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秦腔

心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如戏常聚常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戏如人生有恶有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3月19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阴转多云,12/2度,风力三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管哪个年代,只要条件许可,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因为娱乐是一种精神享受。BBC曾经做过一个节目叫做</span><i style="font-size:22px;">Why We Play?</i><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为什么爱玩》)大致是说,就像我们吃饭穿衣一样,玩和喜欢玩几乎是人的本能,往往是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娱乐的方式很多。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玩手机游戏,看视频,听音乐,唱歌跳舞,下棋打牌,等等。除此之外,人们还有更为悠久的娱乐方式,那就是看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国的戏曲种类巨多,“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著名的有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豫剧、粤剧、昆曲、坠子戏、淮剧、川剧、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同地方的人喜欢不同的戏曲。就个体而言,这大概是自幼熏陶的结果。就群体而言,看戏的传统经过世代相传,渐渐融入狭义的本土文化血液之中,成为成长于其中的个体的文化偏好的组成部分。大致来说(当然也不尽然,非常多的人经过接触喜欢上其他剧种),北京人喜欢京剧,安徽人喜欢黄梅戏,江苏人喜欢昆曲,浙江人喜欢越剧,广东人喜欢粤剧,河南人喜欢豫剧,四川人喜欢川剧,等等,而西北人则大都热爱秦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百度载,秦腔是我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妙),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的记忆当中,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秦腔。看秦腔,似乎是一种内心的渴望。在每年固定的一些节日,有的地方就有秦腔,我们会跟着大人去看戏。一般开戏前几天,亲戚家就会前来专门邀请到他们家去看戏。这是一种亲情,更是一种荣耀。如果唱戏的地方有亲戚,我们就站(“住”的意思)在亲戚家,一站就是两三天,下午看,晚上看,那是最盛大的节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多数人看完下午场赶紧跑回家吃了饭再跑回去看夜场,往返至少一二十里路。有些人甚至带好馍馍,看完午场不回来,等着看完晚场再回家,叫做站场看夜戏。现在戏场周围各种美食摊摆得满满的,应有尽有,所以根本不愁吃喝的事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青年中年,看戏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要上学要工作等等。最近几年,由于疫情限制,一些传统戏曲活动无法举办,更不用说看戏。疫情管控放开之后,文化活动重回常态,戏剧表演重返舞台。前天听说高城寨正在举办第38/39届文化艺术节暨庙会,由甘肃省山花演艺有限公司倾情献演,一共八天(2023年3月12-19日)。我知道得有点晚,而且当天下午有事没去成。昨天不太确定会不会有戏,下午步行过去,发现那里的确正在唱戏,看了大约两个小时。散戏后到台口北侧拍了戏报,方知下午上演的是《破宁国》。看完戏回来匆匆忙忙做饭吃饭,晚上赶过去看《铡美案》。《铡美案》以前也看过,但是绝对没有昨晚这么认真地从头至尾看完。今天下午和晚上应该是《大登殿》和《大香山》,打算继续去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秦腔是西北地区老少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不少人都能吼几声。早年时候,农村闲月,便有三几个人聚在一起吹拉弹唱秦腔。现在的街道上,天气不冷的时候,在几个固定的地点,几乎每天有很多人聚在那里自娱自乐,吹拉弹唱的都是秦腔。看秦腔的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尤其让人感动的是老年人和小孩。老年人看秦腔的时候,大概会想起他们小时候看秦腔的情景。有的人甚至跟着演员的唱词在低声哼唱。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资深粉丝或者票友,甚至是早年的班长(我们称唱戏的人为班长)。孩子们更让人感动,他们跟着大人非常安静地看戏。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被大人抱着的,还有骑在大人肩膀上的。有的小孩为了看得更清楚,趴在戏台的台口看。这让我想起我们小的时候看戏也趴在台口看,有时候会被人拉下来,但是拉下来之后我们会再爬上去。这是一种热忱,一种坚持不懈。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很多小孩初次接触到的人生道理也许就是从戏文得来,扬善除恶的道德塑基也是从看戏开始,更不用说懵懵懂懂崇拜自己喜欢的秦腔演员或者某种乐器演奏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举办戏曲节或者文化节,每个人的心愿都能得到某种表达,都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办方通过筹资唱戏活跃文化氛围,实现乡土文化传承。演员以戏为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平时排练就是为了登台表演,因此唱戏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追求,而且以此获得酬劳。观众看戏大饱眼福,身心得到愉悦,好处自不必多说。除了看戏,戏场周围还临时搭构了各种游乐设施,所以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玩,甚至老大不小的年轻人也玩个不亦乐乎。做各种生意尤其是美食的人还可以小赚一把。因此,一届秦腔大戏让几乎每个人都各达所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了,看戏全程戴口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