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牛仔

勇哥

西部牛仔,是指美国西部的牛仔,牛仔,就是跟牛有关的年轻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护送牛群(跟冯巩无关)去最近的火车站,时间是18-19世纪,最盛时期,是1866-1886这二十年。 <p class="ql-block">美国是欧洲移民的后代,美国的牛是欧洲牛的子孙。美国的牛祖宗主要来源两个国家:西班牙和英国,最早是哥伦布在1525年从西印度群岛带过去的,这是西班牙的牛。</p> 英国最早的牛是在1611年被运到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城,从此,牛在美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数量越来越多。19世纪后期,德克萨斯州已有5000万头牛,是最牛的州。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得克萨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驱赶到堪萨斯的铁路边,然后转销美国各地。当时还有专门的“牛道”和“牛镇”,“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镇”则是沿途的歇脚站。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火车冷藏车厢的发明,使得牛肉能够长途运输而保持新鲜。结果,美国东部各大城市的市场都向西部大牧场主开放,而大牧场主们立刻以扩充牧群饲养规模来适应日益增加的需求量。 在得克萨斯州和西南部各州大牧场饲养的牛群都要被集中赶到当时美国最靠西部的火车终站,即设在肯萨斯州阿比林的火车终站,以便用棚车把牛运至芝加哥,经屠宰、切割和冷冻后再运往东部。 牛群长途跋涉,跨州越县,当然需要人带领、照管,牛仔应运而生。数以千计的年轻人蜂拥而至,要在大牧场寻找工作。牛仔的人员组成:寻求冒险的英国人,东部想脱离父母独立的年轻人,叛变的士兵,少数原是奴隶的黑人,一些印第安人,以及来自边境的墨西哥人。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牛仔的生活方式宣告结束。当时美国土地有百分之四十是用于畜牧的。市场上的牛肉大大供过于求,以至价格大跌,许多牧场主破产。 一八八六年冬天的一场大风暴毁灭了数以百万计的牛只,使许多牧场主和牧群陷入绝境。当牧场主们开始从这双重灾难中复苏过来时,他们安装了铁丝网栅栏,以便在比较容易控制的条件下管理和喂养牛群。 从此,再也无须在空旷的牧场上放牧了。但要围绕着铁丝网和加设栅栏的庄稼地放牧,是使牛仔心灰意冷的事,不久他们就销声匿迹了。 19世纪末,美国的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牛仔的地位渐渐降低。他们纷纷转行干别的工作,人们越来越少见到他们矫健的身影了。 简单的说,是美国人的胃口:对牛肉的需求,以及交通的不发达,造就了牛仔行业,而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各地牛肉的供大于求,牛仔踪迹的消失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但是,随着文艺作品的不断涌现,牛仔精神很快成为美国人崇拜的偶像:热情奔放、自由自在、敢于冒险、惩恶扬善、个人英雄主义,尽管有些夸张,但至少,他们是西部建设的开拓者,是“马背上的英雄”,成为美国人津津乐道、崇拜和向往的精神支柱。 <p class="ql-block">套索、牛仔巾、牛仔帽、牛仔衣、牛仔靴、左轮手枪,是牛仔的标配,也是牛仔精神的符号。当然,牛仔裤跟牛仔无关。牛仔的真实生活远比文艺作品中描述的要艰苦,他们需要面对的是恶劣的天气、随时可能出现的豺狼虎豹、风餐露宿、四海为家。</p> 套索主要用来套住撒野的牛群头,或者需要驯服的马匹。左轮手枪当然主要是用来防身,还有同野兽斗争的武器。牛仔巾是文艺范儿的体现,也是个性的张扬,牛仔帽、牛仔衣、牛仔靴是日常装扮的主要穿戴,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和身份的象征。 <p class="ql-block">演绎:楚楚子、驯马小哥</p><p class="ql-block">组织及策划、艺术指导:云山虎影</p><p class="ql-block">现场助理:禾木、浪漫随心起舞</p><p class="ql-block">烟雾、汤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增城快活林银滩</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3年3月16日</p><p class="ql-block">视频:影友杰夫</p><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文字:勇哥</p> 拍摄花絮