令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要求用四字句,如“少有大志”、“滴戍渔阳”将故事串起来。</p><p class="ql-block"> 随后由老师一边讲,一边概括并板书:</p><p class="ql-block">失期当斩→共谋大计→问之鬼神→制造舆论→并杀两尉 →起义收兵→自号张楚→天下响应</p><p class="ql-block"> 整个过程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分析概括,而是超越文本,由老师给出结论,</p><p class="ql-block"> 显然,老师的教并没有与学生的学融合起来,问题出在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谈不上思维的培养与启迪。没有思维量的课堂是平面而苍白的,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研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随后老师如法炮制,解决陈胜怎样的性格?得出的结论是:深谋远虑、志向远大、心系国家。最后概括为“谋略家”。</p><p class="ql-block"> 课后和小汪交流,我问这些结论是如何得来的,他说是通过文本。我又问是你通过了文本得来的,还是学生通过文本得来的。他似有感悟。我又说,如果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得出结论,结果决不唯一,例如,通过“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必然有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表述,如:“破罐子破摔”对吗?“破釜沉舟”对吗?“绝地反击”对吗?“审时度势”对吗?</p><p class="ql-block"> 再如“谋略家”的得出,缺乏逻辑推理与文本归纳,是“飞来之峰”。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不难推导提炼出陈胜是“谋略家”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一、“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灾将陈、吴逼上绝路。事发导火线。</p><p class="ql-block"> 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得出陈胜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p><p class="ql-block"> 三、“天下苦秦久矣”,分析了秦暴政造成可利用的社会矛盾。</p><p class="ql-block"> 四、“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道义法理上的反秦依据。</p><p class="ql-block"> 五、“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分析了可以假借的社会基础。</p><p class="ql-block"> 六、卜者……曰“足下事皆成…”得鱼腹中书……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制造了揭竿起兵的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此逐层剖析,从个人素养抱负到天时、地利、人和、法理、舆论诸方面谋划构想,“谋略家”的称谓就不难得出了。</p>

文本

谋略家

学生

失期

扶苏

得出

陈胜

结论

引导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