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有怎样的活法

曦微w行走在路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苦旅尽头竞光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边阳光那边雨,此处迷雾它处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心在云海情意重,路隔草霜露香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生来啼泪众人笑,去者逍遥谁在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世界缤纷山水静,人生苦旅且徐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曦微w行走在路上,癸卯春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有怎样的活法</b></p><p class="ql-block">人生不易,说长也短,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但不管怎么说,也总是说不清、道不明。人生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一个可以复制的人生模式?就本人来说,六十年过去,感觉人生模式,似乎有,又似乎没有。关于养生的诸多说法,似乎有道理,又似乎道理不怎么充分。所以,思来想去,最后觉得还是糊里糊涂过要好些,至少人心里没那么累。人的优势在于人是活的,但就因为人是活的,一切都变得不确定,人生也似乎符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道理。人的最大特质,是拥有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巨无霸”大脑,就人本身而言,大脑似乎不是用来理性思考的,而只是用来感受的。因为理性思考的所有道理,在现实生活中都难以实现,无论是我们的圣人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大概都如此。看看现在的国际形势,有上手直接打人的,更有太多拱火的,也有袖手旁观的,当然也有主持公道的。不过,想要中立的确很难,必然会被那些强势国家边缘化。想想,各国的领袖们,哪一个不是聪明人,哪一个不是智慧人,时至今日,却还要把生命不当回事,还在用战争来解决问题。所以,说到底,人是什么?人是一个完全可以理性的感性动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追求长寿,应该是每个人的主观愿望,也是生命的天赋本能。可以肯定,随意放弃生命的人,绝大部分不是生命本身的原因,却以社会原因居多。除非领袖人物,一般人很难改变社会条件,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如果要追求生命长度,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张仲景所处的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食不饱、衣不暖,所以很容易得伤寒,因此便产生了《伤寒论》,希望能给后人以启迪。可是到了现代,人们能吃饱了,却胡乱吃喝;能穿暖了,却要袒胸露背。既然大家都在追求长寿,可是为什么能长寿的人总是极少数呢?而绝大部分人只能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不敌而退,撒手人寰。固然如此,每一个人追求长寿的信心不可消退,甚至处于前赴后继的必然态势。既然还要追求长寿,那么人这一生,究竟应该怎么活?究竟怎样才能满足自身的长寿祈愿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而且很多时候,精神因素要远远大于物质因素。过去,中国老百姓长期在饥饿线上挣扎,改革开放“一招鲜”,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人们吃饱了,吃好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富贵病”出现了。过去都是老年时候才出现的疾病,很快就年轻化了,在农村更是如此。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等,都有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每每看到这样的资料,都会凭空生出一缕深深的焦虑。最近看《健康之路》系列节目,即“中医的新主张”,主要谈现代高发病的原因及中医对策。过去中国人生活水平低下,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多以虚、寒为致病因素,而且以外邪居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而现在呢?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吃饱了,也吃好了,饮食以肥甘、厚腻、生冷为特征,加之穿衣追求美感,所以现代人多以实、热、寒为致病因素,而且以内邪居多。加之,现代人不仅工作压力大,住房、医疗、上学等生活压力更是“压力山大”,所以精神伤害更多,焦虑、抑郁、烦闷、焦躁者比比皆是。似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怨愤不平者增多成正比,难道这真的是社会发展的悖论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其实,我有个体会,饮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吃什么没有“原罪”,为什么要吃饭才是根本。我想,吃饭肯定是为了人更好的动起来,而不是躺下去。过去的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虽然劳动与运动锻炼不能同日而语,但“动”总比“不动”要好。现代人,之前因为电视,现在因为手机,总之都乐于享受那份孤独,很多年轻人就是不愿意走出家门,不运动,不锻炼,不健身,更没有肌肉与筋腱的拉伸,只是贪图“舌尖”上的享受,几乎把吃当成了生活的全部,这怎能不是一种“人生悲哀”呢?过去很多“老年病”,现在都盯上了年轻人,可是依然有太多的年轻人毫无知觉,即便知道了也依然如故,让他们就此“悬崖勒马”几乎不可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活?虽然时代可以不同,面对的问题也完全不能一样,但人的本性不会变,人的健康需求不会变,包括人的长寿祈愿也不会变。不过,长寿只是目标,健康则是通道,只有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我们应该具备和真正需要的那种活法。说到健康,我们伟大的祖先,早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即<b>“身强为健,心怡为康”</b>。那么,为了健康,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应该从<b>物质</b>和<b>精神</b>两个维度来把握,以此架构人类追求长寿的<b>“美丽坐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从物质上来说,我们身体的先天基因来自父母,这不可改变,而后天则主要通过吃饭和穿衣来维护我们的身体。穿衣为的是保暖,单纯为了所谓美的着装,肯定是不可取的。尤其现在女孩子的露脐装、七分裤等,将人体至关重要的穴位“神阙”和“三阴交”暴露无遗,实在不利于健康,定将后患无穷。饮食方面,由于人是杂食动物,绝大部分能量和营养都要依赖食物摄取,所以,“饮食多元”是基本原则。那怎样才能做到“多元”呢?我想,一个是要突出重点,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都是必要的,但都不能过量。二一个是要粗细搭配,不可偏废。三一个是水果、蔬菜都要充足,包括坚果类的食物等,都需要兼顾。还有一个是要坚持“不时不食”的原则,即按季节变化来摄取食物,“反季节食物”绝对要不得。关于四季饮食,祖先也已经总结好了,即<b>“春吃芽,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b>饮食上,现在有个不好的倾向,一方面“众量元素”摄入过多,比如有人的碳水,有人的脂肪等,而另一方面,即“微量元素”明显摄入不足,显然存在“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矛盾冲突。除此以外,现在年轻人碳酸饮料的饮用,大大超过人体需要,给肝肾增加了太多不必要的负担,而且冷饮也相当多,甚至有人从冰箱里拿出来就直接饮用,结果是大大伤害了脾胃而不知。脾主运化,即运化水谷精微;胃则主要是收纳、腐熟食物,且主通降,二者最忌讳生、冷、硬。而年轻人呢,仗着自己脾胃功能好,天不怕、地不怕的,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敢吃,我想总有一天会知道“蛇是冰的”。但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可能再纠正也来不及了,也只能去医院看病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解决了吃、喝、穿的问题,那么,人吃五谷杂粮究竟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解馋吗?绝对不是。吃饭穿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健康,但健康不能自动获得,而大部分只能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劳动创造了人,那说的是远古时候的人,人类演化到现在,不仅要劳动,而且要运动、要健身,还要学会养生,而且养生年龄越小越好,健身运动越早越好。我们常说吃啥对人好,或者吃啥对人不好,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关键在于吃了还要动起来,动起来还得有一定的强度,以便让摄入的能量燃烧起来,让摄入的各类元素切实都能参与到身体活动中来,保持人体这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实现相对平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就精神而言,每个人都要能够自然地表达情感,该笑笑,该哭哭。不过,单纯的笑和哭,都对健康有副作用,所以笑过哭过之后,还要尽快调整心态,以最短的时间区间,让我们的心态“平和”起来,而且要以“平和”作为我们的精神常态。我们常常所说的“宠辱不惊”,或许就是平和心态的最佳标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构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读书是提升我们精神境界和文化广度的必由之路。读书不能抱着看“热闹”的态度,而要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和灵魂。读书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为了读书而读书,“装点门面”的心态肯定要不得。读书过程中,最好能坚持作学习笔记,以此督促自己多思考、多收获。如果通过阅读,能帮助自己喜欢上写作,那就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了。读书——写作,写作——读书,这一良好的互动过程,就是我们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也应该成为人生的灵魂构建公式。能够做到这一点,应该说,人生也因此会变得精彩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最近在“好看视频”上,看到一个女孩子在讲传统文化,很是好奇,说明总会有人是清醒的,这些人在未来20年、30年,可能就是专家了,值得我们这些过来人给予她足够多的“点赞”。这个女孩在一期节目曾说:<b>物质要低配,家庭要高配,精神要顶配。</b>做到这“三要”,根本在于精神,在于心态,说到底就是人的“三观”问题。“三观”问题不解决,什么事情都免谈,谈了也跟没谈一样,因为他一是不愿意听,二是听了也听不进去,“听之任之”是对这类人的中肯评价。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被物质异化了,我们的眼睛里,除了物质还是物质,精神呀,文化呀,什么的,似乎一切都是“浮云”。其实,人没有那么复杂,构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无非是为吃、喝、拉、撒、睡服务的,一个人如果这五样事情做好了,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还是文化,其实那都不是事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